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还应该有深埋的心(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 水
  江边散步,远山辽阔
  江水从容,此刻宁静
  让细微的事物着迷
  我正好读到:万物悲怆
  皆有风情万种的脸
  万物还应该有深埋的心
  忆无常
  松鼠有枯荣之心,阳光
  拂过清晨的丛林
  大地上茫茫的猎手
  如何愧对这白雾里的一天?
  我知道,草木无常
  孤坟漫过我船形的脸颊
  村 庄
  没有什么被值得反复歌颂
  被反复消磨
  落日如洗。照亮
  母亲最后一块自留地
  新米在桥头蒙上灰色
  昏聩的古树下,孩子
  听到身体里的芦苇,渐渐拔高
  傍 晚
  江边的码头,回归安宁
  这卸下嘈杂的傍晚
  有着露珠一样的明亮
  远方山水离去的悲伤中
  灯盏里端坐的母亲
  如此安详,照亮空过的镜子
  安庆振风塔顶
  振风塔顶,趴在栏杆上
  看远去的江水
  夕陽正湮没我的头颈
  还有什么,被阳光轻轻
  锯过,而从不喊出疼?
  雨 夜
  请原谅,这些整齐的马匹
  落在暗夜里,露台雨毡上
  这梦里的嘶鸣,好久没在身体里响起
  请原谅,这流离失所的星辰
  落在故人屋顶
  离别的光,内心深处一路奔腾
  我想悄悄的忘记他们
  终于厌倦镜子的对话
  当我松弛下来
  不再保持警戒
  冒着水汽的陌生男人
  终于看清了他的脸
  但触碰不到
  白天的榛子林让我怀念
  每个人因被遗忘,而感到满足
  这世上,多少人喊过我的名字
  我却想悄悄的忘记他们
  一 度:本名王龙文,1980年生,安徽桐城人,现居黄山。鲁迅文学院新时代诗歌高研班学员,参加第八届十月诗会,入选第36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散居徽州》。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煤炭开发与加工利用的发展,煤炭成了诗人们吟咏的题材。历来的咏煤诗,不仅记录了我国的用煤情况,也为诗坛增添了新意。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煤饼——香煤饼。而记载这一史实的则是已知最早的一首咏煤诗,即南朝人徐陵(507(4)—583)的《春情》一诗。  这首诗见于《徐孝穆集》(徐陵,字孝穆):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  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  奇香分细雾,石炭捣轻纨。 
期刊
所谓咏煤诗,是以煤炭为题材进行咏煤的诗歌,或者与煤炭有直接关系,或者反映了煤炭内容的诗歌。为了便于研究者使用,笔者把凡是提到煤的诗歌,也列入其中。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是中国诗歌较为繁盛与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吟诗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课与基本功。中国古代诗歌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是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颇为绚丽夺目的篇章。在数量巨大、流传久远的古代诗歌中,咏煤诗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小分支。尽管古代咏
期刊
序 诗  它叫权家河矿  如果将它比作一个人  他就是我的至爱至亲  如果把煤炭比作麦子  一个矿的人就是吃着煤炭  把平常的日子  过得安安稳稳  权家河矿  一九七○年建设  二○一五年关闭  它有四十五个年轮  经历了四十五个煤味的晨昏  二十二岁,我毕业分配到这里  从此,喝它的水  吃它的饭  挣它的工资  呼吸它带着煤味的空气  权家河三个字  深深地融入了  我的骨髓和灵魂  我的档
期刊
诗歌写作中,我与谁都不争;现实生活中,我与谁都不保持紧张关系。我从未鄙夷过任何一棵草,但我内心却永远长着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可柱长天、可作天梯,那是我一个人的文化理想与自我救赎之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从青丝到白头,我只埋头写一首诗,那就是皇皇十余万行的《中华史诗》。  我所理解和崇尚的中国当代新古典主义,是打破古旧的固化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束缚性,从内容和形式、自由和范式的關系上进
期刊
一  苏宁索菲特酒店。一场盛大的签约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吉祥的玉兰花灯徐徐泻出橘色的灯光,祥和而温馨地映照在厅内。厅内的地板和墙面装饰得华丽而隆重,似乎表明这场活动的非同一般。轻音乐在厅内流淌缭绕,填满每一个缝隙。  今天的事儿,对不少人来说,是件新鮮事。但凡新生事物,总是饱含着希冀。厅里的每个人都是喜悦的、期待的。征锟也是。他的心情又夹杂着些许难以言明的异样,如一场太阳雨,看上去晴空万里,却又飘洒
期刊
雪  我在傍晚时分,与她擦身而过  那时候,她还很年轻  有几丝白发,不算什么  昨天遥远。而梦,模糊不清  那被石头绊倒又爬起来的孩子  擦破的手掌,还未及喊疼  已成了另外两个孩子的父亲  而她,仿佛一夜间就满头白发  现在,我的母亲  要用攒足了一生的积蓄  与这场白雪媲美  两个向冬天争宠的美人  一个操持着人间烟火  一个由来已久  只有脚下这片泥土知道  她们永远分不出胜负  包 裹 
期刊
蜜 蜂  走过那面山坡的时候  还有些许野菊花绽放着  看不到蜜蜂的身影  它们去了哪里  这些野菊花过些日子也要凋落  空旷的田野像一个人的孤独  我仿佛听到嗡嗡的翅膀声  扑打在记忆里的花瓣上  这个冬天,我已忘却了很多  ——除了勤劳的蜜蜂  它们馈赠的香甜,还在唇间  像我爱过的人,必定留下什么  阳光像走散的爱人  我想说的,不是昨夜失约的雪  和未曾落下一字的困扰  中午突然出现的阳光
期刊
康有为的戊戌感叹  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波诡云谲的闭环  它圈养的奴性与放养的血性,被道统和四书五经熊抱之后  融入理性与个性,就成了晚清的最后一声喟叹  两千年的文治武功,拐个大弯就被逼入历史的  死角  哀悼世事无常,目击莽撞的汉字将中风的满文拦腰撞断  回头无岸,跌跤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吃一堑哪怕只长半智,也算有了矮脚的进展  盲目的奴性大面积繁衍,警觉的血性几近于崩坍  剩下的野性,只是
期刊
麦子黄了  进入五月,家乡淮北平原的麦子开始黄了。  冬小麦是黄淮地区生长周期最长的粮食作物。头年的十月初播种,麦苗露出地面不久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严冬,干旱、风沙、霜冷、雪寒,几个月过去了,看上去依然稀疏、单薄,给人瘦弱、萎靡的感觉。直到开春以后,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和养料,才显现出蓬勃活力。  随着季节推移,小麦叶子长粗变厚,颜色渐浓渐深,拔节、长高、抽穗、扬花、灌浆,果实慢慢饱满起来,不知不觉连绵
期刊
一  巷道一端的掌子面上,李三七正领着工友们起劲地干着,再有二十天就是元旦了,再拼上十几天,有可能超产个百八十吨,多拿上一两千块钱的超产奖。  李三七想到这儿,就美滋滋地笑了,作为一个从小山窝窝里出来的农村娃子,他还能想啥哩?就想一门心思地挣钱,因为家里太穷了,四周全是秃山,连草都长得面黄肌瘦病病怏怏的,村里除了老人孩子,全都出来打工挣钱了。  他是扛着两塑料袋核桃来投奔煤矿的亲戚赵富成的,亲戚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