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蜜蜂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和蜜蜂的关系,还得从1966年开始的那场运动中我的特定经历说起。
  在运动前的十年间,我担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的文艺理论读物编辑组组长,在出版局副局长、著名的现代文学史料专家丁景唐建议和全程指导下,影印出版了与“左联”有关的文艺期刊,由于“左联”曾受到白色恐怖的残酷打击,有关刊物存世极少,其中的《前哨·文学导报》《文艺新闻》两个刊物,都是国内仅存一套、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所以,这些刊物影印后,文化界一片喊好,被赞为“打开了‘左联’研究的史料库”。
  不料,运动一开始,“左联”突然变成了“三十年代文艺黑线”;这批影印本,一夜之间,就成了为周扬黑帮树碑立传的弥天大罪。丁景唐在局里靠边审查、批斗,上海市委领导下的出版局,對我社派来了工作组,宣称这是上海出版系统的“第一大案、要案”,作为影印“左联”刊物的具体操作人,我自然是被重点审查、批斗。其高潮是,由出版局局长主持,在上海艺术剧场,开了批斗丁景唐的大会,全系统科以上的干部参加。文艺出版社社长蒯斯曛、编辑室主任刘金和我站在丁景唐后面陪斗。批判发言中,重点强调了我的“罪状”,我自此臭名远扬于上海出版系统。
  两个月后,我又被造反派盯上了,这次规模更大,把我押到上海杂技场“坐飞机”重点批斗。
  还有第三次。工、军宣队进驻出版系统后,“解放”了我,并指令我进入“出版革命探索队”,到南京长江大桥搞“出版革命”,却又被队里的造反派打成文艺黑线回潮代表人物,回沪后在新成立的“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即原出版局在“文革”中重组时的“革命”名称)和出版干校来回批斗。
  《纪要》点名的罪状,我当然全部认账,下定决心要改造自己;只是,自以为卖力宣扬革命传统,一夜之间成为大罪,胸中终是有说不出的郁闷。此后,我受“上海市出版革命组”的派遣,到郊区接受再教育,同时辅导农民业余作者。
  郁闷当中的曙光是:到工农兵当中改造自己,一直是衷心愿望;因为犯错误而歪打正着,加之躲开了造反派,应该看成是因祸得福。
  二
  我到郊区后,落脚在七一公社,属上海县委宣传部领导,所幸已近“文革”中后期,郊区干部大都恢复工作,普遍对我友好。日子过得相对平稳。
  有一年春天,我与几位农村业余作者,借住在七宝中学里。一天晚上,吃罢晚饭,外出散步。农村的晚上,极为安静,人被笼罩在一片浓厚的暗色中,远处天边是淡淡的光辉,那应该是上海城市灯火在天际的投影,反而衬托出郊区有似老僧入定的寂寞来。
  身边有一些虫鸣声,此唱彼和,然而也压不住寂静,倒是陪伴、凑趣了寂静,这使我忽然想起了“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让我有一种寂寞到凄清程度的感觉。
  眼睛死盯着脚下手电筒的光线,一步一个脚印,走了百十步路后,忽然仿佛听得路边有什么大动物的轻微呼气声,这声音我听来十分陌生,不禁毛骨悚然。虽然我理性上知道,上海近郊不可能有什么猛兽,只是,一个人在农村暗黑的环境下走路,有一种本能的警惕性。我立即停下脚步,用手电筒照向周围,注意寻找那声音的来源。
  我猛地记起了,白天看到过,公路两边成排地放了许多蜂箱,声音的方向应该就是存放蜂箱之处。我的神经渐渐松弛了,有蜂箱必有养蜂人,白天好像看到过,于是继续走过去,不久就借助手电筒的光线看到,马路两边确有两排蜂箱;蜂箱尽头处有一个简陋的小窝棚,应该就是养蜂人的住所了。寂寞和紧张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在夜晚的冷寂中,只要心里觉得,周近有人,温暖与松弛马上随之而来。
  我毫不迟疑地走近马路边的蜂箱,声音的疑问一下子迎刃而解。用手电筒照着蜂箱,我看到,接近蜂箱底处的门全部敞开着,门口立着成百只蜜蜂,都是头朝着蜂箱里面,尾巴朝外,一股劲儿鼓着翅膀扇风;我蹲下身子,用手电筒朝蜂箱里面照进去,只见箱门内部的底板上,也是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蜜蜂,同样在扇风。一箱如此,再看几箱,仍然如此,蔚为壮观,聚蚁成雷,我听到的像是大动物的呼气,其实正是蜜蜂扇风声音。
  我想,养蜂人不知已经入睡否?我下意识地朝着养蜂人的小帐篷走过去。
  走近帐篷门口,养蜂人意外地走出帐篷了。夜晚的轻微脚步声,会惊动一个看守着他的蜂群的警觉者。我马上和他打招呼,说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说明我对于他的蜜蜂的好奇。他慷慨地邀请我进了他那十分狭小的帐篷。
  言谈间,我听得出,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只不过,他的养蜂知识,对于回答我的问题,却是绰绰有余了。
  我这才知道,蜜蜂们夜晚扇风,是为了酿蜜。采来的花蜜,含有大量水分,甜度也不够,蜜蜂们需要通过扇风排除其中的水分。他说,他养的是意大利蜂(西方蜜蜂的品种之一),一群蜂有五万至十万工蜂,却只有一个蜂王;工蜂们对于蜂王是十分崇拜的,全都围着蜂王转;蜜蜂的家,即蜂箱内部的蜂巢,是工蜂自己从身体内部分泌出来的蜂蜡造成的;蜜蜂是终生不睡觉的,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休息着的蜜蜂,通宵都是如此;蜂王浆医治伤口,灵效如神,再大的伤口,当场就能止血,一觉睡醒,就长好了;养蜂人大都长寿,老养蜂人什么病都不生,包括感冒,还常有活到百岁的等等。
  这一切,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蜜蜂的人来说,听上去不免觉得神乎其神,将信将疑。这是一位很纯朴的劳动者,他的谈话中,应该没有什么不诚实的内容;但我也猜想,或是因为职业自豪感,他有可能把事实与传说混杂在一起了,抑或是有些夸大了。
  那时我还没有戒烟,抽的是“大前门”,比他的好些,于是不断敬烟,边谈边抽,大约个把小时就这么过去了,这才告辞回宿舍。睡下以后,蜜蜂们集体扇风的情景,依然在目。这种微不足道的小动物,竟然能够形成如此融洽的分工协作。
  为什么我的现实生活中,在同事、同志当中,会产生那么残酷的相互敌对呢?昨天还是同事,今天就是阶级敌人,对于根本没有查实的疑点,甚至对于根本没有问题的人,随意戴上各种帽子,动不动就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叛徒、特务、现行反革命;原来很要好的朋友、同事,一旦靠边,对面避道而行、见面不敢点头,大字报上名字倒写、打叉叉;戴各种帽子的大字报贴到家门口,家人也受到里弄中的种种侮辱。单是我们文艺出版社,被活活打死的、不堪侮辱而自杀的或是受惊吓而高血压突然发作暴死的,就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党员,他们在创作、翻译或编辑上各有成就,什么政治问题也没有,罪名乃是罗织所致,人死不能复生!
其他文献
1999年深秋。我当年工作过的纺织厂女工委员给我电话,说是黄浦江边的工厂拆迁以后有个庞大的规划。女工委员向我描述未来,就像当年向纺织女工宣传“四个现代化”一样。兴奋之余,我们就感伤——工厂被拆除。女工委员告诉我,她打电话的地方,便是这个工厂尚保留的最后一个地块——细纱车间女工更衣室边上的阁楼。“你晓得吗?就是‘红角’。”她用“红角”的电话机打出最后一个电话。等一歇,就通知电话局移机了。  我当然晓
期刊
谈谈贾科梅第  我出生那年贾科梅第死了。我四十岁  才认出自己。而贾科梅第是三十岁  如同人类的起源,穿越千万年后  死者仍能从白森森的枯骨中认出自我  我几乎忘记我还活着  这是青铜的胜利。青铜使我安心  先祖们,也从远古之夜奇妙地相遇  像那纤瘦如丝的雕塑大师  牵引人们建立对美的认识  他从不思想,所以他不多不少  像一个人  要是大师化为灰烬该有多好!  当触觉涌上指尖,我的手  活过来,
期刊
春天,我犹豫的火车  春天,我犹豫的火车  一群手势被载  和一片青春被载  春天,我犹豫的火车  声音被载,话语被载  崛起的犹豫被载  春天,我犹豫的火车  留在春天的白日被载  我心里的站台被载  等待,另一片犹豫也被载  没被载的,我  推开月光的春意  岁月扫描天上的挂历  没被载的,将  夜晚摆上,如你  如我,如她,一群  樱花的愁眠进站  没被载的,是  四月春天思索出口  等天下
期刊
一只鸟飞走了  一只鸟飞走了  露水列队返回到树叶  我目送它们  笑容朴素  一只鸟飞走了  能把我掏空的是一根枝条的  轻轻一动  婺源的早晨  我准备把窗外的每一声鸟鸣都带回家  它们带着各自的羽毛  它们来自毛茸茸的山坳  它们向我问好,漫不经心  像喝了露水的树枝轻轻动了动  又动了动  误入  我想把山野的绿,捋一捋  才知道风的多面  仿佛一头毛茸茸的怪兽不愿被我的  心灵触碰  拐
期刊
岁月变得寂静了,父母远行了,兄弟姊妹自立了,女儿出嫁了,空荡荡的家中,只剩下一套小八仙桌椅还是往日旧物,算起来在我家的年龄比我大多了,该有九十多岁了,它俨然成我们家中的一员了。  我连续搬了几次家,每次搬家,我总会让收旧货的来挑旧货。挑旧货的骨碌碌的眼珠总会落在这套小八仙桌椅上,问:“卖?”我说:“唯有此物不卖!”他们悻悻走开了。于是唯有此套桌椅随了我一生。  所谓小八仙桌椅,是指中国传统的餐桌,
期刊
为“理查·伯顿译注《一千零一夜》中国影印版”写序,我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到底是以理查·伯顿为主,还是以《一千零一夜》为主?  以伯顿为主的理由是,《一千零一夜》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伯顿其人则一般公众所知不多;以《一千零一夜》为主的理由是,这个英译本和中国已经出版过的任何《一千零一夜》版本都大异其趣。  反复考量下来,我最后决定折衷兼顾,冒险而行——既冒着老生常谈的风险谈谈《一千零一夜》其书,也冒着班
期刊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严重危害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病害。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系统已成为研究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分析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阐
退休以后,我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每天大约花两三个小时劳作于园圃。我的园圃不在地面上,它在三楼的阳台上。  受祖母的影响,我从小学起就喜欢种花了,现在又喜欢上了种菜。我的园圃种的很多花草蔬果,和我们夫妻的体质有直接关系。我和妻子在体质方面,都属于抵抗力不强的那类人,因此平常比较重视健康。我想,但凡重视健康的人,多数是那些年老体弱的。年轻时候,谁还会注意这个问题呢?体质好的人,一般都会选择从容和便捷的
期刊
作家陈忠实曾为海明威在总结创作经验时所说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击节叫好.在他看来,“属于自己的句子”即是指“作家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既是独自发现的
期刊
国家对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巨大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支持,目前取得的成果还无法令政府和人民满意.在东北振兴中,单凭国家的支持还远远无法实现发展的目标,需要社会的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