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文言文考查的变化及对策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20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必考内容、典型题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调整,文言文是变化幅度较大的: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了“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而且文言文阅读部分以2013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试题《史弼传》为典型题(全是主观题——解释实词,翻译,断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品质),与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的文言文试题(3道选择题,3小题翻译题)差异很大,这是以往所没有的。也许,这未必就是2014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形式,但起码有这一趋势。下面笔者就此加以分析,以期为考生提供参考。
  一、重“言”更重“文”
  江苏省自2004年独立命题以来一直都很注重文言知识点的考查,比如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和用法、重要句子的翻译,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文言文虽然曾经是很鲜活的语言,但毕竟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首先要解决“言”的问题。但它更是“文”,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仅仅为了应试死抠文言知识点,就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观点和态度,学生的收获也会寥寥可数。
  而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表明高考仍然会一如既往地考查文言知识点,但增加了“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就促使考生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并且加以思考和分析。由此,语文学科在文言文上的人文性就不能不引起出题的专家和我们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的注意了。
  二、更能“去伪存真”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引进了2013年上海市高考文言文试题《史弼传》,全是主观题,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如果真这样考无疑增加了难度,但这恰恰可以“去伪存真”。
  以往考选择题诚然可以考查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筛选、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容易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做法和心理。比如2004年至2013年,文言文部分的最后一题考查的都是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学生很容易通过这道题掌握文章的大意,基础知识扎实,筛选能力强的甚至可能会在文章都没有细读的情况下去解题,但得分竟然也可以不赖。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语文教师,难道不觉得这是语文教育的可笑可悲吗?而如果是主观题,在没有通读甚至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几乎是不会回答得太理想的。所以,主观题比客观题更能考出学生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情况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容易拉开差距,更能达到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三、文言虚词不可忽视
  文言虚词除了2004年至2006年专门出题外没有被单独命题过,由此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或学生对虚词的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远远不及实词。而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者”“乎”“也”三个虚词,并且,作为典型试题的上海市高考文言文试题《史弼传》中还有断句(江苏以往仅仅文科加试做要求),而断句要想准确,掌握虚词的用法至关重要,所以这就恰恰说明文言虚词不仅不能淡化,而且要更加引起重视。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而真正使用白话写文章还不到一百年,所以中国文化的精髓也都凝聚在文言文中。为了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当然也为了能适应刚出台的2014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考查的变化,语文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注重“言”“文”交融。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及18个文言虚词(不可轻视),特殊的句式和用法,要不折不扣地掌握。但更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理解句与句、小节和小节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内容;也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比如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学生学起来可能有点费劲,除了疏通文意外,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分层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其中第1~3节重在记叙,第4节则以抒情为主;第二部分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如此看来,文章就好理解多了,学生也就能更好地体会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高贵的民族精神了。
  不仅课内,即使是课外文言文,包括作业、考试试卷上的,评讲时不能仅仅强调文言知识点,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内容,学会问为什么,不求完全得像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一样从内容到形式分析得淋漓尽致,但也不可浮光掠影,不能造成做好之后除了几个文言知识点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形。平时就注重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才不至于因为仅仅死抠文言知识点而把好好的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这也有利于对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不仅是为背诵,更为品味和加深理解。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切不可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所云。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至于刻意用文言文去表达、交流,那似乎显得迂腐。但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领悟、多诵读优秀篇章,这样学生才能更多地领略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
  比如苏教版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一文,文气畅达,富于变化。特别是第四小节“呜呼”一句,结合上下文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天祥内心的悲苦之情,接着一连串的“死”,要能读出令人震撼的力量,最后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作者的痛恨之情推向高潮。
  此外,平时理科语文学习也要文科化。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常见的作家生平、代表作品及思想,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的升迁制度等要求理科学生掌握、积累,因为不了解也会成为理解文本的障碍。这要贯穿于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临时抱佛脚,否则学生不能理解也消化不了,更不可能烂熟于心。
  有了平时的文言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作者人格魅力、民族情感的深刻体会,看到课外的文章自然能驾轻就熟,简答题也不至于无从下手。
  总的来说,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考查内容的变化令人拍手称快。它更加明确了今后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也促使我们为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传承传统文化更加努力、奋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罗塘高级中学(225500)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基础教育又掀起了课改的浪潮,作为当下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我很庆幸,也很沮丧。庆幸的是自己可以在课改的浪潮中大显身手,沮丧的是课改课改就是改来改去,效果不佳。合作学习是此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之一,也是我践行的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模式转变有了点滴感悟。  一、由讲授的喋喋不休到合作下的倾听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活动,学生被动的输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更侧重内心的体验与感悟,而非背诵记忆和题海战术。同时,新课改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重点启发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下面笔者谈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进步。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民主、融洽的环境能使学生更加愉悦地进行学习,增强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刺客立传,这是空前的创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社会恪守纲常礼教的信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讲求伦理纲常和仁义礼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就产生了刺客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一、刺客产生的时代因素  第一,从春秋后期到刘邦建立汉朝的五百余年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一个多灾多难、战乱丛生的悲惨年代,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叱咤风云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有的国家依靠强大的武力结束战争,这是军事实力的体现;有的通过和平外交方式平息战争;还有的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游说阻止一场战争,这则是高超的语言艺术的体现,它要求这样的人能审时度势,把握对方的心理,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弱点,让对方心服口服,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秦晋两国联合进攻郑国的危急时刻,只身一人来到秦国,言简意赅地说服秦国国君,让郑国化危为安,令人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于1945年12月由28个国家签署成立,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1981年起中国开始借用该行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和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高考语文科试卷变化最大的地方是设置了“选做题”,即“大阅读”两篇文章二选一。一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篇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二者分值相等,都是25
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交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做到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前不久在北京开作代会.有位外地的作家朋友来我房里聊天。说着说着,忽地变了一种哀怜的腔调,说:“老韩呀,你这个人也真怪,名气还可以,就是没得过什么奖,也没得过政府的什么津贴,待遇上
语文传统课堂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和探寻答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既害怕被代表权威的教师否定,也害怕自己的想法与所谓的参考答案相左。在畏惧中,他们渐渐地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