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人,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观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要客观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准确定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然后是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生管理工作 创新
第一,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理念,以及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相结合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另一個影响是学生管理要由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转化,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个性差异变大,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有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另外,目前学生管理机制中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都需要建立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第二,管理体制的创新。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党政合一、条块结合、纵横联合、两级运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应该是:针对学生工作的领导体制而言是整体上的专门化,针对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而言是系统内的多中心,针对学生管理工作运作方式是以条为主、直接管理的工作机制。在日常行为管理体制方面,要把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文明行为管理相结合,重点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育途径;在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多方面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择业竞争意识,同时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方面,要认真分析贫困生的现状和资助工作的瓶颈,利用校内外各方力量扩大资助层面;在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方面,应转变观念,立足服务,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高教界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日益感到教育观念在引导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是先行”的思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一时间成为当今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观。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内在的、本质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够充分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如何解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上。这两对矛盾解决好了,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反,学生管理则会因无法适应社会,而降低了工作的效能。从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要求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将社会要求和渴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而现有的学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这种作用。
第三,管理手段的创新。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注重观念、内容、机制和载体的创新,把过去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想教育和适度从严的强制管理相结合;在学生管理激励手段方面,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把过去单一的精神激励手段转变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在网络教育方面,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刃剑”效应,积极利用网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网络手段,变传统的一元管理为多元管理;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手段方面,要指导学生明确方向,帮助制定自我管理的计划和制度,要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要注意协调、处理好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技术一方面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渠道和手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的数量上严重冲击了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其次,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这既包括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也包括了大量信息垃圾。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需适应网络信.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回避网络负面效应,不断研究新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变革。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管理将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维性、目标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读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高校自身实际相结合,要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要符合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要客观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认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准确定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然后是管理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高专 学生管理工作 创新
第一,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理念,以及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相结合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另一個影响是学生管理要由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转化,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个性差异变大,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有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另外,目前学生管理机制中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效果差的状况,都需要建立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第二,管理体制的创新。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党政合一、条块结合、纵横联合、两级运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应该是:针对学生工作的领导体制而言是整体上的专门化,针对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而言是系统内的多中心,针对学生管理工作运作方式是以条为主、直接管理的工作机制。在日常行为管理体制方面,要把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文明行为管理相结合,重点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育途径;在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方面,要加强多方面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择业竞争意识,同时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贫困生资助管理体制方面,要认真分析贫困生的现状和资助工作的瓶颈,利用校内外各方力量扩大资助层面;在学生公寓管理体制方面,应转变观念,立足服务,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高教界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日益感到教育观念在引导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是先行”的思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一时间成为当今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观。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内在的、本质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够充分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如何解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上。这两对矛盾解决好了,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反,学生管理则会因无法适应社会,而降低了工作的效能。从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要求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将社会要求和渴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而现有的学生管理方式无法实现这种作用。
第三,管理手段的创新。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注重观念、内容、机制和载体的创新,把过去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想教育和适度从严的强制管理相结合;在学生管理激励手段方面,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把过去单一的精神激励手段转变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在网络教育方面,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刃剑”效应,积极利用网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通过网络手段,变传统的一元管理为多元管理;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手段方面,要指导学生明确方向,帮助制定自我管理的计划和制度,要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要注意协调、处理好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技术一方面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渠道和手段,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的数量上严重冲击了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其次,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这既包括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也包括了大量信息垃圾。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需适应网络信.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回避网络负面效应,不断研究新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变革。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管理将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维性、目标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读课程形成的其它专业或其它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高校自身实际相结合,要通盘考虑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要符合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