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呼唤 诗的遐想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杨雷鸣的画,由于爱看,看过不少,却还不曾有过深究。这里所写的只是对他西藏民族风情画的一点粗浅印象。
  杨雷鸣虽以军旅人物画称誉画坛,但他的西藏风情画作品也曾屡屡获奖,多被收藏。他笔下的藏族人物以及牦牛、骆驼、驴、马、狗等动物形象无不闪烁着古今炎黄美学艺术之光。
  杨雷鸣作为西藏高原特质美的开拓者,他的创作主要是来源于他对西藏高原生活的总体感受。进藏之初,他常背着一个画夹子,形只影单地出没于藏北高原。那呼啸的风雪,巍巍的雪峰,莽莽的冰川,将人类映衬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豪放、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却在如此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他们热爱那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总是顽强、乐观、自信地对待生活,时而低唱远古英雄格萨尔王的壮烈史诗,时而高吟动听的情歌,而那歌谣又总是充满了自强不息,激越昂扬的格调。每当他在空旷的原野上偶尔听到一两声悠扬高昂的牧歌,就会一扫旅途的劳顿,热血沸腾,觉得西藏民族太伟大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大山大河太神奇了。
  西藏的天神秘莫测,令杨雷鸣陶醉向往;西藏的地诗意无限,使杨雷鸣的笔充满灵气。于是,他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吸取诗意、哲理与激情,一口气创作了《野趣》《牧归》《古道驼玲》《高原吸水》《大漠落日》《雨过天晴》《晨曦雪霁》《迷漓黄昏》《高原风雪》《秋雨无声》《北国之春》《清凉世界》《微波迎春》《静静的山林》等四十余幅西藏风光系列。
  其中的《大漠落日》,就是杨雷鸣对生活的感应和领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理性思考构成了他丰富而独特的审美视觉。画面近处的晶莹雪峰,远处的莽莽高原,在天边落日余辉的交映之下,大地一片桔红,尤为壮观而神奇。在点缀以象征高原灵气的一匹骏马,尽情地吃着离离原上之草,更显得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充溢着一股逼人的生命气息和大自然本身的节奏感。光与色的交响,富有生气的视觉效果,留给读者以美的呼唤,以诗的遐想。
  斗转星移,转瞬之间,杨雷鸣已经五进藏区了。在西藏的日日夜夜里,他爬冰卧雪,沐雨栉风,住哨卡、宿帐篷、骑骏马,赶牦牛、拉骆驼,与高原人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忧乐与共。他那旺盛的生命与情感,强烈的主观审美意识与追求,使他独具慧眼,更加准确地把握住艺术客体,成为高原上独特美的开采者。
  这些年来,他创作的《茶情》《惜别》《高原人》《高原风》《高原魂》《牧羊女》《雪中行》《冬日牧场》《雪域风情》《风雪载途》《哨卡雪浴》《守望昆仑》《流动的云》等数以千计的西藏风情系列,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高原人物形象。可以说,对于杨雷鸣来说,不论是年幼的牧童,年轻的牧女,年长的牧汉,闭目如在眼前,挥毫呼之即出;观赏他画高原舞蹈人物,画前他驻笔凝思,眉目耸动,手足作态,人物便翩然起舞。因此,国务院文化部在举办“西部画苑”作品评选活动中,有这样一段评语:“杨雷鸣的高原风情画所溢露的刚健清新而又婀娜多姿的动态之美,热情奔放而又音韵铿锵的节奏之美,是对高原风情人性的深入理解、发掘和赞颂。”
  在宗教色彩浓郁的西藏,神无处不在,佛无处不存,山是神佛之山,水乃神佛之水。在藏民心目中,神佛会暗中护佑或惩罚,既有着宗教的意义,也有着道德的意义。
  杨雷鸣作为中华大地山与水的儿子,在西藏、在高原,他崇拜过大山、大水,也经受过“万物有灵”观念的沾溉,他那种根深蒂固的潜在思维与藏族同胞心契神合,并且灵动鲜活,时时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又时时用他自己的绘画语言解读着宗教这部巨大的典籍。
  他以为神佛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通过神像、佛像等宗教符号,完全可以表现人佛天地同时和谐相处的意念。因此,他十分惊叹先哲的聪明才智,惊叹在浩瀚的宗教海洋里,自然资源得以保护,文化古迹得以保存,天地生态得以平衡。
  因此,杨雷鸣为营造那种宗教精神的韵味,总是将画面中场景的现实性降到最低程度,人物被夸张变形的亦非生活中的写實,而往往是近乎于记忆或想象中的产物。
  许多人以为西藏就是雪山高原,秃岭荒山,地冻天寒。其实,在杨雷鸣的心目中,西藏也有蓝天白云,阳光璀璨,台季春意,漫山红遍。因此,他用红、赭、黄的基调感觉倾泻在轻揉后的画纸上,使画中既没有清晰的山河,也没有具体的林木,但可以朦胧地让人觉察到那种亦春亦秋的西藏风光的瑰丽与神奇。他的藏画《昆仑秋雪》《高原牧归》《雪域神山》《神山圣宫》等西藏宗教系列,就是他追求神遇迹化作画方式的一种独特流露。
  同时,杨雷鸣受古代寺庙中斑驳模糊壁画的启示,作画有时不勾草图,而是故意先用泼墨、洒彩、撒盐、喷矾、涂胶、揉团等技法,制造一幅斑斓淋漓的画底,而后再猎取其中交融、渗化、虚幻的物佛形象,从而达到神遇迹化的独特效果。如他的禅画《雪域神山》《神山圣宫》,被藏教收展时,不仅使参拜者自然联想起那围绕着巍峨的神山,以及圣洁的布达拉宫,每天在晨钟幕鼓声中,卧经、坐经、转经的壮观,而且也使参拜者产生一种神秘、虚无、知足常乐,人佛同处一方天地之感。
  在西藏各地的古寺中,留存着许多辉煌的壁画,其画面不温不火,古朴沉雄,有水彩的明丽清新,有工笔的精致纤巧,又有写意的奔放热烈。因此,杨雷鸣的画得益于西藏传统壁画的启迪,注重色调,暖色为多,寓热烈于凝重,反映出高原的燥烈和充沛的阳光。他尤偏爱用红色,使人在鲜血与生命之间产生联想。
  西藏古寺壁画中那许多跳跃的红色,已经强烈地织进了他生命的经纬,他的艺术青春将永远萦绕在西藏那块古老、新丽而神奇的土地上。
其他文献
鲁西济南人杰地灵,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唐朝第一名相房玄龄,神医扁鹊等古今名人都生于此地,而它更是享誉世界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水、垂柳、荷花构成了鲁西济南美丽而独特的风景线。“齐多甘泉,冠于天下”,七十二泉更是闻名世界,清冽甘美的泉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才智超群的济南人,并赋予了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期刊
孙 骥  孙骥,1966年生于河北唐山。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研究生课程班,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花鸟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画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花鸟画的教学与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在港台、新加坡、美国休斯顿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期刊
沈克明是中原画坛一位极具个性而又富有丰富情趣的画家。他不仅对传统文化和中国画有着精深的研究,而且对生活有着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感悟,对大自然存有一颗敬畏之心。“人在自然,画在自然”,他用独特而高超的笔墨手法,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表现方式,把家乡自然万物之趣、天人合一之境寓于其中,以自由洒脱、富于情感的创作方式,展现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精品之作。其作品既注重中国画笔墨情趣和意境的呈现,又强化画面
期刊
自然山川以其清新朴茂的自然景观,陶冶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充满诗意的文化心理。正是这种诗意精神,陶冶、洗礼着艺术家们,使他们在山川林泉中获取的是返璞归真的真、善、美。因此,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表现的山水画,被赋予了特殊的人文风采。  著名山水画家于军福承继了山水精神的诗意传统,并在实践中不倦探索、实践。他在创作中,始终以追寻山水精神为目的,塑造山水的美感意味,来满足广大追寻者的精神渴
期刊
在《思想者的语言》一书中,德语学者黄燎宇先生说:“真正的文学,都是诗哲一家;真正的文学语言,都是思想者的语言。”黄燎宇先生深知,在德国文学里,哲学与诗水乳交融,文思和哲思神秘合一,这就构成了德语文学的独特魅力。同理,在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中,一位真正高妙的书法家代表的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他的作品不会是孤立的,总是通过哲学与诗的反复纠缠而上升到形而上的境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要审视那些具有情感穿
期刊
有名家评论说:王盛刚先生的画给人以“独特印象”,给人以“不寻常的新鲜之美”“奇中见其不奇,平中见其不平,则大家矣”。特别让人称奇的是他的工笔山羊,“夺人心魄,堪称高手”。王盛刚的工笔山羊“刻画入微,不拘成法,姿态各异,温情脉脉,给人以人性的启迪和祥和之美,让人百看不厌”。  奇中见其不奇,平中见其不平,王盛刚最为擅长的工笔山羊展示给人们的是温情脉脉的“人性美”。羊,儒雅温和,似通人性,自古便与人类
期刊
想要画羊、画好羊必须要喜爱和熟悉羊。我小时候放过羊。羊属哺乳动物,性格温顺,喜欢吃草、树叶、嫩树枝、树皮,喜群居,既可放养,又可圈养。羊满身都是宝,肉可食用、皮可制衣、绒毛可做纺织,骨头可做工艺装饰品。羊的叫声也特别动听,给人亲切之感。所以,羊和人的关系很密切,人们对羊的赞誉也比较多。在汉语里,小羊谓之“羔”,羔羊吃奶时用跪姿,人们常用“羔羊跪乳”来比喻孝道;羊大为“美”,古人造“美”字就是把“羊
期刊
郭正民先生是中国著名重彩画家蒋采苹先生文化部重彩高研班的学生,以他丰富的生活实践、生动的艺术体验、深刻的教学理解为基础,编写出《中国重彩画技法》一书,为中国重彩画技法的传承做了一件添砖加瓦的好事情,在市场上也颇受好评和欢迎,为国内各类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等学校的学子以及各类现代重彩画作者和学画青年所宝惜。如今本书又迎来它的第三次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修订出版,相信定会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期刊
一  從北京定慧寺一直向西,过了五环,再向北行进约十来公里,才能在靠近山坡的地方到达童孝镛在一座家属楼二楼的工作室。偌大的北京,到了童孝镛这里,似乎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北京藏奇人无数,童孝镛是其中的一员。  工作室有一个大大的书案,其余的就是书和宣纸、墨汁。在每天正常的状态里,童孝镛在这里要工作十个小时左右,创作、读书、临帖……整个工作室一直是安静的,但也有一种紧张,一个人在为事业沉浸般地努力着,几
期刊
贾荣志的山水画以其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独到的笔墨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显现出它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受力,这是难能可贵的,并给人以深刻印象。  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说,颇有“扬南抑北”之嫌,且在数百年中成为理论的圭臬,此后的中国画发展史却又证明“南北宗”说之偏颇;今人则愈加认为南北互补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把南北不同画风进行了融合、互动,以取其长、补其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