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生抗压耐挫力低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加,抗压能力不高的学生经受压力和挫折时,或情绪消沉低落,或与学校、老师消极对抗。压力长时间得不到疏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甚至会令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本文指出初中生抗压耐挫力低的原因,并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培养学生抗压耐挫力的对策。
  【关键词】抗压耐挫力;原因;教育对策
  抗压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压力和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当今,学校、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遗余力地转化后进生,但往往忽略了一点:这些优秀或暂时不优秀的学生群中有不少人承受着来自各方面或大或小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压力得不到释放或疏导,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对学生本人或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当他们生活上经受挫折时,情绪容易消沉低落,与家长消极对抗;当他们在学习上不如意时,他们不安,不知道怎么做,于是逃课、上网吧,甚至有学生在压力和挫折下产生轻生的念头。由此可见,加强初中学生的抗压耐挫力已变得刻不容缓了。
  一、初中生抗压耐挫力低的原因
  抗压耐挫力是个体对外来压力和挫折的可接受、可忍耐程度的大小,是身心健康的显著标志之一。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等抗压耐挫力低下的现象,有来自社会、家庭的因素,亦有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不小心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而连一句批评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毫无抗压力。
  另外,只用升学和分数一把尺子衡量和评价学生,学生质量的评价机制改变了教育的本质,歪曲了育人目标。好学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高;而分数不高的学生其它方面再突出也不被重视。对于分数较差,饱受屡战屡败痛苦经历的学生,不仅失去了生活的欢乐,人格的自尊、自信也倍受打击,甚至破罐破摔,任其发展,酿成了不同的悲剧。
  (二)家庭因素
  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宠爱孩子的父母。他们希望把世上的一切幸福给予孩子,把一切不幸和痛苦都揽到自己身上,当孩子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家长包办处理而使孩子失去经受考验的机会,让他们看不到失败,不知道烦恼、苦难,以致部分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经受不住压力和挫折。
  家庭是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物质上的满足,不太关注他们的耐挫抗压能力的培养,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有一个在校寄读的学生,他父亲远在另一个城市工作,赚了不少钱,每个月给孩子寄一大笔零用钱,以弥补父爱。孩子的心何等敏感,他读出父亲心中的愧疚,就大把大把地花钱,花不完的就用来上网吧玩游戏,导致精神不振、成绩一落千丈。父母以为,孩子不在父母身边,不正好锻炼他的独立精神、培养他的耐挫抗压能力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三)学生心理因素
  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知己和倾诉对象。他们大多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独来独往,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和别人交流。这些学生抗压力一般比较弱,一旦遇到压力就不知道如何释放。另一种是长期被老师、家长呵护的学生,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玻璃心理”。近几年,在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中,就不乏教师眼中的“尖子生”。据报道,2011年,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的女学生,因议论老师而受到批评,跳楼自杀未遂造成终生残废。
  二、培养初中生抗压耐挫力的教育对策
  (一)和风细雨式探讨
  契诃夫认为:“不能用温和语言征服的人,用严肃的语言更不能征服。”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富有人情味的,富有人情味的老师经常和学生面对面地开展和风细雨般的探讨。只有爱心能滋润心灵,离开了爱的滋润,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这种爱最能通过温暖的话语来表达。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蹲下来和他们沟通,做他们的朋友,他们才愿意向你倾诉他们面对的挫折和经受的压力,教师才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说话的语气有时候比说话的内容更重要。2010年,笔者任教的初二(14)班的卢××同学,学习基础差,父母又远在外地工作,自由散漫、不思进取。多个老师和他交谈都收效甚微,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终于忍不住大声斥责了他一顿,自此之后,卢××变得一蹶不振。笔者利用一节自修课的时间,约他到办公室外面的阳台上,和他展开谈话,不谈学习、更不谈成绩,而是聊他的朋友和他喜欢的话题。后来,他主动找笔者谈他的心事,笔者也水到渠成地解开了他的心结,后来,他变得热爱学习和生活了。
  (二)巧借事件启发
  进行抗压耐挫力的教育,如果讲道理、列条条,很难收到实效。对此,笔者经常利用报载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1. 利用自然环境挫折,开展教育
  自然一旦横施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但如果这时人的心理堤坝没有被冲跨,那就能实现根本意义上的“人定胜天”。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8.0级大地震后,在结合学校募捐活动的同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让他们懂得了即使面对困难,只要能正视它,团结一致,终有解决的办法。
  2. 利用社会环境,加强教育
  由于受社会条件的某些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对此准备不足,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针对这一情况,在学期初班干部选举之前,笔者抓住时机,在班中开展“假如我落选”、“为什么别人不投我的票”等讨论,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   3. 利用身边事例,深化教育
  2013年初一(2)有一个姓刘的学生,他原来学习非常努力,但不久后笔者发现他精神不振、无心向学。笔者找他个别谈话,得知他父母离异了。于是就告诉他这是大人们的事情,你现在不理解,但你要懂得你爸爸妈妈仍然很爱你,希望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而不是自暴自弃。同时笔者用上一届的学生李××的事例教育他,李××的爸爸在一次意外中去世,留下她和残疾的妈妈,她一边照顾妈妈一边上学读书,成绩一直保持优秀。笔者还在学生中开展 “假如我是张海迪”“有压力才有动力”的讨论,使同学们懂得了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目前的困难、争取胜利的道理。刘姓同学也终于找回了自信,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的抗压耐挫力已渐渐提高了。有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三)激励策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知道每个学生存在的不足,更应了解他们的长处,并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逐渐走出失败的阴影。
  1. 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压力和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压力和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能力。笔者把遭受家庭变故仍然发奋图强的榜样介绍给学生;把在学业困难面前不低头、承受压力和挫折而发奋图强的往届学生的事迹讲给学生听;把战胜病魔坚持学习的同龄人介绍给学生,使同学们在感动之余,直接接受一次很好的抗压耐挫力教育。另外,笔者还选择一些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如:鲁迅曾彷徨过,哥德·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探求真理的道路。
  2. 日常教学中渗透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通过上课、班会,个别谈话等及时适当地渗透提高耐挫抗压力教育的内容。教师只有在日常教育中密切注意学生的表现,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据观察,在下面情况出现时学生最容易感受到挫折和压力:在设立的学习目标和实际水平产生差异时、在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看来并不太高的目标时、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在家长和老师那不能满足时……因此我们要做“多心眼”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巧妙渗透激励教育。教学八年级英语课本下册,主体为“难题”的第五模块时,笔者让学生了解外国同龄段孩子的生活和烦恼,教育学生善于同别人交流看法、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我减压
  1. 幽默一笑解千愁
  面对压力,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保持心理平衡。外国友人问邓小平为什么在经受不凡的政治风云后仍能健康、豁达地生活时,邓小平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哩。”
  2. 注意力转移法
  遇到压力时,可以参加积极的文娱、体育活动,比如有意识地看一些鼓舞人心的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文艺作品,以此来转移原来对不愉快事情的注意力,振奋精神,使自己心胸开阔。
  3. 情绪释放法
  告诉学生感受到有自己不可承受的压力时,尽可以向自己的亲人、好友或可以信赖的人倾诉,这样既能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又能求得他们的帮助和指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的,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群体,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有爱心,在平时对他们多关心,遇到反复要耐心,促进转化求恒心,大胆实践,认真工作,他们也会成为我们学校、家庭、社会的好孩子。”孩子不是天生就抗压耐挫能力低下的,教师只有细心“把脉”,“对症下药”,才能抹去孩子心灵上的灰尘,让他们重新迎来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5.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基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认识情境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情境创设能力,研究情境的创设方法和原则,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
【摘 要】和谐的数学课堂就是在课堂中让师生心灵融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让师生共同获得有效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谐课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开展并落实数学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实践这一新课程的研究,是基础性教育学校(包括农村小学)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农村小学应该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呢?本文认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参透数学实践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实践的意义;其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探究活动;再次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以开展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最后要
【摘 要】通过与前几年考题的比对、分析,本文以为,2016年天津卷在题型、考点上均有所调整,但这变化不是颠覆,也不是十足的革新,而在引导语文返璞归真。并且认为未来天津高考语文命题有三大走向:一是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更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是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考查。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练就语文的真本领、硬功夫;加强考场应变能力的训练,练就过硬的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阅读,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大胆实践,使得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学校满意,个人得到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提出了三个策略:培养兴趣,提供平台;课内授渔,课外拓展;评价赞美,持之以恒。海量阅读的教学实践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教师找回自我,学生找到力量。  【关键词】海量阅读;语文素养;
【摘 要】在简便计算中出错是无法避免的,但作为教师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必须寻找错误原因。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因势利导,解决问题,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简算能力的目的。简便计算错题是学生提高自我的佐料,非常规简便计算错题更是学生对简便计算知识掌握的终极体现,对错题的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形成的再现,教师成功运用错例教学可以让
【摘 要】社团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对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自护能力、自强能力、自律能力。本文对农村小学社团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村小学社团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农村学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与自己生活相关联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可能每节课都把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带到课堂上。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使教材“活”起来,为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提供思维建构的支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学思想;渗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不可或缺,学科教师在育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各种因素影响,初中学科教师育人角色出现了偏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初中学科教师育人角色偏离的主要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科教师;育人角色;偏离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者。《中华人
【摘 要】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更应注重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应用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殊特点,为学生提供主动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音乐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