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非遗文化的创新实践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传承中国文化,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造力,是振兴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造物精神,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为例,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以期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提出有益思考,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南通板鹞;活态传承;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积极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拓展,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体系。
  1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活化石,也是振兴中华文化的文脉资源,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挤压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不少非遗文化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高校作为提供高等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基地,保护非遗文化、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是高校的使命。现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开始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不少高校已经将其融入课堂,依据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提炼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设计理念,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高校已经有了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并开始积极探索,如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就设有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很多高校不但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的项目,还结合当今的创业热潮,将创业和非遗进行了完美融合[1]。但两者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课程结构和教育模式有待优化。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手工技艺和设计理念,但非遗文化口传心授的特点和传承过程的复杂导致许多技艺难以在课堂上仅仅通过讲授就能得到传承,且高校教师有别于民间艺人,缺乏制作经验和技巧,难以深入传授非遗文化的精髓。有的高校在教学定位上也存在偏差,其将教学重点设置在技能传授上,疏于对非遗文化的溯源,无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其次,缺乏活态传承的生态体系。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财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艺术手法多元。在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感受其魅力,并深入探究其设计理念背后的艺术思想,如此才能焕发其内在创造力。最后,高校课堂缺乏把非遗文化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转化途径,非遗文化的活力源于生活与劳动,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传承的要领。因此,要想解决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的难题,需要构建新型现代性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推进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融合。
  2 非遗文化融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传承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但有给非遗文化的发展输送传承人的义务,还承担振兴地方文化的使命。从地区实际出发,利用本土非遗文化資源,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这也是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为例,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文化,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了板鹞风筝非遗传承基地,借助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南通板鹞风筝的发展注入时代因素和新思维,改变过去师徒相传的原生形态,以艺术工坊的新型传承模式,丰富了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路径,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2.1 构建学生对非遗文化认知升维的学科体系
  非遗文化是表现传统文化的场域系统,是传统审美思想的载体和地域观念的映射,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孕育其中,如何提炼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艺术符号,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记忆,还需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升维。以南通板鹞风筝进高校的传承为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自成立非遗艺术工坊以来就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形式丰富的校内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非遗场馆、传承人工作室等地进行参观和调研,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制作技艺,让学生们探究非遗文化的活态演变,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民俗特征,打通了从体验到认知的脉络,增强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内涵和造型系统的认知和兴趣,从中学会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人文情怀。非遗文化的综合性很强,其涉及了民俗学、人类学、设计学、工艺美术等学科的知识,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必须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努力促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构建一套规范且系统的非遗文化学科体系。
  2.2 构建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与非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积极将设计、技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如此不但能构建更加完备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还能进一步塑造学生的造物观念、审美意识与创新思维,把传统的手工技艺纳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高校借助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优化等手段,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学习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以非遗传承人和校内教师联合培养学生的双师培养机制,搭建多渠道的非遗文化学习平台,探索中华文化的时代化表达,以手工技艺和创作类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选择性地开设工匠传习、手工技艺研习等实操课程,拓展多维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方式带动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
  2.3 搭建非遗文化传承的多元平台
  高校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搭建高效的学习平台,以解决非遗文化缺乏传承人的困境。以南通板鹞风筝的传承为例,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传承队伍,保护地域文化资源,2018年由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申办,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的“国家非遗南通板鹞的文化价值与制作技艺人才培养”培训班正式开课,其面向全省招收了20余名有志于学习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这次培训通过技艺传承结合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复合型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了传承人的制作技艺和艺术素养,并针对南通板鹞风筝进行文创开发和衍生品设计,让传承人深入现代日常生活,发现非遗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与此同时,南通大学还设有非遗传承基地和艺术工坊,让学生系统深入地参与非遗文化实践,探索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微匠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实践,学生掌握了在国际化视野下拓展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并获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   3 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非遗文化在高校的教育实践应立足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此才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南通板鹞风筝为例,在其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工艺创新为导向,在保留非遗文化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在造型、纹样、工艺、功能等方面进行拓展,并通过提炼非遗文化中的文化符号进行优化与创新,通过南通板鹞风筝非遗文创衍生品的开发,促进非遗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实现其面向现代生活的活态传承。
  3.1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引领性与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为方向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能赋予人们生活的意義与感知,以南通板鹞风筝的高校传承为例,师生通过对南通板鹞风筝的深入考察和研究,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学习了解南通板鹞风筝的工艺特征,把传统的造物智慧运用于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设计中,以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引领艺术设计,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意产品。“手工艺者在创作物品时,必定不是照原样复制,而是根据自身的理解以及与生活相关的种种因素进行再创作,经历的积累以及对情感的理解很容易使人们与物品产生共鸣。”[2]艺术设计所需的创造思维是需要通过丰富的艺术感知和实践来培养的,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的造物思维,培养学生勇于突破的思维方式,践行让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把非遗文化的造物思维转化为现代的艺术设计方式。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可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深入淬炼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目标和审美需求,致力于对非遗文化的动态传承与创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师生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孵化了面向未来的创造能力。
  3.2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衍生性与艺术设计的丰富性为方向
  非遗文化衍生品,是“非遗文化创意产业所承载其价值的终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是为了满足人们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的运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出来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产品或服务”[3]。衍生品的创意开发是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以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开发为例,南通大学成立的板鹞艺术工坊开发的衍生品,正是基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推进,其面向现代日常生活的造物理念,体现了非遗衍生品的开发融入了新思维、新创意。学生在设计衍生品的过程中提升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以更丰富的艺术设计方法来保护和创新非遗文化,学生自发地探寻非遗文化的当代转型,从而使非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非遗文化的衍生品具有趣味、融合、跨界、创新的特点,并且其运用了面向实际生活的设计方法。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变成具象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创用品,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并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能培养出既有设计敏锐度又有传统文化积淀的非遗传承人才。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离不开现代艺术设计的丰富实践和转化,这是强化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有力保障。
  3.3 以结合非遗文化的符号性与创新设计的未来性为方向
  高校通过将非遗文化中的艺术符号与创新设计相结合,挖掘艺术造型、符号系统,并将之转化为符合时下艺术审美的新产品。“创意不是设计者的灵光一现,而应该基于大量的实践调研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挖掘,再结合巧妙的构思。”[4]以南通板鹞风筝的衍生品设计为例,南通大学非遗艺术工坊的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南通板鹞风筝造型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中的元素广泛运用于各类产品的文创设计中,目前已设计出手机壳、餐具、被套、服饰、邮票、滑板以及时下流行的盲盒等上百种文创产品,从抽象到具象,赋予了传统图案新的生命力。从南通板鹞风筝中提炼特有的文化符号,并在符号里融入更多现代意识,最终衍生出具有创新价值的文创产品,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也推进了非遗文化的向上发展。这些文化符号经过提炼后,不但可以体现在产品的外观、色彩、结构、材质等方面,而且还传达出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现非遗衍生品的文化功能表达,增强非遗衍生品的艺术价值和产品语义,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大数据背景下,非遗文化和艺术设计的融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挖掘非遗文化的符号内涵并结合艺术设计的未来美学特征设计出独特的文创产品,是打破非遗文化传承僵局的重要路径。创新设计驱动下的思维让老手艺再次得到传承,构建互动、立体、活态的传承环境,促使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多元创新。
  4 结语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充分融合非遗文化,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生态理念,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传承造物意识,提升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构建艺术设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体系,互促互进,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从中汲取优质资源,突破只重图形、色彩等形式因素的思维局限,转向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创新赋能,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与创造力,这是高校应当承担的使命,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杜虹景.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71-73.
  [2] 郭艺.留住手艺——手工艺活态保护研究[M].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199.
  [3] 刘泓,袁用麟.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141.
  [4] 高静静.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6:22-23.
  作者简介:吴玲玲(1974—),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简约主义音乐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风格,菲利普·格拉斯是该风格的代表音乐家之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究简约主义音乐的定义与发展,并以简约主义代表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的钢琴作品《变形》(1~5)为例,分析该作品的节奏节拍与创作技法,以此论述简约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与音乐风格。  关键词:20世纪音乐;简约主义;菲利普·格拉斯;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创作有9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并创导了浪漫主义抒情钢琴小品,其中在艺术歌曲领域贡献最大,创作有600余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因而也荣获“德奥艺术歌曲之王”之称号。《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代表作,体现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思路。本文以该声乐套曲中《风信旗》《凍泪》为例,进行调性、钢琴织体、和声特色三方面的分析,便于今后对舒伯特音乐
期刊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是德奥著名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创作的艺术歌曲数量更是多达600余首,被后人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舒伯特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和,让声乐与钢琴相互补充。他的作品《冬之旅》创作于1827年,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这部音乐套曲由24首艺术歌曲组成,歌词来源于德国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  关键词:弗朗茨·舒伯特
期刊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F.Shubert,1797—1828)作为19世纪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中心,其创作技法使得艺术歌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冬之旅》是舒伯特艺术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套曲。本文以《冬之旅》的第四首作品《凝结》为例,从曲式结构、音乐情感、和声以及与歌词、旋律相融合的钢琴伴奏四个部分,尝试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以感受舒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魔幻文学小说的文本进行分析,从其主题创造一个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将暗喻与伏笔交叉作为叙事手段,从塑造具有优秀品质的巫师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哈利·波特》全球走红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哈利·波特》;走红;魔幻与现实;僭越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J.K.罗琳以
期刊
摘要:广告心理学是从消费者角度审视广告活动全过程的学科,它为广告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指导。然而,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广告心理学研究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因此,本文选取广告心理学研究方向中的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方向,通过分析现代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求,深入探究广告心理学在当下的发展;并以“薇娅现象”为案例,探索广告心理学在当下的应用,旨在为新时代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广告诉求的心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磨合。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模式,这些变化在校园边界空间和学生的日常出行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過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ArcGIS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疫情前后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疫情前后
期刊
摘要: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两个朝代,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唐宋两代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唐代过渡到宋代,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国的古典园林也具有了时代性。本文主要叙述在唐宋两代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唐宋文化;意识形态;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期刊
摘要:如今矿山的过度开采已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而矿山公园的建设有助于对场地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及保护。本文主要分析绿色设计理念下矿山公园的规划目标、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以南京市汤山矿坑公园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究基于绿色设计基础上的矿山公园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思路。  关键词:绿色设计;生态修复;矿坑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乡村地区学生普遍存在艺术素养不高、素质教育不足的问题。乡村少年宫是乡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娱乐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乡村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使命,乡村少年宫舞蹈课程的实践对提高乡村学生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开设乡村少年宫舞蹈课程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的艺术素养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