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国式的廉洁文化

来源 :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ru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沉淀。今年两会,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历史上一直倡导廉洁文化,其核心是官德,当年儒家精英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把肯定差序礼制的思想融化到国人血脉中,把孔子诸多近乎乌托邦的“愿景”给实现了,使百姓自觉维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陈腐观念还在散发着臭气,当前腐败泛化现象和从众心态与这些陈腐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观念需反思和批判
  “官本位”观念。官本位就是把官衔当做一种社会核心价值的尺度去衡量个人价值,并确立各自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官品和官阶之间等级森严,差别悬殊,不得僭越,形成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官位、官权、官员“三位一体”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人们的价值追求在于做官。因为官贵民贱,有官即有特权,官越大特权越多。“官本位”观念当前已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官职和级别变相成为人们评价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常常异化为对成功人士的一种奖赏。一人当大官,全家荣耀、全县光荣,从而使一些党员干部放弃宗旨、淡化岗位责任,怀着谋求官位、获得特权的目标和心态,挤进干部队伍。
  权力观念。官本位是表象,目的是为了手中的权力,有了权,就有了权辖范围内的一切,就可以享有特权,为所欲为。一些人千方百计地考官、买官、跑官、争官、要官,看重的就是权背后的势、威、名、利。他们一旦当官,必将公权视同私权,拉帮结伙、徇私舞弊、权为己用、利为己谋。在这些人眼里,官—权—钱联系在一起。他们早将“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抛在脑后,只想着“权为我所用”。如果全社会树立了廉洁之风,这些缺乏官德之人没有了以权谋利的市场,贪腐也就难以实现。目前,我们的廉洁文化缺少市场,非廉洁文化却在大行其道,欲消除这种现象必须要对不正确的权力观念予以纠正。
  责任观念。在封建礼数中,凡属责任,都由“下”对“上”无限承担。由于“礼法”维护的是权贵利益,护法自然是“肉食者”的责任了,百姓从来都是被强制担责的。这种强加的责任,当然不会内化为素质,由此形成了当时梁启超所说的国人凡事“责群不责己”的习性。此传统延续下来,除非有强制要求,今日多数国人仍是不愿意承担护法责任的。众人皆不制止甚至纵容参与腐败,腐败者便愈加猖狂,腐败者愈猖狂,国人受害愈严重,责任的板子便统统打到体制上。体制当然有责任,但民众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姑息养奸;如果每个人都投其所好,趋炎附势,为虎作伥;如果每个人都边骂边腐,反腐岂不是一句空话!不止如此,还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清廉者受压抑,甚至被排斥在权力的核心系统之外,成为“吃不开”的人。
  法律观念。由于对权力的膜拜,对责任的漠视,必然产生对法的实用主义态度。在一些官员眼中,法律就是治民的工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执法者知法违法。而在百姓眼中,法是加强于己、约限自己利益的,当然更不会自觉守法了。于是乎,无论是官还是民都不敬畏法律,更不会信仰法治。当法利于己时,便会非常重视;当法约束甚至影响自己利益时,就会视而不见,甚至公然违法而不觉可耻。如果你老老实实守法,那只表明你没有本事,甚至遭人斥责。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途是多么遥远,多么艰难。依法治国会蜕变成某些干部“依法治民”的工具。其造成的恶果是老百姓越来越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信访不信法,法律权威失落,腐败违法现象增多。
  公平观念。公平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由于对法律缺失信仰和敬畏,就必然缺失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公平观念。在封建礼制中形成的贵贱地位差别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国家才有公平的标准。但遗憾的是,法治国家的标准在我国尚未确定以前,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就是追求事实上的公平,而非法治基础上的公平。“打倒贪官”也主要是人民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非捍卫法治正义。正因为缺少法治信念,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每个人都认为对己不公,都能为自己腐败找到正义的理由:州官能放火,我为什么不能点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以图己利。可见,反别人的腐败是真反,搞自己的腐败也是真搞。
  破除旧观念弘扬廉政文化
  要系统全面地总结中国反腐倡廉60年来,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予以发扬光大。如毛泽东时代在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努力,使广大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避免了腐败行为的多发;在全民中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教育,使腐败没有立足之地,铲除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进行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市场经济的实际来进行,牢固树立公开、平等、民主、法治以及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清廉的社会。
  要坚持文化和制度同时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新加坡和香港的反腐经验表明,要遏制腐败现象,必须构建实用的廉政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一整套严密而管用的反腐败法律,实行高薪养廉,严格治吏,使官员不用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同时,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使官员不想腐败,达到廉政的最高境界。
  要借鉴国(境)外廉洁文化的有益成分。要学习、借鉴西方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的先进廉政思想,在公务员中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让公民具有主人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等,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反腐、全民倡廉的风气,推动全社会参与反腐败斗争。
  编辑:姚培琪
其他文献
中学时读过一篇叫《扁鹊见蔡桓公》的古文,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倒不是因为文章有多优美,而是在惊叹扁鹊高明医术的同时,总不免为那个讳疾忌医、盲目乐观的“蔡桓公”感到痛心和惋惜!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在深刻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后,凝重而又不厌其烦地告诉世人一个治国的基本道理,那就是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要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不能等到问题严重了,甚至到了不可救药
期刊
近期,宋寒松厅长前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就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今年重点开展的“五进”、“素能比武”等工作进行视察和调研,并出席东航集团“文化+制度+科技”立体预防腐败工作推进会。记者在现场,围绕读者关心的话题对宋厅长作了采访。  预防专刊:感谢宋厅长百忙之中接受专刊采访。今年“两会”,习总书记对林志梅同志的发言高度关注,并引发了长达七分钟的重要讲话,这对于检察预防工作来说,其特殊意义如何把握?  宋
期刊
当前,弥漫在政府机关的各类“病情”还是相当之多。集中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曰“庸”病。尸位素餐,不思进取。平庸无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尤其是一些升迁无望的所谓“天花板”干部。  一曰“懒”病。今日之事推到明日,明日之事推到后日。懒病可怕的不是肢体之懒,而是思想之懒。不谋创新,因循守旧。  一曰“散”病。脱离集体,游离组织,号召无力。  一曰“奢”病。追求奢华,名牌全身,出入豪华场所吃喝玩乐。 
期刊
十年冤狱,一朝得雪。2013年3月26日上午,随着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声法槌落下,承受十年冤屈的张辉、张高平叔侄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这起冤案的尘埃落定,再次将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推上风口浪尖,人们不禁要问,这个错判在今天是否还会发生?  必须承认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下,错案都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是给予被害人最大程度的补偿,恪守认真、严谨的司法精神,不断推进司法改革的进程与步伐。  反
期刊
直接给相关人员打招呼,进而收取房子、股份、名车、美元、名表……  在刘宇昕的仕途中,有11年都在受贿,至少牵扯10起受贿事实。违法犯罪时间跨度长,收受财物次数多,涉及企业和人员广,违纪违法行为隐蔽。这起案件在北京乃至全国住房建设领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成为住建部的切肤之痛。  “招呼”买卖:关照企业获名车名表  任原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时,刘宇昕已年过50岁。  2006年12月30日,建
期刊
天高任鹰飞。“初战即决战,开始即高潮。”东航人引以为豪的企业行动口号,让人看到果敢,信心与晴空万里的未来。经过一年精心研制和试点,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文化+制度+科技”立体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再次加速提升。2013年5月14日,东航召开预防创新机制工作推进会,集团党组书记马须伦、中央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古越仁、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国务院国资委纪委副书记阮国平分别讲话。这里没有鲜花摆
期刊
得益创新驱动的认同,检察预防专业化的探索与实践,在地方基层院开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各有心得和妙招。然而,专业化毕竟不是热闹一番的即兴与流行,其行业或职业化的特质属性,决定践行者必须以独立、排它和不可替代的“标准化”输出赢得话语权。动身参加全国两会的前一天,诸会缠身的敬大力检察长硬是挤出点时间,接受了本刊专访。在他看来,职务犯罪预防,不该只是预防部门一家的单打独斗,而应深思熟虑尽早定型,跳出本位,整合
期刊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听取了南京市职务犯罪预防局局长林志梅作的有关职务犯罪预防的主题发言后,习总书记肯定道:“志梅同志讲得好,职务犯罪确实使我们的损失很大。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纷繁的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期刊
去年年初,借着报道“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的机会,本刊记者第一次走进了南京市人民检察院,采访了林志梅。那时候的她还是预防处处长,在南京的预防部门已经小有名气,但是在全国来看,却依然默默无闻。  至十月,南京市鼓楼区开展构建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工作。本刊记者再次走进南京,进一步了解已经升任预防局局长的林志梅的大预防理念,报道吸引了全国预防人的目光。  随后,喜讯频传。先是本刊第一时间得知林志梅
期刊
一年前,林志梅对记者说:“就算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一定要拿好接力棒,传承好南京预防人的精神。我要和大家一起努力,把荣誉抱回来。抱不回荣誉,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是我对预防没理解透彻。”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林志梅抱回了荣誉,成为一张南京走向全国的预防名片。  从南京到北京,一千公里,坐高铁四小时,但为了这个跨度,她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足足走了十七个年头。  起点:社会认知  十七年前,预防不但不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