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20例诊疗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比例,CT检查可助诊,临床早期处理很重要。
  关键词 脑梗死 颅脑损伤
  
  总结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2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62岁。14岁以下9例,平均36岁,其中车祸伤13例,坠落伤4例,殴击伤3例;11例有颅骨骨折伴颅内血肿,8例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例有胸腹严重合并伤且伤后出现休克经过,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者2例,梗死发生于基底节区12例,额、枕、顶叶者4例,多发性腔梗4例。
  临床表现:12例病人有原发性昏迷史,4例昏迷24小时以上。入院时GCS:13分2例,9~12分10例,5~8分6例,4分以下2例,其中8例伤后迅速出现1例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小脑幕切迹疝表现,8例病人病程中出现应激性溃疡,4例请胸腹外科手术,2例合并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CT检查:因全部病人均在伤后72小时内行头颅CT复查除见脑挫裂伤灶及颅内血肿,继发性脑水肿外,脑实质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域,CT值8~25Hu,直径5~30mm,呈扇形,有血管供血区分布形态,临床证实为继发性脑梗死。
  治疗:8例24小时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及脑挫裂伤5例,6例请普外科及骨科会诊手术,气管切开4例,术后常规甘露醇、纳洛酮、尼莫通、地塞米松、改善脑代谢药物等运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治并发症等。
  
  结果
  
  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8例遗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
  
  讨论
  
  发病机理:自CT问世以来,外伤性脑梗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已证实: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继发性脑缺血性损伤是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过程。其损害远远大于瞬息间原发性损伤及伤后高颅压,包括下几个方面:①颈动脉及脑动脉系统在外伤时发生牵拉、扭曲、过伸、过屈等致动脉内膜断裂、出血,可继发血栓形成或形成血栓脱落形成脑梗死。另外。外伤性内膜出血形成夹层动脉瘤使动脉狭窄。②由于相当一部分病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伤后早期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以及在伤后早期过度脱水剂的运用,使血液浓缩、黏滞,使脑血流减慢、减少甚至血管闭塞。③伤后早期相当一部分病例合并休克且过度止血药物运用。增加了脑缺血缺氧机会。④脑血管本身特点: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及前脉络膜动脉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而迂曲,部分与大动脉呈直角分支。属终末动脉。外伤性脑梗死相当一部分为小儿且多在基底节区,由于小儿颈部肌肉及动脉系统发育不完善,动脉内膜在外伤时易在血管移位、扭屈、拉长时损伤,且在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呈垂直注入,又为终末动脉,吻合支少易损伤形成梗死。⑤在脑挫伤、颅内血肿及脑水肿等致颅高压时脑血流灌注量减少,正常脑血流量CBF50/(100g脑组织·分钟),当CBF在20ml/(100g脑组织·分钟)以下则大脑呈缺血状态,长时间缺血缺氧使氧自由基增多,超氧岐化酶作用减弱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微血管凝血。
  诊断要点:有明确颅脑外伤史,且相当一部分病例在伤后24小时以内,症状体征与CT检查不一致。伤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可见低或混杂密度影且呈扇形血管供应区分布。儿童多见。
  防治体会:①颅脑损伤后如合并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等颅高压情况,如有手术指征,需及时手术治疗,不可过度运用脱水剂及止血药物。②早期防治休克性低血压,注意治疗中稳定血压水平。③合并SAH时,手术中尽量冲净蛛网膜表面血液,术后运用钙离子拮抗剂防治脑血管痉挛与细胞内钙超载,必要时做腰穿。④应用改善神经代谢药物,早期高压氧治疗,急性期后运用改善微循环药物。⑤有报道用大剂量纳洛酮对外伤性脑梗死有积极意义。⑥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窒息缺氧,必要时气管切开,病程中可运用亚低温治疗以降低脑耗氧量等。
  预后:本组病例随诊10例恢复尚可、生活基本自理,8例遗留较重程度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1例长期植物生存,1例死亡,小儿9例预后良好,说明小儿循环较成人易于建立恢复。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为减少药液外渗,探讨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36例患者,采用普通方法及Z型法进行肌肉注射,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普通法注射36例,药液外溢31例;Z型法注射,药液外溢1例。两者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Z性肌肉注射法可防止药液外溢,有利于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可减轻注射时的痛苦。  关键词 肌肉注射 Z性肌肉注射 药液外渗  doi:10.3969/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16    患者,女,31岁,身高125cm,体重44kg,2007年10月10日入院。入院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孕26周、甲状腺功能减退、孕1产0、中度贫血。孕前间断用药,孕早期在我科门診建立孕期保健手册,在内分泌与产科医师指导下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发育情况。入院后提检相关检查,心电图:ST段改变;各项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护理。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病人16例,通過加强护理,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 多形红斑型药疹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29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病人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4~55岁,平均45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28    典型案例    患者,男,57歲,既往身体健康。因胸闷、心前区痛20分钟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差,面色苍白,大汗,呼吸浅快。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卧床、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随即患者发生抽搐,意识丧失,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迟钝,颈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
期刊
摘 要 对小儿烧烫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本组82例,热液烫伤77例(94%);火焰烧伤5例(6%);热液烫伤中,1~4岁48人(62%),4~10岁29例(38%)。从年龄特点,烧烫伤类型及原因、居住环境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热液烫伤、火焰烧伤、电烧伤、化学烧伤的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关键词 儿童烧伤 事故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
期刊
摘 要 2008年2月17日收治1名TIA病人,入院后TIA频繁发作,病人情绪极不稳定,紧张、恐惧、焦虑,又时常忧心重重,思想负担重,存在很大的心理问题。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病人做全面细致的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配合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使病人能够放下心理包袱,解除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机体得以康复出院。  关键词 TIA频繁发作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34    我们总结了2004年3月~2006年7月对57例急性白血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臨床资料  本组57例,男45例,女12例,年龄17~58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贫血、发热。9例并发DIC,死于颅内出血,48例住院60~80天后骨髓象完全缓解,缓解率84.2%。    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48    病历资料    患者,女 ,77岁,入院诊断:左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入院时神清语明,行走时出现下肢疼痛,之后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声喊叫,同时诉左侧肢体麻木似针扎样,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左侧肢体皮温较右侧明显减低,左手及左足皮肤颜色变青紫。血管彩超:左侧颈动脉内膜不光滑,可见小斑块附壁,左侧桡动脉内膜不光滑,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减少术后疲痕及切口感染。方法:首先标记好麦氏点斜切位置,然后将标志线旋转至与皮肤纹理一致形成横切口位置,通过该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后,使用斜切口的投影位置切开逐层入腹,阑尾手术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结果:使用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后。对切口周围组织损伤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凹陷及瘢痕增生。结论:通过使用横切口阑尾切除能够减少切口瘢痕增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菌种结构及其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检测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从住院患者中(1387人)分离出病原菌475株。位居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2%)、白色念珠菌(6.5%)、金黄色葡萄球菌(6.1%)、克雷伯杆菌(5.7%)、铜绿假单胞菌(5.7%)。超广谱B-内酰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