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透读教材,给课堂教学内容定序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语文的范例,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在我们大西北,春季较寒冷,春天的景色特征呈现得较迟。低年级段的春学期课本中,不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关于“春天”这一主题单元的课文,都编排在较前地页码中。如果按正常进度计划学习这一主题单元的课文,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就显得单调、空洞。我们不妨调整单元编排顺序,等到西北的春天能让孩子们目之所及、触手可得时再去学习这一主题单元,可以领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唱春天、吟春天、写春天、画春天……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切身体验去学习,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有效顺序。正如冬天来临时学《初冬》:下雪时,领着孩子们到雪地里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学毕业时刻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一样,主题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整,同一单元内的教学篇目的教学顺序也可以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单元重点加以调整。
二、把握学情,给课堂教学节奏定速
我们知道每一册的教学参考书中,对每一单元的教学课时都有分配,同时还有相应的比较全面的教学建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时的分配却与教参所说有出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情不同。我认为,在主题单元的教学进程中,必须依照学情,每篇选文应教学几课时,分配要合理;在某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流程中的轻重、难易、多少、长短,布局要科学。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时重时轻,间隔有致。避免疑难过多而造成的过渡疲劳和紧张,内容过易而造成的情绪松弛和注意力分散。形成轻重交替、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情趣,这些都依赖于小语教师准确的把握学情,因“学情”定速。另外,难度较大,生长点、拓展点、补白点较多的选文,可以延长教学时间,放慢教学节奏,因“选文的功能”而定速。
三、进入角色,给语文课堂情感定音
小语课本中文质兼美的选文,多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佳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或热烈激扬,或深沉缅怀,或热情讴歌,或静心欣赏的情感。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通过钻研教材,充分揭示教材中的选文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体验词句段落中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富有魅力的情智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就会为语文课堂的情感定调定音。如执教《怀念母亲》是“无限眷恋”;《中华少年》是“自豪与赞美”;《只有一个地球》是“呼吁与珍惜”;《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留恋和深爱”;《少年闰土》是“真挚和怀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怀念与敬仰”;《最后一头战象》是“悲壮与深省”:《伯牙绝弦》是“真挚情谊”(均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等,只有把握好课文语言的情感脉搏,才能为课堂的情感定音,从而促进学生情智的发展。
四、苦练内功,给语文课堂效率定性
怎样才能执教出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呢?我认为,首先应坚持课前的积累与揣摩,强化自己的语感。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时,就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我们应从编者、读者、执教者、受教者等几个方面依次地关注它的语言、结构、内容,发现其特点和规律,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浸注更多的感情,与文本内容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揣摩自己的个人感悟与体验,从而设计出有效提问和有效流程,这是一个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只有坚持不懈地将这一“过程”进行到底,才能强化自己的语感。其次,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小语教师只有对一些不起眼、一般人容易忽视、稍纵即逝的细节保持足够的关注度,才能够从中发现教学的资源和机会。比如,领着孩子外出参加公益活动后组织孩子讨论自己的得失;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啄木鸟进社区”,体验汉字的魅力等。要时时刻刻记着自己作为小语教师的责任。再次,就是对学生信息的捕捉。只有善于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捕捉和利用,才能满足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比如,一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课堂上我们就要采用竞赛、游戏等方法寓教于乐;给三四年级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要以“友情”方面的书为主,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渴望友情。只有捕捉到孩子成长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我们才能抓住实施教学的有效契机。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语文的范例,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也就是说,不能简单的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在我们大西北,春季较寒冷,春天的景色特征呈现得较迟。低年级段的春学期课本中,不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关于“春天”这一主题单元的课文,都编排在较前地页码中。如果按正常进度计划学习这一主题单元的课文,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就显得单调、空洞。我们不妨调整单元编排顺序,等到西北的春天能让孩子们目之所及、触手可得时再去学习这一主题单元,可以领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唱春天、吟春天、写春天、画春天……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切身体验去学习,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有效顺序。正如冬天来临时学《初冬》:下雪时,领着孩子们到雪地里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学毕业时刻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一样,主题单元的教学顺序可以调整,同一单元内的教学篇目的教学顺序也可以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单元重点加以调整。
二、把握学情,给课堂教学节奏定速
我们知道每一册的教学参考书中,对每一单元的教学课时都有分配,同时还有相应的比较全面的教学建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时的分配却与教参所说有出入,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情不同。我认为,在主题单元的教学进程中,必须依照学情,每篇选文应教学几课时,分配要合理;在某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在各个教学流程中的轻重、难易、多少、长短,布局要科学。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时重时轻,间隔有致。避免疑难过多而造成的过渡疲劳和紧张,内容过易而造成的情绪松弛和注意力分散。形成轻重交替、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情趣,这些都依赖于小语教师准确的把握学情,因“学情”定速。另外,难度较大,生长点、拓展点、补白点较多的选文,可以延长教学时间,放慢教学节奏,因“选文的功能”而定速。
三、进入角色,给语文课堂情感定音
小语课本中文质兼美的选文,多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佳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或热烈激扬,或深沉缅怀,或热情讴歌,或静心欣赏的情感。我们语文老师如果能通过钻研教材,充分揭示教材中的选文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体验词句段落中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富有魅力的情智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就会为语文课堂的情感定调定音。如执教《怀念母亲》是“无限眷恋”;《中华少年》是“自豪与赞美”;《只有一个地球》是“呼吁与珍惜”;《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留恋和深爱”;《少年闰土》是“真挚和怀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怀念与敬仰”;《最后一头战象》是“悲壮与深省”:《伯牙绝弦》是“真挚情谊”(均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等,只有把握好课文语言的情感脉搏,才能为课堂的情感定音,从而促进学生情智的发展。
四、苦练内功,给语文课堂效率定性
怎样才能执教出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呢?我认为,首先应坚持课前的积累与揣摩,强化自己的语感。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时,就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我们应从编者、读者、执教者、受教者等几个方面依次地关注它的语言、结构、内容,发现其特点和规律,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浸注更多的感情,与文本内容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揣摩自己的个人感悟与体验,从而设计出有效提问和有效流程,这是一个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只有坚持不懈地将这一“过程”进行到底,才能强化自己的语感。其次,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小语教师只有对一些不起眼、一般人容易忽视、稍纵即逝的细节保持足够的关注度,才能够从中发现教学的资源和机会。比如,领着孩子外出参加公益活动后组织孩子讨论自己的得失;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啄木鸟进社区”,体验汉字的魅力等。要时时刻刻记着自己作为小语教师的责任。再次,就是对学生信息的捕捉。只有善于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捕捉和利用,才能满足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比如,一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课堂上我们就要采用竞赛、游戏等方法寓教于乐;给三四年级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要以“友情”方面的书为主,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渴望友情。只有捕捉到孩子成长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我们才能抓住实施教学的有效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