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训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ang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训诂现象的分析,探讨训诂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声训。从这些探讨中了解一些训诂知识,使我们对训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词 :训诂;声训;右文说
  传统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部分。在汉代“训”和“诂”分用居多,最早出现于《尔雅》。训诂二字连用,最早间于《汉书》与《公羊传》何休注。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古代就叫训诂。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古代就叫训诂。自东汉以来,训诂便成了古书注释的代名词。训诂的方法有几种:形训、声训、义训。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训,声训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推求意义的训诂方法。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语被解释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在包括形训、义训的三大训诂学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声训的重要性前人曾有诸多论述,如王念孙的“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广雅疏正》自序),王引之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经义述闻》卷23),以及黄侃先生的“凡以声音相训者,为真正之诂,反是即非真正之训诘”(《湘诂述略》)等。
  词是音与义的结合,语音和语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现一定的语义内容。声训即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眼,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
  一、声训发展的历史
   因声以释义,起源于先秦。
  汉代声训大盛。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推广。《释名》从声音人手,探求事物得名之由。保存了一批音义联系的语言材料,解决了不少词语的训释问题。另外《白虎通》、《说文》等也保存了大量的声训材料。
  到了宋代,王圣美在文字训诂中倡导“右文说”,把声训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台阶。所谓“右文说”,是指从形声字声符中探求词义的一种学说。“右文说”认为形声字声符既表音。又兼表义,实质就是因声求义,它是词义发展变化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结果。
  到了清代,由于对音义关系认识的加深,加上古音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声训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语言学大师们不仅把具体、个别的字词考释系统化,而且对音义关系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理论探索和阐发,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使声训实践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除“右文说”外,声训的另一理论是“声转说”。扬雄《方言》把因时地不同而音有转变的词称“转语”。 郭璞注《方言》,正式提出“声转”的概念。由于历史的推移,方言的差异,语音会发生转化,词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正如明·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清代学者对古今音变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而且通过各种训诂资料的归纳,理出不同时期的语音的声、韵特点。大致分出三个时期,分别为先秦两汉为上古音,魏晋至隋唐为中古音,宋以后为近代音。
  程瑶田作《果赢转语记》,是现存用声转理论研究汉语词族的最早专著。该文以“果赢”为基础,列出二百多个与之相关的名称,指出虽名物不同,但特征相似,语音转变,语义相通。
  章炳麟的《文史》是把“声转”理论运用于训诂实践的一部重要著作。章氏从音、义联系出发,推求汉字的演变,汉语词汇发展的脉络,把词汇看成有规律可循的系统,对汉语词族的研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二、声训的方法
  1.推求事物的命名之意。这种声训,是声训一开始就首先做的工作,也是后来一直做的工作。先秦的经书、诸子中,两汉的《淮南子》、《史记》、《汉书》的个别篇章中都运用了这种声训。《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运用更多。
  《释名》多次用“亦言”、“亦曰”指出一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来源。
  2.推求同声符字之共训——右文说对于形声字,人们一般认为义符表义类,声符表读音,就推求字义来说,义符最重要,它又往往在一个字的左边,因此,可称为“左文”说。
  3.推求转语。转语指因时间地点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4.推求语根。语根,是指语言之根,亦即最早的词的形式。过去的训诂家推求语根,大体分三种:(一)以声母为纲;(二)以韵母为纲; (三)以或双声或叠韵为纲。训诂的方法除了义上几种外,还有推求词组、推求同源字、推求本字。在这里就不一 一详述了。
  三、声训的作用
  由于词是音与义的统一体,抓住声与义的联系,便把握住了词的关键。因此,声训是训诂学上的重要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下面选择主要加以分述。
  1.破假借字。假借的实质是假音表义。它是汉字由表形向表音方向发展的产物。由于假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之间无法从字形上考见词义,即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被掩盖,而只是生音相同或相近的联系。
  2.明方言。古汉语有许多词,因方言差异而各不相同。声训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音变化的痕迹,通过方言间语音差异的关系,以探求词义。
  尽管声训在训诘方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把训诂方法分为声训、形训、义训几大类。因为从汉字来说形、音、义是一体的,所以在训诂实践中,声训、形训、义训的运用是不能任意分割的。只是要根据需要以及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来决定训诂方法侧重和取舍。
  
  (作者简介:彭志雷,男,汉族,河南周口人,贵州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方向为古代汉语语法。)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教会学生知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容易,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这一点在中学生的政治课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中学所开的这么多的课程当中,我认为能够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直接帮助的莫过于政治课了,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教好学生学好政治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从而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健康科
期刊
摘要:目前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城市雕塑的艺术监督与管理则显得严重滞后和不足。本文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主题性纪念雕塑“忠魂颂”为实例,谈谈我国艺术监督与管理在城市雕塑建设项目实施中的创造性作用,尤其在城市雕塑前期调研,题材的选择,空间表现,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发挥艺术监督与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监督;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忠魂颂”  一、城市雕塑与艺术监督  
期刊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不同于研究者所在社会的他者的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特别强调“他者的文化”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应当重视“他者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考察“他者的文化”有助于我们从自我认识的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自我。法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法学与人类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人类社会的法律现象进行研究与考察的一门学科。马林诺夫斯基的《原始社会的犯
期刊
摘要:学堂乐歌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标志,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关键词:学堂乐歌;学校;音乐  二十世纪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标志,学堂乐歌作为当时文化新风尚,是西学东渐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学堂乐歌一方面表现为旧曲填词博采众家,通过对中国古曲与外国民歌等优美曲调进行改编,
期刊
摘要:以青海某线缆厂为例,结合薪酬体系设计原理,对该厂生产制造岗位计件工资模式进行了设计。设计以薪酬的公平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出发,主要对该厂产品计件单位进行了改造,对两大产品的工资率(单位计件工资价格)进行了详细的测算。经过实际运行,职工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集体计件工资;工资率  产品制造型岗位的工资模式一般分为计时制(劳动时间)和计件制两类,计时制一般用在完成单个
期刊
摘要:2010年底以来,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持续剧烈动荡,政权更替。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对我国内的和谐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极力将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引入我国,同时抓住我国转型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大做文章,竭力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非法聚集,试图制造不稳定事端。特别是针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的渗透与煽动进一步加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观察,帮助大学生群体理性看
期刊
摘要:在人才辈出的美国文坛,格特鲁德·斯泰因堪称一名怪杰,早在二十世纪早期她就在她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实验性写作风格,其具有先锋性和预见性的文风激起了持续不断的、内容各异的评论。本文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对斯泰因近二十年来的评论和研究,指出国外的斯泰因研究仍然不够全面,更多的还是从语言实验和性别意识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国内急需开拓思维,多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斯泰
期刊
摘要:在十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常常是内容较空洞,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撑,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收集不重视,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本文就试从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收集好写作素材,从而为写好作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培养学生;收集;作文素材  大家都知道要盖房子就必须先要准备各种建筑
期刊
摘要:生产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人的能动性决定的生产,而忽略了人的受动性决定的被生产。人的生产既是一种人指向对象的生产,也是一种对象指向人的被生产,是一种双向性的、人与对象互相设定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对象生产是根源性的,对象的人生产是衍生性的。与生产的双向性相应的是生产力的双向性。  关键词:生产;双向性;人;对象;生产力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中国的语境中运用着马克
期刊
在中国有关人口研究的著作中,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生育制度》不得不说是一部经典著作。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这是人口学中国化研究的代表之作,书中蕴含的人口思想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生育制度》讨论的并不是全世界或者全中国范围内的人口迁移或变动,抑或详述人口控制的方案,而是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