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梁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以土地集中为前提,农业高度产业化发展为基础,依托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将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发展的农业集中模式。
关键词:农业集中 产业化发展 循环农业
一、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概述
(一)梁锥希森新村简介
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平坦的柏油路,仅仅“梁锥希森新村”的大门牌匾都是那样的豪华气派。高高的围墙已经显示出梁锥希森新村的富有和殷实。整个梁希森新村占地13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包括了居住区、工业区、学校及研究中心、商业区等几个部分,是城镇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居住的别墅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五间卧室、一间大客厅、两个卫生间、阳台、书房、厨房、有线电视、电脑网络,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环保的沼气……,梁锥希森新村建有自己的小学、医院、宾馆、养老院;公共娱乐场所有棋牌室,有报刊杂志室,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城市里的小区。
而邻村台张村与之相比似有天壤之别:破旧的老房子与新建的房屋杂乱交错,甚至茅草屋还随处可见,村庄里的道路坑洼不平,随处可以看到马车和牛车,给人一幅贫穷落后的景象。是什么原因让相同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水平相当的村庄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
这不得不提到梁锥村村民——梁希森,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农民企业家:没有上过学、识字不足200,从小过着贫穷的日子,要饭、做学徒、创业……艰苦复杂的人生经历始终让梁希森怀有一颗善良、感恩回报家乡的心。
2001年梁希森在梁锥村开辟荒地130余亩地,投资4200万盖起了供全村居住的二层别墅136套,几乎以免费的方式送给村民。全村480余口村民集中居住,由此彻底改变了全村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2002年,梁希森在梁锥村在梁锥村宅基地旧址上建起了占地350亩的鲁西牛业公司,一个集养殖加工、屠宰加工、生物研发、循环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科技园。村民们凭借其宅基地入股鲁西牛业公司,同时又应聘进入牛业公司上班,年底凭借股份领取分红,于是梁锥希森村民在身份上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农民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也成为了产业工人。从此,梁锥希森新村的村民在梁希森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新型农业集中的道路。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简介
梁锥希森新村农业集中模式的成功,使之成为诸多农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传统农区新农建设》调研课题组则这样定义“希森模式”之内涵:梁希森立足于其改造传统农村的理想,凭借其企业家的天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现 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
本文作者从梁锥希森新村土地流转后农业运转模式的角度认为,梁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以土地集中为前提,农业高度产业化发展为基础,依托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将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发展的农业集中模式。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的运营形式
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作为产业项目,是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其运营形式具体包括了土地流转集中、农业产业化发展(包含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深加工)、循环农业发展。
(一)农业集中规模发展
土地集中是梁锥希森新村以鲁西牛业公司为基础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梁希森为在荒弃的130亩土地上建起供全村农民居住的130多栋别墅,置换出480亩梁锥村宅基地旧址,而后建起占地300余亩的鲁西牛业公司进行产业发展,大大节约了土地面积,无形中增加了350亩土地。梁锥村全村村民集体搬迁入住梁锥希森新村,将各自旧址宅基地折价入股鲁西牛业公司,成为鲁西牛业公司发展的前提。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赋予了土地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也成为了改变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增加收入的关键。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
鲁西牛业公司集现代化的鲁西黄牛养殖、屠宰流水线,蚯蚓养殖,沼气生产发电,蘑菇种植,肥料生产,微生物技术研发等多项产业于一体,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做成了一项又一项成功的产业。到2010年,梁希森牛业公司达到了年出栏黄牛15万头的规模,带动了周围地区养殖业得发展,同样为当地农业粮食销售找到途径,包括了农作物秸秆的收购;年产蚯蚓300吨的养殖厂,年产蘑菇100吨的种植基地,年消耗10万公斤牛血的生物制品厂。梁锥希森新村实现了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厂化。
(三)循环农业
目前梁希森新村的农业集中围绕着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 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农业产业链:当地的粮食生产以及农作物秸秆饲养鲁西黄牛,黄牛出栏后进行屠宰分割;牛血、牛骨、牛胆汁等进行微生物深加工;屠宰过程中的废水废渣用作沼气原料;牛粪用于蚯蚓养殖、沼气生产、以及蘑菇种植;蘑菇培基最后也可以养殖蚯蚓;蚯蚓粪通过加工生产成为了有机活性复合肥,返回到农田,用于农作物种植,生产农作物及秸秆再来饲养鲁西黄牛。在梁希森新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当地的鲁西黄牛和玉米秸秆为基础, 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循环农业为农业集中条件下的农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以土地集中为基础,走出了一条新型农业集中道路
从2002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了土地流转合法化,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都在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农业集中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梁希森在接受电视节目——《财富人生》的采访时说过“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怎么做?没有具体的文件,也没有正式的文件,也没有正式的模式,通过改造创造这种新的模式,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厂化。”而这一乡村改造的前提就是土地的集中。
梁希森在置换出的土地上进行规模化、工厂化的农业生产,以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作为基础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和进步进行农业副产品深加工,并且将循环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农民土地折价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同时应聘进入牛业公司成为产业工人,每月领取工资实现了身份的双重转变。因此,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新的模式,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产业链,是一条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道路
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规模小、效率低、成本,土地仍然是多数农村人口就业的基础、同时我国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存在诸多缺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土地,劳动力大量闲置,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在梁锥希森新村,土地置集中后,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业成本大大降低,农业效益随之提升。从黄牛育肥、屠宰加工、牛副产品深加工和牛废弃物的再利用(包括了蚯蚓养殖、蘑菇种植等)上下功夫,将农业产业链不断拉长,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同时进一步为未来的发展拓宽道路。
(三)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当地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改变原有的二元结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梁希森将自己的工业积蓄反哺农业,改善了梁锥希森新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脏乱差的面貌,展现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精神,新面貌。同时也以产业化的农业集中发展模式提高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二三产业已经和第一产业交错融合发展。全村17-70岁由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可以进入公司上班,剩余劳动力得以大量转移,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四)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开拓了当地循环农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农业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局面已经在大多数的农村出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已经迫在眉睫。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是现代农业的趋势之一。
梁锥希森新村紧紧围绕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将当地的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黄牛的主要饲料,牛粪养蚯蚓、种蘑菇,屠宰过程中的废弃物都得以充分利用等等,最大限度的将资源充分利用,减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将农业产业持续深入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开创了新的农业社会保险的道路
土地是农民得以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实中农民进城务工或是经商从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经以及城市生活的种种风险,土地仍是农民生活、养老的安全保障线,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
在梁希森新村,除了国家关于农村保障制度以及个人养老保险的购买以外,梁锥希森新村的村民有着新的社会保险模式。梁希森新村建有现代化的医院、养老院,村民在公司里享有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根据工龄享受不同的保险水平;全村70岁以上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有专门的养老院照顾并每月由公司发放生活费。
四、总结
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说明了我国农业需要改革创新,需要摆脱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走上现代农业道路。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以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业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 杨德东 张东平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 许建文著:《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3] 李艳丽:《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希森模式”》,载于《经济论坛》2008年第13期第137-138页。
[4] 李玉胜:《梁希森圆梦新农村》,载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3期第36-37页。
关键词:农业集中 产业化发展 循环农业
一、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概述
(一)梁锥希森新村简介
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平坦的柏油路,仅仅“梁锥希森新村”的大门牌匾都是那样的豪华气派。高高的围墙已经显示出梁锥希森新村的富有和殷实。整个梁希森新村占地13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包括了居住区、工业区、学校及研究中心、商业区等几个部分,是城镇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居住的别墅可以用“豪华”来形容:五间卧室、一间大客厅、两个卫生间、阳台、书房、厨房、有线电视、电脑网络,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环保的沼气……,梁锥希森新村建有自己的小学、医院、宾馆、养老院;公共娱乐场所有棋牌室,有报刊杂志室,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城市里的小区。
而邻村台张村与之相比似有天壤之别:破旧的老房子与新建的房屋杂乱交错,甚至茅草屋还随处可见,村庄里的道路坑洼不平,随处可以看到马车和牛车,给人一幅贫穷落后的景象。是什么原因让相同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水平相当的村庄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
这不得不提到梁锥村村民——梁希森,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农民企业家:没有上过学、识字不足200,从小过着贫穷的日子,要饭、做学徒、创业……艰苦复杂的人生经历始终让梁希森怀有一颗善良、感恩回报家乡的心。
2001年梁希森在梁锥村开辟荒地130余亩地,投资4200万盖起了供全村居住的二层别墅136套,几乎以免费的方式送给村民。全村480余口村民集中居住,由此彻底改变了全村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2002年,梁希森在梁锥村在梁锥村宅基地旧址上建起了占地350亩的鲁西牛业公司,一个集养殖加工、屠宰加工、生物研发、循环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科技园。村民们凭借其宅基地入股鲁西牛业公司,同时又应聘进入牛业公司上班,年底凭借股份领取分红,于是梁锥希森村民在身份上发生了两个转变,由农民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也成为了产业工人。从此,梁锥希森新村的村民在梁希森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新型农业集中的道路。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简介
梁锥希森新村农业集中模式的成功,使之成为诸多农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对象。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传统农区新农建设》调研课题组则这样定义“希森模式”之内涵:梁希森立足于其改造传统农村的理想,凭借其企业家的天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现 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机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
本文作者从梁锥希森新村土地流转后农业运转模式的角度认为,梁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以土地集中为前提,农业高度产业化发展为基础,依托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将循环农业有机结合发展的农业集中模式。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的运营形式
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作为产业项目,是一条新型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其运营形式具体包括了土地流转集中、农业产业化发展(包含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深加工)、循环农业发展。
(一)农业集中规模发展
土地集中是梁锥希森新村以鲁西牛业公司为基础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梁希森为在荒弃的130亩土地上建起供全村农民居住的130多栋别墅,置换出480亩梁锥村宅基地旧址,而后建起占地300余亩的鲁西牛业公司进行产业发展,大大节约了土地面积,无形中增加了350亩土地。梁锥村全村村民集体搬迁入住梁锥希森新村,将各自旧址宅基地折价入股鲁西牛业公司,成为鲁西牛业公司发展的前提。村民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赋予了土地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也成为了改变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改善居住环境,增加收入的关键。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
鲁西牛业公司集现代化的鲁西黄牛养殖、屠宰流水线,蚯蚓养殖,沼气生产发电,蘑菇种植,肥料生产,微生物技术研发等多项产业于一体,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做成了一项又一项成功的产业。到2010年,梁希森牛业公司达到了年出栏黄牛15万头的规模,带动了周围地区养殖业得发展,同样为当地农业粮食销售找到途径,包括了农作物秸秆的收购;年产蚯蚓300吨的养殖厂,年产蘑菇100吨的种植基地,年消耗10万公斤牛血的生物制品厂。梁锥希森新村实现了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厂化。
(三)循环农业
目前梁希森新村的农业集中围绕着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 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农业产业链:当地的粮食生产以及农作物秸秆饲养鲁西黄牛,黄牛出栏后进行屠宰分割;牛血、牛骨、牛胆汁等进行微生物深加工;屠宰过程中的废水废渣用作沼气原料;牛粪用于蚯蚓养殖、沼气生产、以及蘑菇种植;蘑菇培基最后也可以养殖蚯蚓;蚯蚓粪通过加工生产成为了有机活性复合肥,返回到农田,用于农作物种植,生产农作物及秸秆再来饲养鲁西黄牛。在梁希森新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当地的鲁西黄牛和玉米秸秆为基础, 努力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循环农业为农业集中条件下的农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以土地集中为基础,走出了一条新型农业集中道路
从2002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了土地流转合法化,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都在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农业集中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梁希森在接受电视节目——《财富人生》的采访时说过“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怎么做?没有具体的文件,也没有正式的文件,也没有正式的模式,通过改造创造这种新的模式,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厂化。”而这一乡村改造的前提就是土地的集中。
梁希森在置换出的土地上进行规模化、工厂化的农业生产,以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作为基础产业,依托科技创新和进步进行农业副产品深加工,并且将循环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农民土地折价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同时应聘进入牛业公司成为产业工人,每月领取工资实现了身份的双重转变。因此,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新的模式,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创新模式。
(二)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产业链,是一条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道路
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规模小、效率低、成本,土地仍然是多数农村人口就业的基础、同时我国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存在诸多缺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土地,劳动力大量闲置,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在梁锥希森新村,土地置集中后,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业成本大大降低,农业效益随之提升。从黄牛育肥、屠宰加工、牛副产品深加工和牛废弃物的再利用(包括了蚯蚓养殖、蘑菇种植等)上下功夫,将农业产业链不断拉长,增加了企业的效益,同时进一步为未来的发展拓宽道路。
(三)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当地小城镇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改变原有的二元结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梁希森将自己的工业积蓄反哺农业,改善了梁锥希森新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脏乱差的面貌,展现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精神,新面貌。同时也以产业化的农业集中发展模式提高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二三产业已经和第一产业交错融合发展。全村17-70岁由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可以进入公司上班,剩余劳动力得以大量转移,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四)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开拓了当地循环农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农业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局面已经在大多数的农村出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已经迫在眉睫。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是现代农业的趋势之一。
梁锥希森新村紧紧围绕当地特有的鲁西黄牛,将当地的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黄牛的主要饲料,牛粪养蚯蚓、种蘑菇,屠宰过程中的废弃物都得以充分利用等等,最大限度的将资源充分利用,减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将农业产业持续深入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开创了新的农业社会保险的道路
土地是农民得以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实中农民进城务工或是经商从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经以及城市生活的种种风险,土地仍是农民生活、养老的安全保障线,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
在梁希森新村,除了国家关于农村保障制度以及个人养老保险的购买以外,梁锥希森新村的村民有着新的社会保险模式。梁希森新村建有现代化的医院、养老院,村民在公司里享有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根据工龄享受不同的保险水平;全村70岁以上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有专门的养老院照顾并每月由公司发放生活费。
四、总结
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说明了我国农业需要改革创新,需要摆脱传统农业发展的桎梏,走上现代农业道路。梁锥希森新村农业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以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业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 杨德东 张东平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 许建文著:《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3] 李艳丽:《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希森模式”》,载于《经济论坛》2008年第13期第137-138页。
[4] 李玉胜:《梁希森圆梦新农村》,载于《新农村建设》,2007年第3期第36-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