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艺术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w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曾力赞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却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曾拜书法大家李瑞清为师,这位特立独行的“清道人”吃名远扬,尤喜食蟹,据传曾有一天之内吃掉一百只螃蟹的壮举,因而得了个“李百蟹”的绰号;而他最后去世,也正是因为吃了死蟹,引发伤寒的缘故,从某个角度来看,算是死得其所。不但师父喜欢吃,张大千的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也都是精于厨艺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大千,如果不爱吃、不懂吃,那才不正常。
  张大千走一处,必吃一处。上世纪40年代去敦煌画壁画近三年,漫漫戈壁,亘古荒原,如此艱苦的环境,张大千仍能就地取材,一解馋虫。他在敦煌有一餐菜谱,菜式包括羊肉汤、糖醋牛排、三鲜蘑菇、酱豆腐、佛脚冰激凌等,蘑菇是从千佛洞四周的野草丛中采摘而来,佛脚冰激凌所用的冰,则真的是取自佛像脚下。离开敦煌时,张大千特意绘制了一幅野生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详细标注了采摘路线和采摘时间,作为礼物赠予当地的朋友。
  一代宗师,自然不会轻易出手。张大千后来已极少亲自动手,将一身的厨艺教给妻子徐雯波。张大千宴请客人的菜单上,不仅会写菜名,还会在每道菜后写上掌勺人的名字,如“雯”便是他的妻子徐雯波,“珂”则是他的儿媳。据说张家的某些烹饪绝活,如发鲍翅的法子,便如武侠小说中的家传武功一样,传媳不传女,以免落入外姓之手。当然,豪爽如张大千,还是免不了会不时向朋友们传授一些绝招。朋友张佛千听说张大千在台湾没有吃到过满意的鹅肝膏,着意烹制了一份,送给张大千品尝。张大千评曰:“嫩是很嫩,味道也很鲜美,但表面不光滑,上不了台面。”张佛千追问方法,张大千教授他一个简单的窍门:在蒸锅盖内加垫几层纱布,用来吸收水蒸气,不要让水蒸气滴到肝膏上便可。张佛千依法重做,果然卖相更佳。
  偶尔下厨,张大千也不太动手,指定好食材和分量,由别人操作。唯独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则必须由他亲自下手。他加调料时从不用勺,用手抓,均匀地撒在菜品上,而且加完之后绝不再尝,直接上席,他的名言是:“抓得准,才是真正的好厨师。”妻子徐雯波做寿时,张大千曾亲自下厨做牛肉面,配面的菜码除了口味各异的四种牛肉,还有一盘青翠的香菜,一盘红辣椒丝炒绿豆芽,周围一圈摆着八只小碟,盛有盐、胡椒、糖、醋、酱油、辣油、面酱、豆豉八种作料。画家下厨,先不提味道,仅就这菜肴的颜色搭配,已令人食欲大开、垂涎欲滴了。
  如今,张大千宴客的食单作为一件件艺术品广为流传。张大千亲笔撰写的食谱《大千居士学厨》于2001年在台北义卖,起标价新台币160万元,最终以新台币1090万元高价拍出,这即便不是世界上最贵的一份食谱,也可以堪称“五百年来第一人”了。
其他文献
刘东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这天,他刚出完差,临走时,打算买点土特产带回去,就来到火车站旁边的一条街上。路邊有几个卖土特产的小摊,刘东跟摊贩讨价还价时,一辆面包车突然在刘东身边停下,车身上写着四个字———“城管执法”。车门打开,下来三个城管,客气地说马路边不允许摆摊,请你们赶快离开。  要是一般摊贩,看到城管早就跑了,不料这几个摊贩却满不在乎,嬉皮笑脸地跟城管打着招呼,说一会儿就走。然后呢,就不搭理城
期刊
有一个穷汉,为生活所迫,从富翁家的窗口拿走一些东西时,被富翁的管家发现了,管家把他抓了起来。  法庭上,穷汉的辩护律师提出申辩,说:“法官先生,被告看見客厅的窗子开着,将右手臂伸入窗户,取了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已。很明显,被告的一只右手臂不能代表他本人。犯罪的仅仅是他的右手臂,而法官大人把他整个人都作为罪犯,判他有罪,这是不合情理的。我提出抗议!”  法官想了一下,用木槌敲敲案桌,说:“辩护律师说得
期刊
说法不同  珍妮的婆婆在一所教堂幼儿园负责照看孩子。一个星期天,珍妮两岁的儿子显得特别捣蛋时,珍妮的婆婆对助手说:“我该称他暴徒,但看在他是我孙子的分儿上,我说他有‘潜在的领导才能’。”  水老了  “爷爷,您瞧,河里的水老了。”“胡说,河水怎么会老?”“您不是说人老了长皱纹吗?您看这河水不也长皱纹了吗?”  牙不会掉  奶奶:“安德列伊卡,你咳嗽的时候要用手捂住嘴。”  孙子:“别担心,奶奶,我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关东平原地广人稀,常常相隔几十里才见到一个村落,散布着几间或几十间草木小屋。由于远离关内传统习俗的影响,这里的民风爽直而淳朴。  某村有个小伙子,将近三十岁了,婚期临近,他非常想念邻村的未婚妻。这天上午,他背着一大块冻猪肉,拎着一铁桶烧酒,兴冲冲地去岳父家探望。五六个小时的路程,加上一顿饭又吃了两三个小时,一转眼就日落西山了。为提防回家路上野兽侵扰,岳父岳母便留他住宿,小伙子暗自欣喜
期刊
城郊一座旧民宅,最近被市文物部门认定为清代初期的地主庄园,旧宅里现在住着李老汉一家。区政府要求当地电视台制作一档关于旧宅的专题节目,以扩大影响。  电视台派来的主持人对李老汉说:“我们采访你,请你千万不要紧张。”  李老汉问:“是有什么说什么吗?”  主持人连连点头:“对,有什么就说什么。你只要如实回答就行了。”  主持人轻声慢语地开始提问:“大爷,庄园建于什么年代?”  李老汉眨眨眼睛,说:“嘿
期刊
中国人称为好茶的,多数味道很淡,譬如西湖龙井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上品———明前茶更是如此了。用清代陆次云的说法,叫“无味之味”。既然无味,又还有什么味道?这是老外难以理解的。欧洲人喝咖啡,便求“香浓”,某些靠它刺激神经干活的,更是一旦无此物落肚,就要犯困。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靠咖啡喝出来的。  虽然茶里边也有一些刺激神经的玩意儿,然而我们悠然品茗时,往往求的却是“恬淡”。这是人生的另一种至
期刊
老赵该退休了。说来也真荒唐,从他档案中竟然查出十个不同的出生日期,最早的是1933年,最晚的是1943年。这到底应该按哪个算呢?  老赵跟劳资科长商量:“给我按1943年那个算吧。”  劳资科长绷着脸教训道:“老赵啊,你是怎么搞的,这档案里的东西可都是你自己填的,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搞不清啊?”  老赵说:“我的科长大人哟,你不知道我是个苦出身嘛,参加革命时还穿着开裆裤呢,怕人家不要,只有往大了填呀
期刊
有一个故事,足以解释当下餐馆的风气,何以极力讲究场地的道理。  招待难题  乾隆年间,福康安受命西征。福康安是孝贤纯皇后胞弟傅恒之子,名为乾隆的内侄,其实是乾隆的私生子。福康安带兵出征,豪奢无比。临阵督战,亦坐轿子。轿夫三十六人,分为四班,每班八人,另加一名候补。一班执役,则未轮到的三班,各骑良马后随。沿途所经的地方官,照例办差,供应稍有不当意,先摘顶戴,派员署理,然后奏请革职。自然,所请无不照准
期刊
提醒  学校的自行车棚由几位老师轮流监管,车棚外的小黑板上写有提醒学生们注意的事情。第一周,车棚由体育老师监管,小黑板上写道:“全体自行車向右看齐!”过了一周,车棚改由数学老师监管,小黑板上的字换成:“两条直线保持平行。”随后的监管者是语文老师,他在小黑板上写道:“另起一行空两格。”  没有奖章  爷爷:“有一次我在部队里值勤,曾让300名士兵失去了战斗能力。”  孙子:“啊,爷爷,我从来没有想到
期刊
喝到陶然是享受  汪曾祺的逝世对我是一个打击,据说他的死和饮酒有点关系,因而他就成了我的前车之鉴,成了我的警钟:“别喝了,你想想汪曾祺!”  可我一想起汪曾祺,就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回想起我们几个老酒友共饮时的情景,那真是妙不可言。  喝酒总是要有个借口,接风、送别、庆祝、婚丧喜庆、借酒浇愁……我和高晓声、叶至诚、林斤澜、汪曾祺等几个人坐在一起饮酒时,什么也不为,就是要喝酒。无愁可浇,无喜可庆,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