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与高一英语阅读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y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从阐述教学行动研究的内涵出发,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并用行动研究来促进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
  【关键词】行动研究 高一 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0-02
  如何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一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才有可能做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在高一年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行动研究,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一、何为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发现并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行动研究重在行动,是在行动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行动。它一方面旨在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引领实践者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解决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实践者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方法。其作用不仅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机制。教师即研究者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界颇为流行的看法。英语教师应该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行军,应该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从自己的教学入手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带动教学。传统的“教书匠”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教学重任, 教师必须兼起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双重角色,而行动研究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它旨在使“行动”与“研究”科学、有效地结合,从而使教学行动者即教师从自身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和探求如何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真实体现“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研究”。这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完全有别于传统研究意义上的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行动”。因此教学行动研究注重的是从研究到行動和从行动到研究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发展的行动过程, 它要求教师参与科研, 真正从事课堂教学研究, 通过自我反思, 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正如这方面的积极倡导者Stenhouse, L.曾谈到的,“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学,或如何能够评定课程规划。如果教育要得到重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高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阅读的重要性
  从宏观层面看,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阅读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手段,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各种各类知识的传播与输入,离不开阅读;新知识的创新,也离不开阅读。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把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数。在英语学习中,无论是从学习过程还是从学习目的上来说,英语阅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微观层面来看,“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训练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考查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高一学生英语知识现状的分析
  在不长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一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很多困难,尤其突出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低、阅读技能缺乏、阅读速度很慢,不能进行有效地阅读。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分析: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点的讲解,忽视了阅读技能的培养;词汇量太少,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
  3、培养、提高高一年级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 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的努力,一步步的提高,但是要想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从高一开始就必须分析学生学习现状、立足课堂,重视阅读教学,重视阅读技能、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谈不上以后的培养和提高。
  三、用行动研究促进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
  1、觀念的转变
  用行动研究促进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将行动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长期依赖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多元化的今天,墨守成规无异于自己缩短自己的教学生涯。为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目标和现行教材对自己的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自己的教学。
  2、行动研究的方法
  Kemmis和McTaggart(1982)精辟地总结了这一研究的基本过程:
  计划: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改进现状
  实施:把这个方案付诸实践
  观察:观察并记录实施这一方案的效果
  反思: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效果,在此基础上作下一步的研究方案。
  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张正东先生把研究的步骤更加具体地总结为六步:
  第一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鉴别、反思去发现问题。
  第二步,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假说)。
  第四步,制定行动(实验)计划。
  第五步,行动并观察其结果。
  第六步,思考、描述行动结果。
  3、行动研究在高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及其周边教师的描述中,我们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也已经通过上课时的观察,对学生的个体访谈,教师之间的沟通探讨得出了上述的分析,接着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制定对策,实施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印证教学方案,及时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以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作为一个阶段,思考、描述行动的结果。
  4、行动研究对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指望外来的研究人员解决具体的局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行动研究以实践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直接迎合了教师的需求,这种关联性能够激发教师从事研究的热情。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实践面前,现成的理论往往是不全面的。“行动研究”为现有理论、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一个结合点。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反思、分析、研究,而不是停留在经验交流的水平上,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及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利用废旧泡沫塑料制成的可涤性涂料,适用于大型石膏雕塑、木刻、浮雕、广告牌大字罩面及工艺美术制品等。使用该涂料随刷随干,施工快,亮度高,尤其对色保护性强,能起到防雨、
在环保政策的影响下,各大省份存栏下降,生猪存栏量有所调减.而2017年作为畜禽禁养的最后期限,各大养猪大省的存栏量将会继续减少.于此同时,生猪养殖区域得到重新划分,目前养
很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它什么都不用管”。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却十分不赞同这样的唯成绩论的言辞。在我的理解里,教育不可包办代替,不可急功近利,因为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造者。  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不局限于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目的。正如现在国家所提倡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是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教育,更是班主任的最重要的工作。在教师的行业领域成长了几年的我,逐渐有了
【摘 要】小学语文的感受性阅读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对文本的感受中获得对文字语言的认知,获得对真善美的辨识。文章从感受語言之趣、感受语言之美、感受语言之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9-02  感受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的是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
12月5日,“智慧农业一健康养殖公益行动”在京启动.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启动仪式上强调,要通过公益行动,力求达到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的健康养殖意识,促进养殖环境改善,提高科
传统的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校属土地上,设计落后,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建设管理机制陈旧,设施使用率和效益低下,难以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现代农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