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而正是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拥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艺术性。因此,作为课堂中教与学媒介的语言,与语文课堂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因为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语文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与改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文课堂因此也变得沉闷死板,还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运用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如讲授散文,尤其要抓住重点语句去品味,去感悟渗透在语言之中的情感。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应抓住“最美”去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感悟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前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三、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的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有一次讲课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了“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四、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五、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任何时间都不能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学生对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信心大增。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语文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这不仅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了艺术性,而且也为学生学习语文做了典型的示范和榜样,时间一长,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语文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与改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文课堂因此也变得沉闷死板,还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运用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等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如讲授散文,尤其要抓住重点语句去品味,去感悟渗透在语言之中的情感。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应抓住“最美”去启发引导学生认识感悟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作者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前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三、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的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有一次讲课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了“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四、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是最佳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教师不仅要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还需尽量使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有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融洽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知识的理解。因此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五、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任何时间都不能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学生对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信心大增。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语文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这不仅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了艺术性,而且也为学生学习语文做了典型的示范和榜样,时间一长,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