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good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ublish or perish源于美国学术界,本意是指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发表文章就得不到晋升,甚至续约。其实,对于国际学术期刊界,情况也与之类似,要么出版好的期刊,要么就停刊。
  中国有5000多种学术期刊,刊发过的许多文章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多少也反映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但这种窘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动报刊体制改革,学术出版方面要打造5~10个大型学术类期刊集团。
  学术出版为何如此重要呢?原因有三:首先是传播知识和文化,其次是推动科学发展,再次就是科学家们的立身之本了。那么,办好学术期刊意义何在呢?首先,学术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学术研究展示的窗口,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及科学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学术期刊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学术评估功能,这也正是科学家们都向往在国际顶级刊物,诸如《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文章的原因;最后,也是被认为相当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对中国科学家而言,那就是话语权。目前绝大多数高端科技期刊都在欧美,中国科学家最好的原创论文也基本上投向这些期刊,但是能否发表则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科研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掌握话语权的期刊对于文章首发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有“中国制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
  对于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期刊,国内有不少学者撰文研究。《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国际化办刊经验我们也曾撰文发表,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仅从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结合本刊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体会。
  开发与利用好学术资源对于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至关重要。那么,对于学术期刊而言,需要掌握哪些主要的学术资源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科学家,也就是科研的主体,他们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学术资源;其次是编辑力量;第三是学术会议。
  
  引进顶尖的科技人才
  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细胞研究》主编后不负众望,继承了“中国的国际品牌期刊”的办刊理念,继续大力推进《细胞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了与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合作,并从海外引进了时任美国《Cell》杂志副主编的专职科学编辑担任本刊常务副主编。这位科学编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9年底赴美留学,1995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4年下半年起担任《细胞研究》副主编。
  专职常务副主编到位之后,首先就是逐步建立和科学家的良好关系。他凭借自身的专业和编辑经验,帮助科研人员在国际大刊(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一流刊物)上发表文章,深受作者的好评。一传十,十传百,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慕名而来,找他帮助修改、发表自己的论文。更有不少研究人员在项目开题、中期报告时都会邀他参加,请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主编、常务副主编和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无形中也扩大了《细胞研究》的影响力,这是成功的第一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刊要办好的根本是要刊登好的文章。当有这么多科学家了解《细胞研究》,慢慢地和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就使得邀请科学家帮助期刊成长成为可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提高期刊学术水平,主要是凭借其在学术界的国际影响帮助期刊组织高水平的权威综述专题,或将他们自己的一些好的研究论文直接投给期刊;二是帮助宣传期刊,科学家经常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参会同时帮助宣传期刊;三是提供审稿服务,当稿件需要快审时,我们常常找熟悉的、信得过的科学家,他们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审稿,这点对于吸引高水平的稿件尤为重要。
  常务副主编一年中还要走访国内很多实验室,包括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各个所、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及科研机构,同时也借助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拜访了不少国外实验室。通过和研究人员的交流,同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选择这样一位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精通英文,同时还有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编辑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期刊的专职常务副主编,无疑会成为本刊的一个优势。此后,编辑部还陆续增加了高学历的专业年轻编辑,编辑人员队伍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编辑力量不容忽视
  另一个学术资源,就是编辑力量。科技以人为本,其实科技期刊更是以人为本。综观国际学术期刊,其运作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Cell模式,一般高端国际学术期刊都采用这种模式,由专职科学编辑全职负责稿件处理;另一类为学会刊物/商业刊物模式,诸如《J Biol Chem》、《Mol Cell Biol》等,这些刊物的稿件由不同领域科学家担任的副主编处理。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模式关键是看期刊的需要。前者能够完全控制整个稿件处理流程,便于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便于控制整个期刊的学术水平,但需要专职科学编辑,运作成本较高;后者的优势在于编辑部人员成本较低,副主编本身就是一线科学家,对于自身领域非常熟悉,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其稿件的最后录用与否有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同时不同副主编之间也较难统一标准。
  国内学术刊物多偏向于第二种模式。裴钢院士担任《细胞研究》主编之初,期刊影响因子只有2.1,于是他提出要打造一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的目标(初期目标是达到美国学会会刊的水平,影响因子5),继而冲击国际一流期刊。在这个目标下,我们必须持续、稳定的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细胞研究》必须采用Cell模式。考虑到刊物办在中国,和欧美科学家的接触不可能如同欧美刊物那样方便,所以必须辅以编委协助的杂合方式,但我们的编委不需要如同第二种运作模式那样处理稿件。这就必须要求编辑部配备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编辑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提供专业的编辑服务,比如优质高效的审稿、和作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这对于打造国际权威刊物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专职常务副主编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从2006年至今,已陆续培养了11名专业编辑,其中包括2名美国留学归国的博士后。他指导的我国期刊界第一位博士后也于2010年顺利出站,并赴德国继续深造。目前《细胞研究》科学编辑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其中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专业编辑团队,我们的编辑才能为作者提供专业的服务。稿件投稿后一周内完成初审(决定是退稿还是送审);一审周期一至一个半月,特殊稿件提供快至一周的一审周期;接受稿件二个月左右上网,最快三周即可上网。所有稿件的初审,审稿意见的处理均由编辑承担。常务副主编对于本刊每篇待发表文章都进行严格的科学质量把关和语言及科学表达的推敲、修订,同时他也在培养科学编辑部这方面的能力,目前本刊中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科学编辑已初步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可以分担一些语言表达问题比较少的文章的修订工作。
  基于这样一支专业团队,《细胞研究》近年来已经为不少国内优秀的原创论文和与国外同行存在竞争性的优秀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开辟了快速审理发表的“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符合这些条件的论文,我们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审稿,最快72小时就可返回给作者审稿意见,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细胞研究》上快速发表。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专职常务副主编及其培养的专业编辑团队的研究背景和编辑经验,另外也是由于前文提到的期刊在科学家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声誉以及期刊编辑与科学家之间的良好关系而得到他们的信任、支持与协助。通过这个通道,近年来我们已经发表了一些相当于《J Biol Chem》、《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lant Cell》、《Dev Cell》等水平的原创论文,这些文章对于提升本刊的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常务副主编实施了两项新的举措:一是培养科学编辑直接向国际知名专家约写权威综述,二是为本刊设置了Research Highlight(亮点点评)栏目。该栏目主要评论本刊发表的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国外高端期刊,如《Nature》、《Cell》、《Science》等上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类似的评论栏目在国外高端学术期刊中很常见,比如Cell的Previews,Nature的News and Views。设置该栏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刊物可读性,更好地推荐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更多地吸引读者。目前该栏目也已成为《细胞研究》吸引优质稿源的特色之一。这两项措施实际上都是在要求编辑直接开发国际科学家资源。
  
  学术会议拓宽视野
  第三个学术资源就是学术会议。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科学编辑也需要通过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面对面地和科学家交流,建立联系;利用会议推广期刊,扩大影响力。比如像《细胞研究》这样的国际刊物,目前主要选择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可以直接聆听国际大师们的演讲,了解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这些往往是我们约稿,物色审稿人的第一步。利用这样的机会和科学家直接交谈,日后再通过邮件联系,相比直接用邮件联系要亲切许多,约稿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很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编辑队伍,想要在会议上开发学术资源也是无从谈起的。我们现在也在考虑直接到国际上参加一些特别优秀的会议,比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年会。
  通过全体编辑团队、编委以及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细胞研究》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2006和2007年的影响因子分别突破了3和4,2009年更是一举跃升至8.151,今年6月28日美国汤姆森路透社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9.417,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的16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位,连续第二年居于前10%。
  《细胞研究》通过组建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通过和科学家们建立良好的学术关系,通过学术会议拓展视野,切实从每一篇文章入手,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成效显著。其实办刊没什么捷径可走,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将《细胞研究》办成在国际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内享有盛誉的权威期刊,为细胞生物学领域学术交流与进步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程磊系《细胞研究》(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李党生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
其他文献
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的是一处让人过目不忘的“大家业”:柏油路的尽头,绿荫葱葱之中,高耸着一栋白色的大楼,楼顶红色的两个大字分外耀眼——“知音”。围绕着这座大楼的是占地70亩、由6栋高楼组成的知音传媒集团。《知音》,这份在1985年创刊之初就创造了单期销量40万份的情感类期刊,经历了28年的风风雨雨,发行量从40万份飞跃到600余万份,现已发展壮大为覆盖期刊出版、网络媒体、动漫制作、高等
期刊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其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报刊业整体实力不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普遍遭遇挑战,然而,湖北省报刊业以其独特的发展之路平稳过渡、逆势上扬。截至2012年,湖北省拥有报纸130种、期刊408种,报刊总收入达57亿元。期刊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三,是名符其实的报刊大省。湖北省拥有11种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报刊
期刊
在全球传媒生态巨变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报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打造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具有持续产能”。各报业集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媒体结构的打造和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检验效果的标准都应是——资源配置合理、发展良性稳定、竞争力不断增强。  《长江日报》创刊于1949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
期刊
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同时举行  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8月30日,国家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发布会暨2013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副司长高政、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胡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教授、标准起草小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陈洪教授等领导和嘉
期刊
2013年5月10日,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与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该局作为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标志着湖北省传媒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报刊品牌,尤其是期刊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9月14-16日,“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将在武汉举办,并永久落户武汉,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永久落户的大型文化专业展会。在“刊博会”筹备期间,湖
期刊
东湖之滨,奇迹舞动。  一匹传媒“黑马”,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关怀下,在历届党委班子和9000名员工持续奋斗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迎来新闻宣传大突破、产业发展大跨越、团队形象大提升的新面貌,踏上建设全国一流党报集团的新征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是一家以党报为核心、拥有11报11刊5网站和1家出版机构、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初步形成集报纸、期刊、新媒体、图书出版
期刊
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
期刊
期刊作为传媒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的形态和传播特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日渐受到公众关注,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根据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则成为行业性质相对较强的环保期刊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
期刊
当前,如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期刊人,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冷静客观地分析学术期刊外部环境,几组数据和现象能够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譬如: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居世界第二,2012年的投稿论文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论文影响力尚未进入前15位,文章的录用率仅居28位。尽管我们不以
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工具,源于早先各种讨论会或沙龙的手稿。目前,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分支之一。传统的学术期刊以内容为根本,并不存在任何商业或市场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种类日益增多,表现形式和发行渠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也开始体现专业化,出现了专门负责期刊生产经营的期刊社,以及专门从事期刊发行的代理商等。这种社会分工客观上促进了期刊业的发展,如大范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