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多前,我从辖属林业部的西北林学院毕业,分配到南阳地区林技站工作。当时社会上还不重视生态建设,林业的地位不高,是比较边缘化的单位。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描绘出林业人的尴尬地位,“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林业站的”。
  地区林技站位于市区文化路南头,不太宽阔的大门旁,挂着一块白漆黑字的木板,竖立写着:“南阳地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我在西北林学院上学时,学的是经济林专业,单位领导让我师从工程师辛廷柱,学习林果种植和修剪技术,这样,辛廷柱就成了我工作后的第一位師父。当时,市里林果专业技术人员不多,师父有真才实学,长期在一线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名气较大,可称专家。师父那时刚五十岁,性格沉稳内向,话不多,中等身板,偏瘦,头发花白,浓眉,瘦国字形脸,脸上皱纹纵横,一笑沟壑更深。60年代,师父从河南农大毕业后,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去了新疆工作。在边疆干了二十多年,年届五十从瓜果之乡新疆调回南阳。在西北广袤干旱严寒地带生活的人,为抵御严寒,常有饮酒的习惯。长期艰苦孤寂的野外生活,师父养成了喝酒和抽烟的习惯,但酒不多喝,从不大醉,烟常吸,也不是不离手。在讲课或修剪果树的时候,烟头向地上一摁熄灭,再麻利地向耳朵上一夹,就开始干活儿。
  我跟随师父一起,在河南西南部大有可为的农村广阔天地里,奔波游走,讲解传授林果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出力流汗。师父名气大,技术好,经他指导修剪的果树,树势旺,产量高,病虫害好防控,深受果农欢迎。我们每次到乡政府,林果村的村干部都会争先恐后地来邀请我们去讲课。于是,两辆自行车载着一老一少,穿梭在乡村土路上。春天,春暖花开,春风骀荡,像驾着小船在绿色大海上航行,心情舒畅;夏天,则是太阳毒辣,汗流浃背,苦不堪言,尤其是乡村条件落后,蚊蝇乱飞,让人身体难受,心里难忍;冬天,又是天寒地冻,北风凛冽,脸上手上被风吹得裂口子,这种生活十分磨人。
  骑车在乡间小路上穿行,老远就看见田地边等候的老乡们。骑到地头,乡亲们迎上来打招呼。师父把车子在路边一立,手捋下衣襟,抹一把脸,大步流星走过去。随便选择一棵果树,就开始现场讲解,讲完之后示范。我拎着师父的工具包,包里装着修枝剪、手锯或者环割刀、环削刀,在他需要的时候及时递上。他接过工具,在杂乱不成形的果树上开展手术,该短截的枝条剪刀一挥,“咔嚓”一声断裂开来,该抹芽的抹芽,甚至不惜用手锯对粗大的主干手术,手腕粗的主干在手锯和修枝剪双重作用下,轰然断裂,围观的老乡们吃惊地瞪大眼睛。师父说:“别心疼,这是徒长枝,不剪光吸收养分,影响别的枝条结不了果。”有时身体一纵,如猴子一般敏捷地爬到大树上,汗水从脸上滴下来。讲解示范修剪一棵树,一般要一两个小时。这家讲完去那家,边讲边示范,经他修剪的果树来年产量大增。就是这样,在一刀一剪的忙碌里,树立起专家的知识权威,成就了传奇。
  中午,老乡们争着请我们到家里吃饭。农家再穷,至少也有四个菜,两荤两素是简单的了。大部分时候都会备壶酒,朴实的男主人陪着师父喝几杯。浊酒下肚,师父黝黑的脸庞热血流淌,变成酱紫色,话也多了起来。酒足饭饱,躺在靠椅上,点上一支烟小憩,一双眼睛眯成线,这也许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之后,拎起工具包,我们又走向田间果树林里。师父厚道实在,不端架子,对老乡们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谁家没有身份就看不起人家,不认真传授技术,或者胡乱应付。相反,对于缺乏管理的人家,还下劲儿特别大,正因如此,老乡们才更加尊敬他。老乡们盼着我们来,又不想让我们走,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待在乡下。
  晚上,师徒二人回到乡政府招待所。工作一天了,尽管很累,但师父还是会取出老花眼镜,打开行李箱里装的果树书籍看一会儿。我掏出笔记本,写下一天的工作感悟,还有不时跳到心头的小情诗。有时候高兴了,还念一段自己写的小稿,让师父听听,他总是哈哈一笑,也不评点。师父也许会觉得我不务正业,不讲实际,但他从不阻止我,这让我的文字爱好有机会在乡村大地上沾点儿地气。
  我跟随师父在乡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劳作,学到了许多林果实用技术和经验,可以指导有果树的老乡的种植技术,保证丰产。偶尔师父有事情,我还大着胆子去给乡亲们讲课示范修剪,得到认可。90年代中期,我已经可以独自承担工作了,单位派我到方城县,与大寺林场合作,在望花亭水湖边建立200多亩苹果园,还与方城县大寺林场合作培育苗木。在那东部群山绵延、丘陵起伏,西部湖水动荡、烟波浩渺的二郎庙乡,我冒着冬日刺骨的寒风,顶着夏日毒辣辣的太阳,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在那艰苦的环境里生活了两年,也与大家结下了深厚友情。那土坯屋里,老鼠成群,晚上在梁上打架,吱吱乱叫。地上木棍架起的床上,粗布棉被油腻腻的,发出呛人的臭味,揭开铺被来,还有跳蚤、臭虫爬动。时间一久,我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后来工作调整,我离开林技站到其他单位工作,相继从事过新闻报道、材料写作、组织人员管理等。在不同的地方和岗位,我都坚守着师父的做法,少说多做,踏实工作,从不懈怠。
  又十多年后,师父退休了。他毅然处理掉自己在城区闹市的房屋,在远离城市十多公里外的郊区租了一亩多地,种植月季和花木,保持着职业习惯和爱好。那块地里,种植着苹果、银杏、红枫、月季等五六种林木,他矍铄健壮的身影在树林里穿行,忙得不亦乐乎。2019年春天,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在南阳召开。其间,师父培养的一株花瓶形藤本月季参加花卉展评,因构思巧妙、做工精美、形神俱佳斩获金奖。站在领奖台上,八十岁的老人从颁奖领导手里接过奖杯,高高举起,兴奋得像个孩子。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天遥地远,时光无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跟瘟疫和病毒的搏斗史,什么天花、麻疹、伤寒、霍乱、痢疾、麻风病……轮番出场,祸害人间。在千辛万苦的跋涉之后,科学家都能找到解药。我想起儿时在幼儿园吃过的糖丸,糖丸治疗小儿麻痹症,玲珑可爱的样子,淡黄的,粉蓝的,香甜可口,带着一股绵长的奶香。  想不到美国人也有一样的糖丸记忆。她叫柔丝,比我大几岁,我们是州作协的文友。我是在2019年夏天加入美国当地作协
期刊
一  七岁上学时,我懵懂无知,跟着兄长稀里糊涂到学校报了名。  我们寺沟小学是三年制,校园有二亩大,圈着土围墙,三间土坯房,两间房里是二、三年级复式班,一间是一年级。老师王立坤是本队人,一米七八的个子,皮肤黝黑,眉毛浓密,目光如炬,学生都畏怯他。学校就他一个人教学,没有办公室,他时常板着脸,不苟言笑。据说王老师是师范肄业。上师范时,他家里没劳动力,非常穷困,家里没钱供他上学,硬被父母叫回来劳动。别
期刊
炳三奶奶实在太老了,她哪儿都没有病,又哪儿都有病,如同一部运行了近百年的机器,所有的部件都磨损老化了,这台机器完全是凭着生命的惯性还在蜗牛似的爬行,随时都有可能戛然止步。  炳三奶奶静静地躺在陪伴她大半生的精雕细镂、漆皮斑驳的宁波床上,她的神情看上去极安详,全无一丝半毫对于死亡的恐惧,似乎还有几许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兴奋。炳三奶奶这回执拗地拒绝了孙子爱国要送她去医院的恳求,炳三奶奶说,我该走了,早该
期刊
河口镇地理方位上位于徽州与池州之问,往东北方向是池州、铜陵和芜湖等沿江城市,往西南去是徽州,在地域上,深受徽州文化影响。  老何家从祖上懋德公自中原迁居至此,已历经十八代,从宗谱上的记录来看,也并未出过一两个拿得出手的达官贵人,即便是老何自己,经常炫耀的也不过是大清光绪年间,老何的太爷爷曾经在广阳府乡试上得过第七名,因而也有了秀才这么个尊称。但也仅止于此,后来到老何爷爷、老何父亲和老何自己,都是标
期刊
因为要从云南威信拉一车微菜到四川的江油,所以那天晚上就没有睡觉。拉货的司机要求要十二点才走,我就一个人在货车那儿守着货车装微菜。夏初的深夜多少有一点儿清冷,没有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一个人站在没人的昏暗街巷。人生难得一静心,生活因为安静而美丽,岁月因为安静而丰盈。透过昏黄的路灯突然发现天上居然还有一个发霉的半月正静静地挂在天上,想努力地寻找一颗星星,最后还是失望地摇摇头。  微菜,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野
期刊
久居江南,每逢五月知梅雨。今年的梅雨季节如期而至,开头几日,雨丝纷纷,内心甚是欢喜。喜春风渐暖,柳花飞扬,更兼一把油纸伞的典雅,恍惚自己便是那一袭走在江南烟雨巷中的女子。举手投足,眉眼尽在柳条之间,颇有些乐居江南的自得和享受。但若是一连数月,不见阳光,也不见曦月,梅雨就这样恣意汪洋,连天接地。不知是因为缺少了紫外线的杀菌,还是自身免疫力的缺失,又或者是教书工作的压力,在纵横的雨水中,我的身体发生了
期刊
新居有明晰的格局,三室两厅带厨卫。这个“三室”里,就有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间,设计格局明确指定是书房。当初看房时,我就在这块地站得最久,脑子里开始浮现书房的美丽蓝图。  我首先自己设计了一张书桌,而舍弃了市面上流行的时尚书桌。在没有门窗的那面墙,我让木工做了个长十米,宽一点五米的书桌。我说了半天,木工师傅搔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没搞清这么大的书桌是裁缝师傅的工作台还是白案师傅的案板。我告诉他,按扩大的
期刊
有一个巢,安放着纯真岁月里所有的快乐,它的开口,就是家的方向。  戴着黑网面具,身着黑罩衣的外公,开始在后院的一排蜂巢前,查看六个蜂巢里的蜜蜂,是否已归巢。末了,坐在木讷的圈椅上,眯着眼睛,叼着水烟瓶,两腮有力地瘪进去,咕噜咕噜长吸一口,干裂的唇侧,两个括号一样的法令纹立刻消失,仰头,再从鼻孔里喷出两道青烟,法令纹又变戏法一样出现,这日子惬意得连那夕阳也赶紧躲到了西山后,不想扰了老汉的清幽。  我
期刊
那时的双流县,没有湖,少船,也穷。  旧时,川西坝子流传有一首童谣:“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这话,双流人听了扎心,但有啥办法呢?农耕时代,有好田才有好生活。而双流地处成都平原的南部,用水的时候没水,不用水的时候却来了洪水。所以,自清朝以来,双流一直被归为“下五县”之列。要在这土地上,靠一把锄头挖出一份好日子,难啊!  老张高中读完一年,刨完生产队最后一垄洋芋(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
期刊
十九岁,我成为一个孩子王,在那个大山沟里,我窝了十年。  十多个外地分配去的青年教师,在那个狭窄的巴掌大的地方,一个自成一统的小社会,苦闷、压抑自不待说,不知道出路,也看不到希望,只能坐愁红颜。有人爱上麻将,有人爱上读书,有人娶妻生子,有人谋划远走高飞,我对着方格稿纸,向天向地倾诉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欢乐也有,多集中于下半年,节多、假多、福利多。深秋或初冬,收获季节,厂里会有大卡车去山东烟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