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痴情在爱生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feip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的风姿
  踏进课堂,令我忘记尘世的喧嚣,进入陶醉的状态。三尺讲台,何尝不是一个偌大的世界!这充满活力的世界清一色的年青人,男男女女,朝气蓬勃,每天置身其中,岂不乐哉?
  快乐,源自家长的赐予和信任。但是,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我又感觉不轻松:凭什么享受这份难得的快乐,凭什么吸引他们的注意?凭什么产生课堂的高效?
  我的课堂教学孜孜以求的是扎实、灵动。
  扎实的积累之功。上课之初,我有两个“保留节目”:
  一是站着集体朗诵一首诗或一句名言或精彩的描写片段,学生轮流抄在黑板上,记在笔记本上,力争最终能背诵、能运用。
  二是向学生推荐一篇时文或一部名著,或介绍自己正在读的书和文章(我有阅读摘录本),包括我刚刚买的新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种方式我坚持了多年。
  介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或一种文体,我总喜欢将它放在中外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来说明,讲一点带一串,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的听课,“我抓的是笔记”。我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不只是刻板地抄录我的板书,而是要学会随时记下我讲述的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我引用的名言、与教材相关的补充资料,记下新收获或疑问等,不让课堂的“精华”流失,又方便复习、巩固。
  课外阅读的积累,我抓的是摘录本。学生平时读书、读报、读杂志,遇到好词、好句、好段或美文,抄录下来,读后的感悟写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适当时候,交流互阅。提倡在写作时灵活运用摘录的内容,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写作上的积累,我抓的是日记。我教过的学生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毕业班,都写日记,我会收阅、批改、讲评,让它充分发挥积累素材、积累感情和积累思想的功能,效果没差过。
  扎实的文本解读。阅读教学的着力点首先是文本的深入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在文本解读时常常给学生示范,哪些是教参的观点,哪些是我个人的理解,包括我对文本、教参的商榷,以打破唯师、唯书的僵化思维模式。我的课堂提问频率比较高,讨论热烈。有时采用问卷式让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疑问,然后筛选一些,在课上答疑或讲课时有意强化。我欣赏那些大胆质疑的学生,独立思考的学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首届学生(82级)陆兴华同学每学期课外总向我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我不能立即回答的,是要查阅一些资料才会做出比较满意的答复。我常常表扬她,意在倡导学会思考。
  扎实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等常规环节的学法指导外,我还引导学生自建读写档案,比如每学期的《写作全记录表》,每篇习作须填写篇名、体裁、得分、优点、不足、改进措施等。有了这几项,就能逐步发现自己写作的强项和薄弱点。经过一段时间,会看到转变的进展情况。这份表学生管用,教师也管用,对照表的内容,可以快捷地分析某位同学的得与失。
  课堂,需要山的“沉稳”,也离不了水的“灵动”。
  灵动,是我一贯追求的教学境界。在一个班教一学期还罢,如果连续教好几个学期,咋办?真的有时让人产生“黔驴技穷”之感。灵动,是走出这一窘境的绿色通道。我教第一届就是连续三年,接着连续6年任教高三毕业班,最后一届(92级)从高一起教了三学期(因工作调动离开唐中),深感教法的丰富多样太重要了。要不然,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完全掌握了你的“老一套”,那就容易失去新鲜感、陌生感和趣味感,师生双方都会感到倦怠和烦腻。
  巧用“道具”。数理化课堂往往有各种各样实验教具,令学生趣味盎然,语文课则不然。我则想方设法也带一点“道具”进课堂,这就是书籍。教某一篇课文,力求找到它所在的原著或这位作家的相关作品,如教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我将收藏的鲁迅的十几本杂文集一下子展示给学生看,产生很强的震撼力;教《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的节选,就把这些原著给学生看;教工具書的使用,将各类常用的工具书(包括《辞海》)重叠起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又惊又喜;教巴金的散文,将全套《随想录》带进课堂,让学生对巴金产生敬意。这些“道具”的频频亮相,令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书籍外,还会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携带不同的实物。
  “拐弯”导入。每一次上课都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很快就会让学生乏味。我是很讲究“开场白”的。教现代文可能从古代材料入手,教古文可能从外国材料入手。这种“拐弯”的技巧常常产生意外的效果,当然不能“弯弯绕”,占用太多时间就不足取。我时常从有趣的小故事或一个疑问导入,也有较强的吸引力。赠学生以名言是常事。比如1989年新年,我作简短致辞后赠语:“如果你跟得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瑞士名言。此语后来好多学生常常说起。
  “魔方”设计。教学设计,大可学一学“魔方”的魔力。走进文本的过程,虽然有一些模式,什么“三步法”“五步法”或其它,我喜欢随文定“步”。比如切入文本,正常从标题、开头顺“流”而下,但有时却从中间“开花”,偶尔“倒吃甘蔗”,从文末的写作时间开始或结尾句开始,别具一格,学生跟着你逛公园,不走回头路,不断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效果就出来了。
  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自然是按常规运作,但也有超常规的探索。比如我教《阿Q正传》的两章,就破例花了九个教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一次名著阅读之旅,每人都通读了这部中篇小说,并了解了如何读整本书,写了多篇读书笔记。这次“跑野马”式的阅读活动,近似于后来“新课程”所推行的研究性学习。我看到不少同学的读后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非常全面、深刻,多少有一点理论味儿,甚是惊喜。当年的这一尝试,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学校没有对此加以“扼杀”,可见当时的教学环境还是宽松的,允许有一点教学探索。
  写作教学的灵动度更大。指导写作当然与阅读联姻,我常常引入时文,或新诗,或微型小说,或杂文等等。所以,我的写作课常常以阅读欣赏为铺垫。同样,我的阅读欣赏课,也常常渗透写作指导,二者难分难舍。在写作指导中,也会讲究扎实和灵动的交融。比如一次指导书信写作,对高中生而言或许是“小菜一碟”,其实写信也大有学问。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阅读了一本专门介绍书信写作的书,于是,我的指导就出现了学生意想不到的场景:首先介绍一些名家的书信,如鲁迅的“两地书”、《傅雷家书》等,然后介绍书信的历史,再介绍书信的一些趣事,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往届学生给我的书信、明信片和贺卡等实物资料,最后才亮出训练题,让同学们给名人写信,大家一下子又“懵”了。我马上提供了若干地址,学生“得救”了。此次活动真的收到了一批来自作家、学者、明星、编辑等的回信,同学们互相交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经过精心策划的写作课反响往往很理想。   学生喜欢我的写作课或许超过阅读课。我的写作指导常常伴随着示范,我将发表的文章贴于教室墙壁,让他们知道老师也在练笔。有时就在黑板上与学生同时“笔耕”,写“下水文”,那效果更是出奇的好,哪怕有的地方写得不妙,学生也会包容,一笑了之。
  学生十分期待我的习作评讲课。他们以当堂得到老师的褒奖为荣。我的批阅总是十分投入,对出彩的文章、精彩的片段都会做上标记,或摘抄下来,以便在课上朗读或传阅。令学生感到意外的是,我常常会在批改中发现一些“黑马”,对此大加赞扬,让他们热血沸腾,下一次怎么也“小”不下来。一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我也乐于送“温暖”,有时会写较长的评语。我也常常为个别写作能力薄弱的学生单独出题练笔,使他们慢慢跟上“大部队”。
  就是这些灵活多样的写作指导,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在这时,我的幸福感来了!
  “让语言‘粘’住学生”,这是于漪老师的名言。课堂教学的语言也应讲究灵动,时而平直,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喜欢 “插科打诨”,东台方言甚至唐洋方言俚语、外语、歌曲、戏曲等等,不失时机的穿插,逗得学生前俯后仰,即使上午最后一节课,也让学生忘记了饥饿。
  我的课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不尽如人意之处实在太多。课堂语言离标准的普通话还有较大差距,板书未能达到让学生羨慕的程度。知识面还不够广。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虽重视,但尚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设计还缺乏创意,小打小闹的多,没有形成一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教法。
  我感到,中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是某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但最好是一个杂家,各方面的知识都懂一点。也许由于当时外出学习借鉴的机会较少,总是埋头“拉车”,进步缓慢。说到底,根源于缺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追求,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
  为文学少年成长添翼
  1993年,一个新的机遇扑面而来:以前我在唐洋中学任教,是作为语文老师主持一校的文学社,那是兴趣、也是享受。如今,我转身为市级中学语文教研员,要引领几十所学校的文学社发展,这是使命、更是挑战!我要把“三月文学社”投入的热情延续、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办一个超规模的“文学社总社”,培养数量可观的文学少年!
  到了新的岗位,我和王厚皋教研员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大力推进东台市中学文学社的前进步伐。那时,《语文教学大纲》也逐渐强化文学教育,“苏教版”教材刚刚取代了“人教版”,新教材非常突出文学教育,为我们抓文学社提供了理论背景。我们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建立文学社组织。经过一年的努力,社团的网络基本铺开,后来陆续都成立了。
  活动丰富多彩。各校根据校情灵活多样地组织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有的邀请本地或外地业余作家或专业作家来校讲课。我也曾到江苏省东台中学星光文学社等20多个文学社讲课40多场,每一次都要赠送别的学校文学社团的杂志,或赠送书籍给社员们。三仓中学沧海文学社初创时,我一下子赠送文学书籍15册。有的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采风,观察大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企业、超市、农村、渔村等采访。东台市实验中学、新街镇中学等校在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基础上,还重点推荐本土散文家丁立梅的作品,受到学生的欢迎。安丰中学小记者团先后采访市内外几十位名人和普通人,写出的访问记在社刊发表,有些还见了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各社初期多为社报,后逐步过渡为杂志,定期或不定期印行,报刊的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
  培养指导教师队伍。好多文学社社长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缺乏指导方法和经验,我们向他们推荐文学社辅导教材《和文学少年谈心》,利用全市中学文学社研讨会交流各校的做法,取长补短。我则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如何策划、指导文学社的活动,特别是发挥优秀社员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参与组织,参与编辑,甚至让他们唱主角,借此锻炼他们的才干。在平时的教学视导期间,我经常挤时间与文学社指导老师对话,了解现状和发展情况,鼓励他们乐为人梯、默默无闻地奉献。
  创办市级杂志。各校有了社刊,我们协助做好校际交流。但这还不够,我们又征得局领导同意,以教研室的名义创办《绿色作文园地》。自2001年开始,这份杂志作为我主持的“开放式作文实验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到2008年,8年间共出刊26期。其中1-8期 (2001-2002年)为东台市开放式作文实验简报,9-26期由教研室主办,下列学校协办:唐洋镇中学、南沈灶镇中学、市实验中学、梁垛镇中学、弶港镇中学、头灶镇中学、许河镇中学、富安镇富东中学、富安镇中学、五烈镇广山中学、头灶镇曹丿中学、五烈镇中学等。每期落实一个社团承办,内容以该校为主,兼顾全市其他社团。这种编辑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将全市的习作精品以及活动情况及时传递给各社,因此受到师生的喜爱。2010年,东台市中学生日记馆馆刊创办(已出21期,与戴贤泽合办),《绿色作文园地》休刊,但此后各校的社刊依然在健康、有序地运行着。
  组织竞赛和评比。除组织参加省、市级年度作文大赛之外,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赛事,如师生同题、异题作文大赛,各种专题作文竞赛等,从中发现具有写作潜力的学生。为充分调动文学社指导的积极性,教育局多次组织评比优秀文学社刊、十佳文学社团、十佳文学指导师,鼓励他们智慧办刊,培养文学新星。
  举办社团成果展。东台市中学文学社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的习作甚多。有的同学一人就发表几十篇,还有的出了个人专辑。东台市实验中学曹梦梅的长篇小说《纯真部落》(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还荣获了省“五个一工程奖”。安丰中学万佩云出版了长篇小说《情缘》(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年)。江苏省东台中学杨芊同学出版了散文集(《春天的目光》作家出版社 2009年)。从三仓镇中学东亭园地文学社、江苏省东台中学星光文学社走出来的周睿璇同学,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为东台、为盐城、为江苏争了光。为了表扬这位同学获此殊荣,我赠送了收藏多年的十余本散文集给她。从许河中学友林文学社走出来的崔玉同学现已成为著名青年作家,在南京从事编辑工作。很多语文老师积极推荐优秀习作,为此付出了大量劳动和心血,功不可没!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语文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么丰硕的成果不展示出来实在可惜。我们多次利用召开全市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机会,用展板或实物集中展出,将这一份难得的地方资源有效利用和放大,让各校参观学习,从中受到启发。
  关注中学生文学馆建设。东台市安丰中学创建了中学生文学馆,收藏了全市部分文学社的杂志和获奖资料,吸引了很多文学少年前往参观。市内一些作家纷纷捐书。平时我们视导到这所学校,总要关心文学馆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推荐优秀习作。从1993年调到教研室工作开始,经常推荐一些佳作发表。当我从报刊看到东台的中学生发表了习作,那份欣喜之情,仿佛是自己的孩子发表文章一样,我常常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这位同学所在学校的校长,向他们表示祝贺。
  采访文学新苗。采访文学少年也是我乐于为之的事。我常常专门到学校采访文学少年和他(她)的指导老师,甚至家访,以便全方位了解其成长的因素。我为文学少年、日记少年的优秀作文选或日记选写序言30多篇。
  文学社理论研究。我关注中学文学社的发展,并不囿于东台范围,也不囿于操作层面,而将视野拓展到全国,深入到理论层面。我的《文学社团建设之我见》(《中国校园文学》1993年5期)一文,对近百年中学生文学社团发展史的介绍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文章从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教材建设三方面詳细探讨了文学社团发展的途径。该文一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很快全文转载,后被各地文学社课题研究者所征引。《课外练笔的特点及形式》(《语文教学通讯》1995年1期)讨论了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要点。《让“小鬼”安静地生长》(《现代写作报》2002年9月13日)对媒体炒作小作家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中学生作品亟待理论批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2001年7-8合期)对文坛深层次研讨中学生作品的缺失表示了忧虑,希望文学界和教育界能从理论上审视中学生的创作,给他们以鼓励和引导,而不是盲目乐观。这篇文章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
  人间最美师生情
  讲台十一年,不算长,也不算短,我从中领略了师生间纯美的情谊。
  做教师,就要做一个良师,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我多年孜孜以求的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以不负学生的殷殷期盼之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从不偏向于优生,更多的倒是乐于 “雪中送炭”。
  当我发现个别学生作文跟不上趟,就专门开“小灶”,出题、批改、面谈,不厌其烦。有一次改作文,发现一位女生学习绝望,心灰意冷,有轻生念头,我破例写了两页纸的超长评语。写完了,仍感觉不安心。第二天,又与她谈了很久。后来,我观察她不仅情绪慢慢正常了,而且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多了。有一次,发现杜美俊同学(中等水平的学生)写了一篇长达10页的习作,批阅时故意留到最后一篇,果然,看完禁不住自言自语:“好文章!”再读一遍,仍觉有味。我向爱人推荐,向同事张金魁老师推荐,反映均好。我找他谈心,鼓励他多读书,多练笔,并赠送一册《青少年日记》杂志。这样的开“小灶”和欣喜的“发现”,都是“家常便饭”,我从内心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欣慰。
  我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免不了有时也会严厉批评,学生还是理解的。有一位同学在毕业那天,一直在我宿舍周围打转,以为他要干什么。我主动迎了上去。他慢慢踱到我宿舍,半晌才说:“老师……,我……”话没说完便哽咽了,然后,他向我诉说他平时的过错,让老师伤透了脑筋。他哭了许久。这是我遇到的一个特殊学生。毕业多年后,偶有一次,在路上他见到我,主动向我介绍回家以来的发展和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生活上,我也不失时机给他们送去温暖。有一次,一名女生夜间看书不小心蜡烛倒了,引发了小火灾,烧坏了其他同学的蚊帐等衣物,造成的损失需要赔偿。可这位女同学家境十分贫寒,当时正值高考复习关键期,怎么办?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机立断:悄悄地垫付。此事当时她或许知道。后来,她终于考取了她理想的大学。寒假,她和家长一起来答谢我,向我畅叙她和全家人的无限感激,又带来一袋大米。这让我犯了难,我怎能收学生的礼物呢?这一回,面对家长和学生真挚的情意,我实在无法拒绝,破例接受了。
  我对学生爱得深切,背后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援手,她就是我的爱人。就在我们新婚的二十天前,她把孕育已久的一个想法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了我,信中说:
  “我想结婚以后应该集中精力还钱,加上你今年教的高三毕业班,在年后一个学期也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关心班级学生的学习,使你教的第一届学生将来比较理想,我们暂时不需要第三者,让我能集中精力支持你的工作。”(1985.2.2)
  平心而论,当时我读到这段话并不太理解,因为我当时已经29岁,属大龄青年,多么想有个小宝贝,我的同龄人小孩已好几岁了。而她,又做了耐心的解释,我才服了她。多年之后,重温此信,真是感慨万千。我为我的学生有这样的“师娘”而自豪。
  做老师的最高境界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成为他们的益友。教师的幸福感在于学生心中有老师,这就足矣。
  我在从教期间常常置身于纯洁的师生情之中。学生季晓兵1986年8月为我刻过一方篆体印章,至今仍在使用。学生从外地寄来一张贺卡或一封信,会让我反复阅读,我也是有信必复。我常常在日记中抒发为师的感慨,比如:
  吴义泽,是个很淳朴、憨厚的学生,家境也不甚好,平时也少言语,一味埋头学习,叫他做什么是很听话的。今日得其来信,读后想到他的模样,真为他高兴,他能去南京大学深造,是我辈所不敢想像的事。
  来信三页纸,一格一字,一笔一划,清清爽爽,这是他的性格所致,也许是他对老师尊敬的表现吧。
  祝他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有所成就。(1985.9.25)
  这样热情洋溢的来信实在太多,我一一珍藏在心中。
  我从不向他们索取什么,但有时也会托他们办一点私事。如请在高校读书的学生到当地书店代为购书。假期,他们常常携着新书来看我,让我喜出望外。我曾写过《师生情浓书为媒》一文,以表达我对学子的一份谢意。   学子对老师的爱是令人难忘的。1985年4月9日,我因患眼疾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已经治疗两个月,学生郭小平、王崔军托人辗转带来一封慰问信,家人读给我听,让我感动不已。6月2日,我在东台中医院继续治疗,鲁应胜同学从唐洋到东台看望我,还赠送我从维熙小说集《远去的白帆》。
  1990年5月22日,我当时任教高三,因眼疾复发到东台中医院住院治疗。6月7日,我在日记中记下了感人的一幕:
  学生的心意
  “笃、笃!”有人敲门。门一开,涌进来许多我的学生,他们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凳子上,小小的病室一下子沸腾起来。
  领队的班主任王美琨笑盈盈同我握手,问我的病情。同学们也一个个和我打招呼。我真有点受宠若惊。我只好抱歉地对大家说:“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复习,让你们受苦了。”我一一询问近来学习的情况。
  平日同他们关系融洽,课堂上经常是活跃、热闹的气氛。这次他们带着可口可乐、健力宝等来看我,真让我受之有愧。
  临别时,一个女生说,“希望老师早日康复,帮我们复习,这可能是我们的自私。”我是多么想着早日回到他们中间!
  来访的同学是:胡仁树、曹正伟、王立、何杰、汤建、许建、许桃红、周树俊、丁立峰、陆卫红、马永霞、缪秀梅、何继琴、陈美芳。(缪卫驰、曹晶晶未来,也代致问候)
  请王立同学带回香蕉和柑橘。
  这次住院期间,往届学生刘进、缪志宏等前来问候。
  当我告别唐洋中学到东台教育局工作的时候,又一次让我难忘。
  那是1993年的3月20日,好幾位同学张罗着要为我调进台城而“接风”,以周春池为召集人的87届唐洋中学高三(2)班部分学生吴正旺、程辉、崔永生、何旭东、孙世江、杨石群、沈卫明等在老“三元酒家”聚会,把酒话旧,好不快乐。
  当然,从教以来也留下一些遗憾。一个小遗憾是我任教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教了两年半,到最后一个学期因患病到外地住院治疗一学期,未能教到毕业。尽管同学们都非常理解,但我始终觉得有一份歉意。
  一个大遗憾是:教学11年,任教过七八百名学子,可到了教研室之后,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学生”了。如果到退休前仍在学校,总量就会有差不多三千弟子了,那才真是桃李满天下了。
  我对全市各校的学生依然有一颗热爱之心,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与我有关,我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我发现了很多文学少年,培养了无数日记少年,编了六七十本优秀日记选,半数我写了序言,其中不少孩子我不仅见其人,还做过家访,与他们通信。我到学校做讲座上百场,听讲人次数以万计。我常常为东台学子发表文章和获奖而激动、兴奋,足见我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师生情。
  末了,我想借用我爱人王桂云曾经向我推荐的一首英文歌的歌词,来表达我与学生的那段耐人寻味的情愫:
  对学生越来越了解
  有一句古老的至理名言,
  当老师的要向学生学习。
  我当老师,学习到不少东西,
  现在我已精通专业,
  这倒不是吹嘘自己。
  对学生越来越了解,
  对学生越来越热爱,
  学生,拿我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和我合得来。
  和学生在一起,我感到自由自在,
  在学生面前,什么话都可以敞开。
  你可曾注意到,
  我忽然变得聪明、欢快,
  这都是因为学生教我美好、新鲜的事物,
  使我茅塞顿开。
  人物简介
  刘永和,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原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总支书记,“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南京市政府兼职督学,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20年中学语文教学,主持过3项省级以上课题,公开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撰写博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其他文献
深夜,忽然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是任教班级的一个学生的妈妈打过来的:她读高一的儿子J某赖在家里4天了,无论亲朋好友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到学校继续读书。从她儿子日常的交谈中,她知道J某比较“崇拜”任教他语文课的我,甚至有“整天上语文课也乐意”的夸张之词,于是想请我出马和J某交流一下,看看能不能峰回路转。  撇开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论,就冲着人家对我的这份信任,我也得去。更何况“助人为快乐之本”是我一贯奉行
期刊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大学及其作用》一章中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确实传授知识,但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是教育,教育的原理是相通的。怀特海在此的论述,应同样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在此,怀特海的表述隐含了这样的观点:教育方式最优化在于想象力的培养。  下面,我
期刊
近日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的山西汾酒集团,作为茅台“国酒”商标门事件中第一个“拍案而起”的中国白酒企业,似乎正将这一热点事件引向另一个发展方向。  根据山西汾酒集团提出的商标异议申请书完整版,除了作为被异议方的贵州茅台酒厂,山西汾酒这次对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也颇有“怨言”。  在这份由汾酒集团递交的异议申请书中,汾酒集团从7个方面向“国酒茅台”发起反击,而其所列举的第6、7项中,作为茅
期刊
在江西最大的民营企业——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濒临债务违约之际,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  这多少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排除令人猜测的因素,可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政府已经很深地介入了赛维,在赛维的投资和经营决策上,政府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其二,在新余的地面上,赛维太大而
期刊
企业间以品牌为纽带,通过联盟的方式展开经营,对于品牌的处理方式有租用商标、品牌入股、买断区域经营权等,具体则取决于双方的需求和战略。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围绕着品牌和商标的战略联盟,产生过不少纠纷,属于失败率较高的战略:远的有庄臣接管美加净,稍近有达能和娃哈哈的商标权之争。  美加净是上海家化旗下品牌,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国内牙膏领域的翘楚。1991年,“美加净”商标被作价1200万元人民币,交由
期刊
11244亿元!这是7月4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行政性垄断的原因、行为与破除》报告中披露的2010年中国因行政性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  而因这部分损失没有对应产品和服务的货币量,必然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具体地说,会带来1.7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相当于当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的54.8%”,天则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盛洪呼吁,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当务之急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现行宪法,
期刊
8月2日是伦敦奥运会马术盛装舞步个人赛的第一个比赛日,法华津宽与他的坐骑“轻声细语”,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位71岁的老人,是奥运会92年以来最年长的参赛者。 71岁的青春,一个老者的智慧——策马奔腾,遁于无尽苍穹;卷落一路风雨,腾起彩虹。  少年往事  多数70岁的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奥运转播。法华津宽选择亲自上场,坐在马背上追逐他的奥运梦。  法华津宽爱马。比赛一结束,掌声如潮。他优雅地挥手致
期刊
37岁的老将,12岁孩子的妈妈,熟悉体操的人都会记得“常青树”丘索维金娜。丘索维金娜8月5日在北格林尼治体育馆参加跳马决赛,这是她的奥运绝唱。六次参加奥运会的体操元老这次名列第五,没能带走奖牌,但无疑留下一个久久流传的故事。  对手未出生 她已夺奖牌  丘索维金娜比冠军伊兹巴萨大15岁,比亚军马罗尼大20岁,却依然同她们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并证明自己是世界上该项目第五强的女人。此刻,奖牌已经不是焦点
期刊
周鸿祎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穿一件红色 T恤。事实上,他唯一的一套杰尼亚西服,只是在奇虎360上市时亮过一次相。当摄影师让他换上时,周显得极其不适:“这一点都不自由。”他说。  360的办公楼,坐落在一个类似创意园的地方。房屋不高,周围绿树成荫。  周鸿祎的办公室里,到处是黑胶唱片。既有刘文正,也有杰克逊的;茶几正前方摆着一套硕大的音响,黑白双色、足有一人来高,颇为“拉风”。据说,这是周鸿祎自己设计
期刊
吉格斯:英国队长破纪录  一粒头球,38岁243天的英国球星吉格斯打破了尘封88年的奥运进球年龄最大纪录。  本届奥运对于英国足球意义非凡。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球员联合组成大不列颠队参赛,历史尚属首次。  吉格斯征战英超多年,帮助球队在各项杯赛夺冠无数。由于奥运足球的年龄限制,他的经验无疑是英国足球的法宝之一。虽然英国拿奥运男足金牌的梦想折戟,但是老将吉格斯感到能享受这次比赛就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