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训练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00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种直觉感受能力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我们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在教学中应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孤独郁闷的感受,“欲乘风归去”的奇想,最终理解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乐观的胸怀。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更快,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在诵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不断强化,持之以恒,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我们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为了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我们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揣摩,品味语言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我们要理解作者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具体做法有:
  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还认为“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3、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我们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二)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功业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难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生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意何在呢?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会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总之,语感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为我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春业,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随文练笔因其“小、快、灵”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随文练笔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已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亮丽风景
2008年秋季湖北省宜昌市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如下:【背景知识】碳元素C_(60)结构模型是一个多面体,符号C_(60)的含义:C是碳元素的化学符号,60表示结构模型
我最早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观念,是在乡村鼓书艺人那里获得的。三四岁时,母亲就带着我去听鼓书。这都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那时,听鼓书是山中小镇漫漫长夜里唯一的娱乐。鼓书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东校区是一所植根于伟人故乡、革命老区的红色希望小学。在这所年轻的希望小学里,学生超过九成是当地的农民子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所在地农村的“
新课标中拼音教学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重点,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力的基础上,以汉语拼音为工具,通过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发展听说能力,提高读写水平,促使儿童
我喜爱《中小学数学》,她象一位挚友,伴随着我成长和进步.记得在内地的时候,只是零星地在学校图书室内借来看看,懵懂之中时常有些清醒的感悟.到深圳后,我就自己订了《中小学
偶然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上帝眼中无残疾——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周国平散文书系《安静》),上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 Occasionally read an
西海固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比较落后,大部分在校学生知识面狭窄,兴趣不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一些课外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扩学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从紧扣知识的联系性、解法的指导性、习题的发散性等方面的特性,对初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适当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联系性;指导性;发散性;解题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解答是衡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高低和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数学习题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纽约调查公司Catalyst的资料显示,2001年《财富》500强公司的女性董事占12.4%,较上年的11.7%有所上升。但在《财富》排名第501至1000名的公司中,女性董事人数只比1999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