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事业与初中体育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事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管理工作繁杂又艰巨,还会对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当前,初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工作必须实事求是,结合主观与客观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优化教学 实践
  
  学校阶段的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的综合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与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愈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重视。然而,受到传统的、历史的或者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程度上的差别,目前不少社会群体对于校园内体育教育的本质、教学目的、教育的价值观与教学的最后质量等方面的认识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初中阶段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体育教学现状与解决方案
  1.初中学校体育工作现状
  校园内的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拥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具备的功能,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与美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十分广泛,并且蕴含相关的社会价值。然而,很多人觉得体育课就是大家一起玩玩跳跳、消磨时间,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体育观念的滞后,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我们呼吁改变对体育学科的看法,认识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在初中阶段学校还未形成正式的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学校领导还没有将体育工作放在全校教育工作计划的显要位置。
  将体育教学同体育竞技看成是一致的。很多人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带有片面的观点,他们通常觉得教学效果好就是指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单位在相关的比赛中获胜,得到好成绩。然而,他们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说,体育教育与体育竞赛存在着联系,但是两者又存在区别。联系是都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体质,推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有组织、有目标、有意识的一种活动,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区别是体育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强化人的意志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体育知识、锻炼技能与运动技术等。
  2.改进要求
  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务必加大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要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指出体育事业的教育功能与存在的社会价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从多个渠道推进体育社会化事业,培养全社会公民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意识。
  我们应当将体育教学工作加入到学校系统工作的评估中去,摆脱传统做法中以升学率来单纯评价学校的有欠科学的理念。在校园内强化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建设,让初中体育工作不断向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发现与培养各个学校单位中体育教学的模范或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好榜样,明确体育教育的方向,指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校园内进行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就是开展体育课,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必修科目。体育教师要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系统、科学地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里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育技术,锻炼技能,加强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同时,从中对学生灌输思想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教育,力求让学生达到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体育教学的优化
  要实现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合理选择教育形式与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取得较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联系学生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与学生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掌握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从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技术与运动技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生长发育特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事求是,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优化初中体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在身体正常发育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展体育事业
  1.在教学优化的实质与要求的基础上,我根据多年在农村初中的教学研究,觉得要对初中体育教学进行优化,必须结合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改进学校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学校的体育教育理念,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服务于全体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四有公民,为城市与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批建设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输送栋梁之材。
  2.研究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探究适应初中学校发展的先进教学模式,促进初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探究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进步发展对初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提出的教育要求,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让体育教学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各层面发展的需要。
  3.立足于当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征,正确制定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大纲,合理选择体育教材。体育教师要探究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教材规定的任务与目标,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运用合理的途径与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要更加关注与重视体育事业,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星华,谭华主编.新编体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
  [2]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
其他文献
在瑞典矿山巷道掘进中,节理发育的岩石冒落是造成严重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控制爆破在节理不发育或中等发育的硬岩中应用的效果是很好的,但在节理发育硬岩中应用还缺乏合适
英语新课标提出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要求。听力往往是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感到困难和薄弱的一项技能,因为学生不像学母语那样拥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要使他们熟悉英语口语的形式,学会听英语,达到英语交际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否恰当地采取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不但是关系到听力训练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英语整体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呢?我认为
分层目标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教学体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对应分层,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指导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进而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认真贯彻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
本试验选择纯种皮特兰(12)头和二花脸(24头)两个品种仔猪,置于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待仔猪体重达到20±1kg时,随机选取6头皮特兰和12头二花脸仔猪作为运输组,在常规路段
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好奇心与神秘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初中生个性较活泼,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固定、古板,应该灵活多样。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需要兴趣。初一英语教学内容浅显,更容易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所谓“初一兴趣大”现象。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老师应把握机
风幕实验所测的数据,应用数学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得出了风幕阻风效率与巷道漏风量、风幕喷嘴的出口风速、风幕产风量大小等有显著相关性的经验计算公式。 Wind curtain exp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对英语失去兴趣。教师要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乐学 师生关系 学习环境 积极评价    由于小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
摘 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它能够优化课堂内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作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体育合作能力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合作 合作能力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起直接作用。合作学习总是依靠合作形式来进行的,学生在体
课堂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积极探索高效的课堂教育教学形式是摆在当前基础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知识传授比重很大,语言实践训练十分缺乏等问题。《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英语任务型的教学形式,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体验、感知、实践积极参与和协作等形式,实现学习任务的目标,感受其中的成功。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策略和情感的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
摘 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身体和精神、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体育教育要适应这样的教育要求,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双线自主活动主体教育模式”的课堂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究如何在课堂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