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世界与文学的“或然时代”rn近几年来,人们经常会用“变局”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我们的时代,会用“不确定性”来指称我们所罝身的外部世界.这都意味着,我们开始在“大历史”和“大转型”的意义上告别过去,面对未来.我们的文学、文化与我们的文学批评,既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主动又被动地在不同程度上表征和回应着这一转型.所以要想搞清楚它们,搞清楚我们文学批评的当下状况与发展前景,首先就要对这一历史转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其他文献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罗汉题材的绘画,曾命丁观鹏、姚文瀚等宫廷画家创作了大量的罗汉画,还亲自对罗汉的名号和座次进行考订,并依章嘉国师编纂的《同文韵统》重定了罗汉的名号.十六罗汉的座次则与章嘉国师所编《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的一致,系遵循了藏地的传统.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两位接纳的是汉地的降龙和伏虎.乾隆帝新定的罗汉位号有两个失误:第七和第八、第十七和第十八尊者的译名对译错误,位号错置.本文对乾隆帝新定的罗汉位号、两个失误的详情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中亦能窥见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认知和宗教取向.
自1899年学界发现甲骨文,至今已有120余年.关于甲骨文材料的总量,胡厚宣、孙亚冰、葛亮等学者均进行过整理,其中葛亮先生2019年的统计结果为16万片左右.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公私机构现藏甲骨文材料中的整龟和整骨,共计411片,其上刻辞共2535条.此项统计工作,有助于古文字学、甲骨学和殷周史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北魏宁懋石室的用途、图像结构和文化内涵还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尤其对后壁所谓“宁懋夫妇像”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对石室的形制和图像源流、宁懋本人的匠作经历作了检讨,对石室后壁的人物图像作了重新释读,认为宁懋右室既沿用了平城时期的房形石椁传统,又注入了更多中原化的艺术元素,还开创了一个丧葬艺术的先例——以“主仆图”来表现内宅生活的场景.宁懋石室可谓北魏迁洛前后丧葬艺术变迁、文化转型、匠作体制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三星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为探索遗址出土的玉石器材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本研究运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手持式拉曼分析仪,对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364件玉石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显示:三星堆玉石器的玉料以闪石玉(“软玉”)为主,属于狭义的“玉石”;其他玉料包括蛇纹石玉、玛瑙、大理岩、石英岩等,属于广义的“玉石”;另有一定比例的砂岩、灰岩、板岩等“石质”材料.材质的组合和比例符合四川地区闪石玉的成矿原理,具备原料“就地取材”的条件.在主要器形中,玉凿的玉质显著好于玉璋和玉戈,体现了玉料选取与器
毓庆宫以太子宫肇建,其地位特殊、空间独特,使用功能几经变化,又留存较多资料,是清宫原状陈设复原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文以光绪朝《毓庆宫陈设档》为主,嘉庆、道光、咸丰、宣统朝陈设档为辅,结合样式雷图样、奏销档、君臣日记等,对照《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探讨毓庆宫(工字殿前殿)作为光绪帝典学之所的功能分区及其具体陈设.此研究成果亦可为清宫日常陈设的复原研究与展示提供参考.
2020年底,故宫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对故宫造办处旧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发掘清理出清代造办处建筑基址、排水沟、灶等及明早期大型建筑基础等遗迹,出土了元、明、清各朝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以及陶、瓷、铜、铁、玻璃、骨等质地遗物.造办处旧址是迄今为止紫禁城内发现面积最大、遗迹类型最多样、时代序列最完整的遗址区[图一],也是紫禁城古今重叠型建筑考古的最重要实证.
期刊
康熙年间,河督张鹏翮在淮扬地区的险要河工上设立了十六件镇水铁牛,现存七件.淮扬铁牛自铭铁犀,外观却呈牛形,该做法糅合了中国传统思想里关于铁、犀和牛的镇水信仰.由于水利、交通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铁牛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多层次人群的关注,在被记述和图绘的同时,其视觉形式也发生传播,浙江镇海铁牛和京师清漪园铜牛均以此为设计原型.铜牛除保持镇水物的性质外,还融入了皇家园景的整体视觉营造.
网络对信息传播的推动,有正有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吸引眼球和赚流量做成了网文的第一准则,将娱乐至死变成娱乐至上.rn比如康震讲《石壕吏》,讲得怎么样,大家不关注,也不可能去关注——这不是诗词大会,而是一个范围很小的论坛.忽然有哪位“名教授”批评康震,说了“突破底线”“侮辱智商”的狠话,或者是什么什么“之耻”的狠话,加上网络操盘手的加持,于是,一个很小众的专业话题,就变成了网络狂欢的群殴.没有看到几位专业教授的言说,看到的是这样吸引眼球的信息:《康震对〈石壕吏〉的解读引争议,知名教授怒批:在侮辱谁的智商?》
期刊
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是在世界文学的影响下展开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学革命,完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其主导的文学观念,例如,启蒙理念,文学教化社会、启迪民众的功用,这些都是在面对西方挑战时做出的应战.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驱除了欧美文学的影响,接受苏俄文学的引导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尽管这些外在影响都可以看成中国的现代性在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的应战,但是,纵观现代以来的百年中国文学,始终有其自身的内在性,有其自身的使命、任务和目标,因而有其书写社会、历史、现实的独异方式.尽管我们需要反复强调,这些独异方式与世界文学或
期刊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历史,与我们的文明成长相伴随,从“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国精神;从陆机的“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到曹丕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李太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到杜子美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到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后,诗词中国,让位于小说中国,四大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