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创建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想的课堂,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指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当一个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经常性地表扬和鼓励学生,用多媒体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增强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增添自己的人格魅力等等。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情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就会始终处在最佳状态,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做到优质高效。
  
  二、理想的课堂,应当积极开启学生的智慧
  
  理想的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简单的容器,剥夺学生思考和发问
  的权利,导致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叶圣陶语)。理想的课堂,也绝不是“满堂问”, 提问过多,转换频繁,难易无度,往往肢解了课文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使得学生的思维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苏霍姆林斯基积35年教学经验,指出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他还指出,学生的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反观前边的两种教学方法,不免发现我们现在的课堂往往有舍本逐末之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首先做一个思考者,经常地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思考教育法律法规等等。特别要思考的是:应当怎样提问题,才能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防止把学生推上死记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教科书里的教材进行思考性的阅读,做到充分理解。倘若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会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思想。
  
  三、理想的课堂,师生关系应当高度地和谐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双方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去很多教师讲究“师道尊严”,搞“一言堂”,搞“话语特权”“唯我独尊”,必然阻塞学生的才智和思路,甚至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往往对教育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中说:“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他还说过,“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遇到儿童有什么做得不好他就会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工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由此可见,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上,充满了关心、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师生关系如此融洽和谐,学生的学习必然是愉快的,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可以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对话,心灵对接,思维碰撞,不断擦出美丽的火花。在这种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学生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理想课堂呼唤民主和谐的意识,就应该如李镇西所说的那样,“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方法。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师德为创建理想课堂而努力。
  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实用价值江苏响水县大有中学金海军
  学习语文成绩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写作水平。然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必须加强。特别是目前面对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现实,要强调作文的实用性。
   作文应当怎样教?这是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过:“还有没有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问题?有没有为作文而作文的问题?如果有,哪怕只有一点,必须去掉。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学作文是为了用》)这段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国家号召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显得更为深刻。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说,沿用传统的教学作文为了应试教学由来已久,远在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读书人学作文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应试。在今天考试不能没有,教者引导学生学作文还是瞄准一个目标———应试。所以这种影响也显然没有肃清。
   写实,就是废除没话找话说。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初一跨进中学大门的感受强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往往有几分兴奋,也免不了对小学生活的几分怀念和回想,针对这样,可设计一些《新的起点》《小学生活回忆》等题目,学生自然就会乐作不疲。到了初二,由于所学的科目逐渐增多,再加上第二课堂的开展,可拟一些《谈谈我们的兴趣》或读后感之类的题目。初三由于在校时间长,而且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即将分离,虽说是小小年纪的初三学生也会躁动起来,心里会用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此时,可不失时机的写一些情感类文题,学生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这样做总比写那些“风花雪月”好得多。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少年趣事》一题,很受学生欢迎。张浩同学说,当我拿起笔,对小时候的生活进行回忆是,我才发现我那时候的生活是多么有趣,是那样丰富多彩,话好像永远说不完,事好像永远写不尽似的。学生李礼也说,为了写作,我对少年时代进行了回忆,许多的过去好像已经忘了又浮现在脑海里,我从记忆的长河中捡回了不少险些被永远遗忘的趣事,这次写作给我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即使写作技巧还不够高,写出來也是感人的。
   事后,不少学生都说,了解了自己的过去,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还有老师对自己的帮助,使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教育过自己的人。我也及时提醒学生们,不要忘记你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不要忘记家长拉扯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要忘记你长大后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老师命题,还是学生自由习作,都应紧跟时代步伐,略有超前意识,洞察人间世相关注社会进步,做到胸中有乾坤,笔底有波澜,才会时时有题,妙题出现。对世事人情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是无法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的。当我们听了《为了谁》这首歌时,就组织学生们学习歌词,讨论精神实质,写《歌声激励了我———听〈为了谁〉》一文,学生情动于衷,必然文思如潮。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必须废除命题的随意性和训练的重复低效性,因而我们在命题时应有一个统筹安排。从初一到初三,怎么练,要心中有数,做到有分有合,有序有格,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台阶。如写人,可先进行单项训练,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训练完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叙事可分时间的多寡,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技巧进行分项训练,然后再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等。在训练之前可举典型范例示范,以激发兴趣,每练一次要及时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学生每次都有一种成功感。
其他文献
曾经读了一则外国故事,使我深受启发。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五十年前幼儿园31位孩子的作文,题目是《未来我是……》。布罗迪随手翻了起来,很快他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一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还有一位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认为,他将来必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当时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
期刊
1.以关心为由,侵犯孩子隐私权    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谈话。随着时代发展,家长对孩子的监视扩展到了手机通讯、电脑网络等。甚至有好事者迎合家长窥探孩子隐私的需求,专门开发了监视上网、聊天、电邮记录的软件。  孩子虽然未成年,但未成年人也应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秘密,一些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偷看孩子的日记、书信、电子邮件,甚至雇人盯梢或自己做“包
期刊
咏花诗题咏对象是花卉,我国地大物博,花卉品种数以千汁,花不仅以其活色生香娱人感官,更以其兴谢枯荣撩人情思,故诗人每有感触,或悲或喜,动辙形之吟咏,寄其心曲。李太白飘逸,高咏“花间一壶酒”;杜少陵沉郁,若吟“感时花溅泪”。纵览千古诗坛,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楚辞》里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到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的“平生不籍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
期刊
常年教小学高段,每届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会给同学写情书,且都会被同学发现起哄而送至我这儿,说是情书,其实不过是字条儿,写上几行表达爱意的流行歌词,有的还配个画什么的。他们呢,多是些调皮的男生,成绩也不好,爱慕的是学习优秀的女生。不知他们是有意“哗众取宠”还是把这又当一场闹剧,事发后,他们不愤怒,含羞地笑着,应当有点不好意思吧,有的笑里还有些狡黠,看看我怎么处理。  想想看,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一个模仿
期刊
一、紧扣教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使学生有创新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初中生还不具备直接创造的能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
期刊
后进生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部分教师把后进生当作负担,加以歧视,甚至弃而不顾。笔者认为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不能算作一位好教师,歧视后近生的教师更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尖子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后进生也是祖国的建设者,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转化后近生是当前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转化后进生。    一、倾注爱心    后进生大多表现为成绩
期刊
2004年初,由于岗位的变动,我接手了当时初二年级226班,这是一个当时全校闻名的人见人烦、成绩纪律双差的班级。当时8科成绩有7科为年级(共6个班)倒数第一。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根本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到班上去的情景。那天,当我走进教室时,教室里乱七八糟:有的学生在大声说笑,有的学生在追追打打,有的学生在听音乐,有的学生在看小说,有的学生在打扑克……我站在讲台上,学生全然不理睬,
期刊
“你俩协商一下,今天晚上给人修好眼镜,别耽误王迅明天用!”我用命令的语气说道。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课间短短十分钟,我班最爱打闹的王斌与张风同学就闹起来,眼见着一副眼镜在他俩的推搡之中掉到了地下,是另一位同学王迅的眼镜,此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批评他们俩个不该打闹,还给别人弄坏了东西!他们俩虽然不高兴,但也知道犯了错误,都低着头不吱声,因为张风同学住校,所以修眼镜的任务只好由通校的王斌去做了,
期刊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1、阅读课文,感知情境。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初中七年级语文中《三峡》一文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
期刊
“画龙点睛” 法,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写几句精粹有力的话,把主题思想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全篇文章为之生色、动人。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画龙点睛”法极为成功的例子。范仲淹为朋友滕子京所托,写一篇记述岳阳楼的文字。范仲淹欣然应允,并想借这篇《岳阳楼记》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处世态度表现出来。写《岳阳楼记》,就要写景色;写个人信念,就要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