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彪悍的人生总有解释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永浩小时候就是个叛逆、淘气、不走寻常路的小子,后来干过筛沙子、卖书、卖羊肉串等苦工,成功打入新东方英语学校后,成为知名“牛”讲师,后创办“牛博网”,搅得互联网天翻地覆……2008年,创办“老罗英语培训”,开始自己“支摊”办学,愤青依旧……
  事实上,“老罗彪悍、叛逆、幽默、独立、诡异之余,对这个世界有罕见的善意和温柔。”这是知名主持人柴静对老罗的评语。
  
  童年:愤青常有梦想
  1972年7月,罗永浩出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门公社,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朝鲜族。虽然父亲当时已是县委的主要干部,但家境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和当地普通工薪阶层差不多。
  在母亲眼中,罗永浩生性内向、胆子很小。但事实上,母亲的判断没那么准,罗永浩的“愤青”本性,很小就曾显露无遗。
  他上学时逃课是家常便饭,但最让老师头疼的是罗永浩的“挑刺儿”本领超强。小学时,在班上,很多时候,老师讲的课如果出了错,罗永浩就能听出来。一旦听出来了,他就会举手,给老师纠正。时间一长,老师在台上一看罗永浩举手就知道自己又讲错了。老师都是要面子的,一旦罗永浩举手,老师就会假装没看见。没达到目的,罗永浩不依,他索性一路举着手走到讲台前。“老师,我举手!”老师气急败坏,“那你说吧!”待罗永浩说完,教室里照例发出一阵哄笑声,“护送”罗永浩回到座位,反衬着老师的大红脸。
  高一时,罗永浩认识到自己很有写作天赋,开始勤奋地读文学杂志,看当时流行的朦胧诗、先锋小说,同时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高二后,他决定辍学,在家专职写作。当罗永浩壮着胆子和父母提出辍学的想法后,父母的表现出乎他的意料,竟然都同意了。“如果你认为你行,我们支持你!”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上确实对文学青年抱有很高的期望。一开始,罗永浩信心很足,也很出成绩,陆续在一些二流、三流的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小说和散文。但转眼三年过去,罗永浩19岁了,看着发表作品的数量呈现了迅速递减的趋势,罗永浩有点着急,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了,“不能让父母失望,边写边赚钱吧。”
  家里有不少看过的存书、杂志一堆一堆的,罗永浩决定靠这个赚一笔。那年夏天,他和两个小哥们把家里的书拉到百货商场门口开卖。第一天,收益不错,卖了好几十;但第二天,第三天,就卖不动了。理由很简单:第一天,大家挑的都是好书,第二天,剩下的就几乎是废纸了。
  外公有个自行车棚,后来因身体原因不经营了,罗永浩便把它改造成了一个烧烤店。和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烧烤店相比,罗永浩这个店根本就是毛坯房:地面不平,墙黑漆漆。即使环境这样,换了别人也能赚钱:羊肉串三毛钱一根,一天烤三百根,一个月流水账两千左右。但罗永浩朋友多,一开始找来捧场“试吃”的朋友,一直吃到他的小店两个月后停业也没给过钱:“没法说不让他们来,也不好意思要钱!”
  恰逢1996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学英语”热。眼见儿子越来越六神无主,父母也开始觉得:作家梦要不就先放一放,先掌握这项热门“手艺”再说。
  虽然在高中辍学前对英语极其厌恶,也只有一百来个单词量,但罗永浩还是摸起了英语课本。埋头自学了一个月的“许国璋英语”之后,罗永浩惊奇地发现,自己其实很有学英语的天赋,单词量已达到了一千多个,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也能运用自如了。
  
  青年:有种成功叫忘我
  一路迷茫下去,转眼就“奔三”了,罗永浩愈发心急火燎。偏巧,一个熟识的同乡弟弟告诉他一个消息:你知道北京有一个新东方英语学校吗?你有口才,完全可以去那儿当老师。刚一听这话,罗永浩感觉很好笑:他从小就对老师这一行不感冒,要他去当老师不如找块豆腐撞死。再说,他那点英语水平哪够啊?
  弟弟又说:“要是能到那儿当老师,可是年薪百万呐!”罗永浩一下子蒙了:“百万?”
  2000年6月,罗永浩打点行装,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只身来到北京:新东方学校的英语班。
  校区在北京郊区的西三旗,为了让自己彻底摒弃曾经的“养尊处优”,找回当年吃苦的感觉,罗永浩在那附近租了一处农民的回迁楼:房子三面漏风,砖头堆起的床上,放了一张发霉、发臭的席梦思。
  为了尽可能地把氛围营造得悲壮一点,罗永浩去中关村的图书城买了一麻袋“励志”的旧书:一种是两毛钱一本的书,一种是两毛钱一堆的杂志,以便没劲儿的时候读一读。“不怕苦,只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那些书中有一本曾有这样一句话,罗永浩记忆深刻。
  2000年年底,罗永浩背下了一万多个英语单词,他觉得可以了,就将这些年经历的杂七杂八的事,以及个人的梦想等,写成了一万多字的简历,投到了新东方总部。这封超长的求职信,最终落到“新东方”老板俞敏洪的手中。从来没有人这样写简历,俞敏洪直接打电话给罗永浩:你来试讲一下吧。
  罗永浩的第一次试讲很失败,就像他的第二次试讲一样。他准备了好几天的教案,在课上二十分钟就讲完了,之后,就只能是边后背冒冷汗,边和下面的学生闲扯。最后结果,学生给罗永浩的评分是:不及格。
  第二次试讲,效果依旧。俞敏洪说:要不,你放弃吧。罗永浩来劲儿了:我试最后一次,不行我就走人。
  2001年春节后的这次试讲,罗永浩成功了。运气足够好,那天在罗永浩前面试讲的一个应聘者,比罗永浩第一次试讲时还紧张,讲得不知所云;因为准备更加充分,罗永浩上台试讲后,两下一对比,学生齐齐给罗永浩亮了高分。
  
  壮年:彪悍一词一直被证明
  2002年,罗永浩在“新东方”立稳了脚跟,他的GRE授课水平也渐渐被公认“超一流”,工资,也水涨船高:第一年十来万,第二年变成了四、五十万。
  罗永浩受学生欢迎的理由很简单:仍然紧张,但是他渐渐学会了自嘲,以自己“十来岁了还尿床”、“小时候被猪吓得躲进缝纫机底下不敢出来”等“光辉事迹”博得大家一笑;后期,他的法宝便是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对时事的独到见解。2004年至2005年间,他的讲课视频,他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流传,火得一塌糊涂。网友纷纷评价:“罗永浩是中国上课风格最幽默,语言最辛辣,最诚实、最坦白、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2006年6月,罗永浩突然觉得自己钱赚得差不多了,应该做点想做的事了。他毅然从新东方辞职,同年8月,创办了一个名为“牛博网”的网站,旨在开拓一块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田地,可以“和一些圈子里的人说说正事儿”。
  事实再次证明了罗永浩的能量,不到一年,2007年夏,牛博网的网络点击日流量已达到60万,网站事实上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在2008年8月之前,网站通过个人的影响力,成功让相关部门注意到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厦门PX项目”、“拯救黑窑奴工”等重大公共事件,并号召网民为事件当事人捐款,并在5·12大地震后,成功发起了多次志愿者救援行动……
  但因为网站上许多网友有过激言词,罗永浩做的这家网站,在2007年倒闭了。
  这件事儿,换了别人,是很大的打击,但罗永浩没有消沉:2009年中,一个中学时期的同学注资几百万元,帮罗永浩成立了一个有着罗永浩标签的英语培训机构——“老罗英语培训”。
  2010年夏天,“老罗英语培训”走入正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知道了“老罗”这个北京最牛的英语教师。
  2010年下半年,除了做英语培训,罗永浩将新浪微博当成了个人观点的新的发布地,与方舟子争论“中医优劣之分”、 筹划“牛博客月刊”、 出版《我的奋斗》……
  时至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际,罗永浩开始了两样工作:一,解答网友“帮与不帮日本普通民众”与“如何帮日本普通民众”的问题;二,他自己出钱,号召网友出钱帮助云南盈江灾区和日本灾区。
  这个当年尿床、怕女生的小男生,而今已长成了依旧爱钻牛角尖、同时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将一个个目标落到实处的中年人。
  (编辑 雷虎 leihu757@163.com)
其他文献
求职的舞台上多的是俊男靓女,她的出现引来一阵惊叹,不是因为太美,而是太怪。  她真的是太矮了,几乎与侏儒无异。站在并不高大的主持人身边,几乎就是个还未曾发育的孩子。可是她说,她已经二十七岁了。  二十七岁的她经历当然不是寻常人所能理解和想象的。跟我一样,那些对她进行面试的企业达人们也很好奇。她坦然地给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  十三岁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从此再没有长个子。医生对她说“谁能治好你这病,
期刊
能遇到一个可以一席之谈的朋友是一件赏心乐事。我们走得太匆匆,没有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常在犹疑和掩饰中、插科打诨的调侃中活得日益皮实与粗糙。而真正的一席之谈,一辈子有几次也就够了。  大学毕业时,和初中同学S约好一起回家。以往坐火车,我一上车就在火车和铁轨的撞击声中昏昏沉沉睡去,一晚上就差不多过去了,这次却兴致勃勃谈笑风生,谈到了三点。  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学,却多年没机会在一起好好说过话。他还是当
期刊
我朋友大刘是一名交警,同时又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最近他在本行业摄影大赛中得了二等奖。我兴冲冲前去祝贺,大刘很平静,说:“得了,我完全可以拿大奖,从艺术角度讲,有一张完美的照片被我错过了”。  直到现在,大刘还认为他的错过是对的。  两个月前,大刘去一条乡村公路处理一起交通事故。大刘赶到时,看到的是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一位骑自行车的农村妇女在一辆狂奔的大货车的车轮下丧生。大刘按照规则,对现场进行了技术
期刊
三月的南京,春风已经拂面,柳枝已经吐绿,繁华路旁的一排排饱经沧桑、见证历史风起云涌的法国梧桐却被大幅度砍枝、放倒、准备移走……和这些优雅、沧桑的老树一起经历四季更替的人们怒了,他们反对、声讨,为了已经存在的美好不被继续破坏,人们为老树系上象征生命和希望的绿丝带。  政府部门也急了,市政工程部门和城市绿化部门纷纷出来解释、表态,他们解释说,将树砍枝、移走,是为了地铁的建设;而树只是被挖走,会被栽种到
期刊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后,有人说,日本人的自律和中国人抢盐的慌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国民性,一褒一贬,溢于言表。笔者想,这些现象中反映出了一些国民性的东西,然而,也不全然如此。来分析一下日本人“震定”和中国人慌张背后的原因,或许能让我们的反思更有意义,改进的思路更为清晰。     “不给人添麻烦”的国民教育  有一种说法,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
期刊
在古龙小说中,高手过招胜负只在毫厘。所以,利不虚发的小李飞刀成了江湖传奇。  在这崇尚细节决定成败的社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为了社会常识。所以,“魔鬼都在细节里”成了职场玉律。  夫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网友说:你OUT了,这是微时代,时间以分秒计。  博客被微博取代,不再搅脑汁酝酿文章,灵光一闪,微博一片;  手机阅读成时尚,不再长夜孤灯夜读书,拇指一按,段子一篇;  思念时QQ留言,不再鸿
期刊
出镜人物:丁祥峰 职业: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钳工 毕业院校:江苏省邗江中等专科学校  和很多人一样,上职校对于丁祥峰是情非得已:那时的中国,还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甚至上高中都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中考结束后,因为分数不够,他没能继续上高中,而是走进中专,开始了职业技能训练。  虽然国家“职业不分贵贱”的口号叫得很响,但是民众“人以职分”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当他走进中专的那一刻,似乎就被“
期刊
民生无小事,两会的召开,越来越多的民生问题被提上议程,无论是与会委员还是关注两会的群众,都畅快淋漓地各抒己见。有一个议题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全国政协委员王平语出惊人,一句“不要鼓励农村娃上大学”,立即让她遭众多网友拍砖,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这句话所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是值得整个社会去反思的——村里娃,到底是谁动了你们的大学?  站在王平的角度来考虑,这句话也许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她针对目前大学
期刊
一  “通俗点说,我就是可以PS你声音的手艺人。”作词、作曲、制作、演唱都行,长相酷似古天乐的刘子华在自己的录音棚里这样介绍自己。  2005年夏天,热爱音乐创作的刘子华大学毕业。他带着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带着梦想和激情,到全国各地寻找能够让自己施展音乐才华的天地。他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寻找机会,与人商谈,最终选择留在南京。他一心一意地想做音乐原创,所以放弃了一些商业气息太过浓厚的工作
期刊
蓝翼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爱上昆曲,成为一个“昆虫”。他一直是个美剧控、动漫控。生活原本简单,下班回家、节假日里的休闲时光,要么是美剧,要么是动漫,很少出门晃悠。可是自从迷上昆曲之后,他每周六晚必出门,去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和他的虫友们碰头,一起听戏、说戏、拍剧照,其他时间里,只要有他喜爱的折子戏,他也要出门。  南京的“昆虫”很幸运,因为江苏省昆剧院每周都要在兰苑剧场上演好几出戏,票价还不贵。除了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