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进行小练笔,妙笔生花大收获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外来流动儿童占90%以上,在对我校三年级孩子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滥用等现象严重,孩子们的作文能力特别弱。针对我校三年级孩子语言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小练笔是提高我校三年级孩子习作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练笔 习作教学 阅读教学
  
  我校现有外来流动儿童一千多人,来自二十多个省份,有十余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我校长期任教语文学科的老师,总对这些流动儿童的习作能力感到头疼。而三年级又是孩子作文的一个起步阶段,从原来一二年级的写话向习作过渡,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对我校三年级孩子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滥用等现象严重,孩子们的作文能力特别弱。
  
  一、我校三年级学生作文比较差的原因
  
  (一)流动儿童较多。
  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在老家或家里都说家乡话,不擅长讲普通话,造成了语言表达能力低。在作文环节中,这些孩子甚至用家乡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家乡话直接翻译成了书面语言,导致了语句不通顺。在这样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外来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二)流动儿童的生活面狭窄,缺少丰富的生活积累。
  公园、博物馆等对这些孩子而言,很陌生。他们的家长忙于生计,双休日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呆在家里。生活单调,视野不开阔,是这些流动儿童的生活写照。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缺失。
  不同于本地孩子,不少流动儿童刚从老家过来,在偏远、落后的农村,这些孩子家长本身自己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家长认为看课外书就等同于看闲书,将孩子带到书店、图书馆去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作文进行辅导的家长更少。
  
  二、我校三年级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性
  
  针对我校三年级孩子语言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小练笔是提高三年级孩子习作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一)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小练笔的定义。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训练,它减缓了作文的坡度。顾名思义,小练笔与我们平时说的大作文不同,篇幅短小,孩子们往往只要花较短的时间,就能将片段练习完成。在《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中指出,中高年级每两周写一篇习作,每周写一篇小练笔。显然,小练笔因篇幅较小,次数也可以相对多一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强了孩子的写作训练。熟能生巧、持之以恒,这是孩子书面语言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练笔的作用。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果说,大作文是“千里”、“江河”,那我们的小练笔无疑就是这“跬步”、“小流”。
  1.小练笔短小精悍,更贴近实际。
  三年级开始,学生要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内容,写一篇较完整的文章。这对于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小作文等形式而言,梯度一下子升高了不少。内容具体,又要有一定的篇幅,这对我校流动儿童来讲,难度较大。若一味地要求学生写大作文,势必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和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而小练笔不同于每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它的切入点小,内容短小精悍,更加贴近实际。
  根据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排,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后练习等多个教学板块,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融合以上几大板块,让孩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小练笔,这样使孩子有话可讲,有话想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氛围,不至于胡编乱造。每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又可以由单元中的一个个小练笔来组成,小练笔就是其中的重要部件。小练笔在篇幅上要求较短,花费时间较少,学生乐于写,小练笔也为学生的动笔书写提供了舞台,消除了学生的习作顾虑,培养了孩子的习作兴趣。
  2.练笔虽小,作用却大。
  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致,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不断激活,工作有限性的不断提高和结构间各元素相互熟练程度的提高是逐步实现的。在三年级以前,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大量的汉字,读完二年级,要求的识字量是1600字左右,这些会认会写的字,为中高年级的“写”作了铺垫。若一二年级只是通过抄写这样机械的方式来记忆,必定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不少错字别字;而小练笔让学生将已有的识字,根据自己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写下来,相对于大作文中大量字词的集中出现,小练笔中的错别字相对较少。大作文,对老师批改而言,任务较重,容易忽视一些细小的问题;课堂小练笔是比较短小的文字,老师在批改的时候,会更仔细,更加容易发现存在的字词上的问题,能让学生及时修改。在课堂小练笔过程中,更有利于巩固学生生字词语等语言基础性的练习。
  课堂小练笔是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将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有机地结合。将小练笔随堂进行,既符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经常随机地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小练笔尽可能当堂完成”的要求,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再次感悟文本,对文本进行思考。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校三年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开展
  
  小练笔有利于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小练笔的开展,来提高我校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尽可能要求小练笔当堂完成。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补白,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的写得较为含蓄,有的写得较为简洁,虽言尽而意未止,给孩子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孩子们的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往往能迸发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阅读这样的文本,要找准“空白”,让学生将“意未止”的地方补充出来、写具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创造发挥,延伸拓展,充分展示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
  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的《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中,小女儿金吉娅在商场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的一张卡片上寄托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愿望——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于是金吉娅毅然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送到援助中心。当援助中心的小女孩收到金吉娅送的洋娃娃时,她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课文中描写的故事,让孩子有着诸多的想象,特别感兴趣,学生的内心会与那个陌生女孩产生共鸣,心与心的契合,往往能让孩子们把当时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想法写下来。
  (二)拓展延伸,续写真切的体验。
  语文教材的文章,结尾处往往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阅读文本时,会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使自己的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学生的真切体验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进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然后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有了这样的情感交融,设计的拓展延伸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小摄影师》一课教学中,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第二天,小摄影师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个个疑团,就孩子们此时的好奇心,让学生给文本加个结局,进行续写。此处的拓展延伸,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延伸到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
  (三)品悟文本,情感的自然迸发。
  教材中的许多文本,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内涵,感染力特别强。阅读教学的“读”和“悟”为小练笔作了情感的铺垫,学生的情感也就会自然流露、迸发。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掌声》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这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它打破了沉寂,给小英以莫大的鼓舞,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听到这掌声,你会想些什么呢? 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很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些什么?此处小练笔的开展,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
  (四)模仿经典,适时地迁移学习。
  教材中不少课文堪称经典,有的语言优美,结构巧妙;有的句式精美,写法精湛。在语文学习中,将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相结合。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老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适时的迁移、模仿。如,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翠鸟》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翠鸟的外形印象较为深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简洁的语言,勾画出翠鸟外形的艳丽。让学生模仿翠鸟的写法,来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外形,学生兴趣较浓。
  在我校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小练笔作为阅读和习作的纽带,也作为习作的基础,正在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来提高我校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定能收到很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德刚.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J].2007年第3期.
  2.王天嫱.课堂练笔落点的选择.教学月刊[J].2007年第5期.
  3.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4.章师亚.走出随意的泥潭.小学语文教师[J].2007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曹文轩教授说:“让声音世界度到文字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展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但教师
期刊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理论,而且要不断革新自己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应该是和谐且充满生机的,这有利于学生高效愉悦地学习。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轻松地学习,生动活泼地求知。因此,一线教师应用心、用智地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课
期刊
摘 要:中职学生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往往热情不高,加上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不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勉强应对,甚至茫然失措,因此,中职学生做好语文课前的必要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生 语文课堂 积极性    古人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老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中职学生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往往热情不高,加上语文基础相对薄弱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方面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儿歌和儿童诗等文学艺术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优秀载体。正如著名作家孙友田在回忆童年往事中写到的:“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在平时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
期刊
摘 要: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收获,是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不断地创造发现的机会,培养发现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视野 新发现    语文以语言教育为基础,而语言是人们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交流工具,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具备人性化功能的特点。所以,从总体上看,语文教育具有了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本质,语文教育就是人的发展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期刊
摘 要: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过分“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形式语言的鲜活意境,发展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小学阶段美术教学授之以“鱼”变成现在新课改下的授之以“渔”。  关键词:美术语言 认识和理解 大胆表现    新的美术教材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认识与理解线条、形
期刊
摘 要: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文化和高雅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仅能够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创设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班级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积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大多教师在作文评价方面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但总是收效甚微。笔者以为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开放的评改。    一、重交流,多谈
期刊
摘 要:为了减轻孩子们心中的烦恼,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必须主动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愿意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姐姐。为此,教师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必须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同时还要经常赞赏学生,让孩子们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良好修养 关爱 尊重 理解 赞赏    社会给予教育很高的评价,把教育称为塑造人类
期刊
摘 要:理解古典小说离不开古文化知识,荣禧堂陈设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高青绿古铜鼎、玻璃盒、十六张楠木交椅以及乌木联牌都包含着深厚的古文化知识,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文本。  关键词:荣禧堂 古文化知识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课本中的名篇,学生初读此文对贾府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模模糊糊的豪华奢侈上。至于其中的细节,由于时代的差异,古文化知识的缺乏,学生一般不知晓,这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