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提问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一、提问应促进数学理解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公顷的必要性,我进行了这样的预设。出示信息:爸爸买一台彩电用去400 000分钱;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 000厘米;一头大象体重约5 000 000克。提问:看了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我觉得这些数据选用的单位太小了;我觉得它们应该采用更合适的单位;我认为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单位,不然很麻烦。我以为,预设的提问显然比“你觉得这些数据使用的单位好不好”这一问题更易于启发学生的思考,更容易激发学生做出富有创见性的回答。原因就在于这两个问题本身的思维空间是有差别的。类似的问题还有,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这样提问:“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角的两条边的长度有没有关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则被锁定在“有关”与“无关”之间,只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如果把问题改为:“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你能用方法来证明吗?”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样,既能揭示学生对角的大小这一概念的理解状况,又能鼓励他们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二、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研究发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从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等三个方面入手,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中的哪些线段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一方面,这些问题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另一方面,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
  
  三、提问应科学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既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教师提问得当与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质量以及教与学的质量。这既涉及到改进提问方式和提高问题质量,也涉及到教师提问后能否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重视提问的科学合理性,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避免不恰当的问题,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
  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教师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课型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新知教学,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规律性、易混淆的知识点出发设计问题,等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阻碍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把握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相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拓展处、转折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
  选择提问的句式。一般说来,判断型、叙述型发问句式常用于增加师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运用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诊断型发问句式常用于诊断思维障碍,疏通思维渠道,建立情感认同;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则多用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发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
  确定答问对象。这是检查和评定学生问题思考结果的先置环节。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常常先指定学生再发问,或按照一定的次序(按照座位)发问的情形。这样的做法,虽然省事,却产生了明显的弊端:这将使答问对象固定,使得大部分学生不去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同时,确定答问对象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遵循量力性原则,对数学学习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促使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快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联系的桥梁。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单位:415500湖南省澧县澧澹中学)
其他文献
教态是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直观性最强、表率作用最强的形象表现。教态给学生以美感,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态可以说是备课的第一步、上课的第一关。教态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可通过教师主观努力而臻于完美。   教态包括教师的仪容、风度、神色、情绪、表情、姿势、动作、举止、手势、目光等等。教态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感染学生的情绪。服装整洁、仪态大方、洒脱自如、温文尔雅、精神饱满、动作从容、欢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中,动态电路电表示数变化的判定,涉及到了电学的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相关知识,既是初中物理教学中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要对动态电路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思维能力。解答这类题型时,只要分步骤进行分析,着眼于问题的全过程,抓住其整体的特点,往往能达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目的,从而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
期刊
国内外学者均指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必须通过教育拥有三张“通行证”,即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以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新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呼唤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会学的教学新局面。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当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发挥学生主体
期刊
于永正老师说过:“宁可让教育工作者失败一次,也不能为了教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各种考核严格执行的今天,老师们更应该注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的坚持科学工作者合理的教育思想。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男教师失恋了,心情很糟糕。一天,一位女生上课迟到了,看到老师在讲课,她怕打扰老师,就悄悄地走到自己的座位,谁知这位老师看到后,马上勒令她站起来说明原因,女生说:“我昨天晚上睡晚了,今天早上没能按时起来。
期刊
我国的很多中学都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劳动技术课一直得不到重视,只是在课表里充充数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只讲求物质利益、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等等。这些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如果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妨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将影响到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长期在
期刊
【摘要】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关键词】加强实验教学 感悟 历经 提高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重视实验教学,坚持增强实验的探究
期刊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纪律严明、学习进步,班级有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但是,每个班级总有一些不如人意的违纪情况发生,总会有老师对学生的缺点和过错进行批评教育。那么,怎样批评学生才能被学生接受,给学生以良好的促进作用呢?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控制情绪,谨防过激的言辞批评    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性格顽皮,我行我素,给人一种调皮捣
期刊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而且可以是生生互动。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过程。新教材要求课堂应该互动的、充满生机活力。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我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与实践: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    生活与知识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期刊
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组织教学,便于提问、统计、记录,给班级的学生依次编号,这就是学号。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号重新编排、定位,这种做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有利于开展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一、学号编排方法    根据以往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配到四人小组后,在分组前成绩排榜中将成绩最好,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编排成小组中的1号同学;然后,将小组排榜中
期刊
一、挖掘资源性的细节    关注教学细节,首先就要关注教学中值得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并有效地挖掘资源性的教学细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例子。结果,有的学生说扑克牌中的“J”表示的是11,“Q”、“K”分别表示的是12、13.但是‘CCTV’’KFC’……中的字母都不表示一个数。实际上,我听了很多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误以为扑克牌中的“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