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离生活有多远?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将时间的重心似乎已经完全偏移到工作,而留给个人生活的时间则少之又少,更别说对自身的关照,让艺术走进生活,从而改变生活了。
  然而,我们回望自己的周遭,缺少了艺术的浸润,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子呢?人们疲于奔命,或为升职加薪而奔忙穿梭,或为老老小小而操心不断,或为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这些目的的达成只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环境,而同样重要的艺术情操却仍然是一片荒漠。所以,是时候利用艺术改变乏味枯燥的生活了。
  但是,提到艺术,你会不会觉得特别高大上,只有动辄千万以上的珍品收藏、如苏富比拍卖中的毕加索、莫奈的作品才够得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富翁在路边晒太阳,一个少年经过,二人攀谈起来。
  少年:先生,您的家在哪里?
  富翁:我没有家。
  少年指着不远处的别墅:人们都说那是您的家。
  富翁抬头看了看,淡淡的说:那只是我的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温度的房子,算不上家。如何提升家里的温度呢,除了家和万事兴,艺术也能帮上忙。艺术,提升家的温暖,时刻提醒住在里面的人“常回家看看”。艺术改变了外在的感观,也同时改变了家的气场,正所谓:用心,更温暖。当每一件器物都是精挑细选,每一个细节都是亲力亲为,人们将更加珍惜所拥有的家庭和家人。
  有留学经验的朋友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某场宴会可能会要求穿着民族服装。当自己踌躇于民族服饰是什么时,看到日本的同学,韩国的同学都会盛装出席,会感到对民族服饰的危机,甚而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危机。
  在“水泥森林”中,在车间厂房里,重拾本民族的工艺,从工人回归到手艺人的过程也是民间艺术自我价值回归的路径。
  当漆器、景泰蓝不再是旅游度假时采买的小玩意,当精美的瓷器重新回到生活点滴中,当京剧昆曲不再只是宣扬国粹的招牌,人们重新培养起对于艺术本身的追求,整个民族的自豪感也会应运而生。
  其实,艺术并不遥远,它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它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千百年屹立不倒的赵州桥、是宋徽宗、唐伯虎的孤品巨作;是一部《天鹅之死》、是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它也可能是一只你喝水用的茶杯、一件拼布的挂毯、一把你正坐着的红木椅、一柄油纸伞、一片薛涛签,艺术就是这么触手可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日本的民艺运动,长久以来,日本人认为存在于周遭的器物是粗陋而不值得欣赏的,然而在1925年,被誉为民艺运动之父的柳宗悦以及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共同提出了日本前所未见的崭新词汇与观念——“民艺”。
  作为每日生活必备的食器,更是最频繁用来举例佐证、贯彻民艺理念的实践对象。也因此,日本民艺运动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生活食器中的美学意识,并且改变了日本人餐桌上、心灵里的选择与思维。
  民艺运动从心理层面拉近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就已经向着那份美好迈进了一步,从现在起,重新关注生活中的器物,生活将变得与众不同。
  工业化、标准化,让事物变得千篇一律,快节奏的生活让“慢下来”成为最大的奢侈品,而艺术就是这“慢”的奢侈中最精华的部分。
  正是那些流水线里批量生产的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而易举”且“千篇一律”,因此,现代人对待生活也很难做到“敝帚自珍”。Easy  come,easy  go,正是这份容易,让生活才越来越不被重视,人们往往会在乎赚了多少钱,却很少自问活得够不够精彩。
  而正是由于粗放式的消费,投射在言行举止上也是相辅相成的。与此同时,真正注重细节的人家里也不大能乱糟糟,或者在社会上做不雅的事。艺术使人本身变得更美好,艺术能提升“人”作为个体的品位,让“人”更加有质感,更加活色生香,更加丰富多彩。
  当一个女孩在认真地烹煮一壶清茶,甘香凛冽间,你会觉得她整个人都是美的;当滇西的银匠在精心地打造一弯镯子,只为那一个雕花,而叮叮铛铛一个下午,你会觉得生活都是旋律轻快的;当平时不起眼的朋友向你展示他手作的一把木椅,告诉你那靠背的弯度是根据人体力学原理制成,你会觉得他整个人都变得更加有魅力。把生活上升为艺术,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改变,从现在开始。
  盖林燕
  凤凰FM运营经理,曾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人民日报》海外网,历任责编、主编等。坚信有温度的文字,来源于有热度的生活。
  

其他文献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数万年前,一个浑体赤裸、饥饿难耐的原始人漫步在荒原上,试图寻找一点充饥之物。他发现了不知名的树上长满了红色的果实,于是摘下来准备充作晚餐。然而,果壳十分坚硬,他根本咬不动。于是他捡起一块石头,试图砸开果壳,但果壳如此坚硬,圆圆的石块根本砸不开。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学会将圆石头先砸裂称为石片,而后用石片去切割穿凿果壳。于是,他吃到了美味的晚餐。  当他吃完晚餐,凝
期刊
他们为何齐赴丽江?  2015年6月4日,第42个世界环境日来临,来自北京、上海、成都、厦门、昆明的二十几家媒体奔赴云南丽江,共同参与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和世界遗产杂志社携手主办的“守望灵长家园公益行暨2015‘福特汽车环保奖’启动仪式”。  2015年正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0周年,也是“福特汽车环保奖”与中国民间环保力量携手走过的第15个年头。  “福特汽车环保奖”是由
期刊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青年中国行”2017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调研实践,走进江苏,就中国现有的农业保险机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保险财政补贴的问题,以江苏地区农作物自然灾害损失为案列,对江苏不同地区提出相应可行性方案。  江苏地区因地域特点,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但常因旱涝、低温灾害而大面积减产,造
期刊
“断手”经历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打斗,从争抢食物到争抢家庭,不管是单挑还是群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它的每一场打斗都十分凶险,又一次次凭借着凶狠的方式,以及战斗中积累的经验而化险为夷。  身体的缺陷没有使它成为大自然的弃儿,反而让它一步步走上了强者之路。“陆战之王”的归来  8月的响古菁,总是笼罩在浓密的雨幕中。夜幕,在响古篝滇金丝猴内群附近出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它的父母是谁,也不
期刊
几十年和文字打交道,渐渐地觉得老了,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和独处,恰巧我在周口店有个六十平米的小房子,为了躲开喧嚣,八年前我和老伴默默地住了进来。  这儿环境好,小区里有一条小河,出门向北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龙骨山,北京猿人头盖骨就出土在那座山上,考古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周口店附近已连续生活了几十万年。出小区向西有个小山头,叫鸡骨山。鸡骨山上出鸡骨(鸟类化石)也出奇石,北太湖石就出在这座山的另一面,据说几
期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凉,“秋乏”来临——不少人会有一股说不出的疲劳感。  炎热的夏天,人体消耗了太多的气血、体力和津液,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失去了较多的“老本”,欠了一笔“夏债”。  秋高气爽,却也是干燥的季节,因而,有的人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表现。  虚则补之,野山参是这个时节用来进补的上佳选择。人参文化 源远流长    野山参自古以来被誉“百草之王”“万药之首”,是驰名中
期刊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在中国CCTV-2、CCTV-9、英国BBC、《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GEO、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美国彭博新闻社等国内外媒体发表,现为正和岛首席摄影师。  2006年12月在德国纽伦堡国家火车博物馆展出《蒸汽机车》作品  2007年8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飘离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7年10月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交通博物馆展出《蒸汽机车》作品  2009、2010
期刊
走过热闹的荷塘,进入一片宁静。古朴的小山村掩映在生机盎然的绿树中,无论柴门人家或是粉墙黛瓦,人与自然相融,才能描绘出最美的图画。  郝堂村什么样?  夕阳西沉,霞光满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沿着村中傍水蜿蜒的碎石小路,路过荷塘,精致的民居自然散落,门前是木头垛起的柴扉,墙头绽放着美丽的无名小花。宁静的田园、古朴的村子,焕发出的是欣欣向荣的活力。  但是2009年,当李昌平第一次踏进郝堂
期刊
冰河乍开,春意弥漫,又是一季好时光。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本期《中国周刊》封面报道聚焦“设计改变生活”这样一个老套又鲜活的话题。  冬天还未远行,春天姗姗未至,和季节一样,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轨的特殊节点。刚刚解决温饱的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创意与设计似乎仍然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话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还远远未被广泛认知。长久以来,
期刊
人类近代文明经历了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其一是十六至十九世纪前的手工业时代;其二是自蒸汽机发明之后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时代;其三是自二十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在这样大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分享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的批量生产,特别是伴随着新兴材料的诞生如玻璃、塑料、金属等,它们取代了自然生长出来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柳条、藤条等,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素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