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我们会更靠近教育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学校的美术课时安排较为分散,给教师教学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分数;美术教学;弊端;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37-2
  
  我从事小学美术循环教学工作已十多年了,不仅经历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且经历了素质教育不同时期的改革模式和趋势。在这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成功,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段的美术课程设置,江苏地区每周设置了两节课,而且一般两节课安排都比较分散。相隔较短的为一天,两天,较长的三天、四天。通过多年实践、观察和总结,我发现美术课时安排分散有以下弊端:
  一、教学“中空”,知识前后难以衔接,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培养的侧重点虽然不一样,但非常符合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规律。美术教材安排了许多关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课。比如:设计、构图、透视等。这些课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吸收和掌握。我在教学中,遵循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知各种美感和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再引导其总结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一部分时间通过创作、练习来巩固知识要点,但一节真实的美术课绝对完成不了整个过程的学习。它需要至少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
  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有这样一个很特别的系——陶艺系。教授根据测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具有天赋的,一类是天资平平的。天才类的,教授只要求他们一学期创作一件艺术品,另一类教授则安排他们每星期交十五件作品,不管作品的质量和艺术特色,只要有就行。学期结束,这两类学生都要交一件作品。教授请来一批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品判,结果优秀的作业大都出自天资平平但实践机会多的学生手中。同样美国学习成效的金字塔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对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记忆比较深刻。我们现在的美术课堂,通常就是这样的情况:学生刚刚实践或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节课结束,要想继续还得等几天后的下一节课。真正等来一节课时,很多学生都把知识要点还给了我,在作业中的思维和想法也难以衔接起来。这样分散的课时安排,打断了学生实践的连续性,不符合学习规律,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教学说到底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媒质、技法、法则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新的视觉形象的过程。美术教学能顺利完成的首要环节就是材料的收集、学具的准备。光是学生的画具大家熟知的就有水彩笔、荧光笔、油画棒、水粉一套画具、水墨画的一套画具,手工制作的还不在此列。我们美术老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分学段使用不同画具,一般一学段使用一至两种,并在开学前就让家长准备好,学生报道后带来按班级分小组放在画室,随时准备使用。教学中遇到的真正困难是手工制作材料和一些特殊的课需准备的资料难以准备好。现行苏教版美术课程小学段的十二册教材中,涉及的美术种类全面、广泛。教师和学生需要准备的这些资料和材料相当可观。我们任教的班级都在八九个左右。如果学期前就布置学生收集好带来,整个画室容纳不下。通常我们都是这一节课布置下一节需要的材料,有的学生当天会记得要收集材料,可因为第二天没有美术课,不会把收集的材料放到书包里带来带去,这样很不方便。(这一类的学生每班约五、六名左右。)这样等到下一课堂,保守估计全年级每班大约每次都有十到十五名学生没有材料可做。老师能提供的材料数量也有限。这种情况经常会让师生都处于巧妇无米的尴尬状态。解决好这一难题,美术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学生兴趣难以维系
  很多学生与身俱来,从小就对美术产生浓烈的兴趣。有的学生一般,有的学生甚至不喜欢。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所以对教师而言,教好每一节课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目标。兴趣有时就和我们常说的“顿悟、开窍”有很大的相似性,抓住一刹那思维的火花,学生就有可能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态度和情绪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趣有可能就此产生。相反如果学生屡次错过这样的机会,兴趣长久被压抑,我想就连学生学习的心情都没有了。他们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学习状态。这就和科学家做的许多实验非常相似。科学家用跳蚤做了如下实验:跳蚤一般每次能跳大约一米高,是生物界的跳高冠军。科学家把它们装在一只十几厘米高的瓶子里,封好口。刚开始它们都极力往上跳,结果每次都被重重地摔到瓶底。重复了许多次,跳蚤们终于只在瓶里反复跳,即使科学家们拆开封口,也没有跳蚤跳出瓶口。在教学中,我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想象中的怪兽》,学生探究完了方法后,兴趣非常高,交流好想法后,我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学生兴致勃勃地作画,画到一半下课铃声响起,思维和兴趣中断。等到再次回到课堂,那是两天后,那位学生很沮丧,继续创作时,他已经提不起当时的热情。经历多次的这种挫伤,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四、师生精神难以培养
  我们学校目前共有四十个班,五位美术老师,加上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平均每人每星期十七节课。每位老师都配有自己的专用教室,所有的美术课老师都必须将学生带到画室上。这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事。但有些课像水粉课,老师和同学都好象力不从心,感觉就是在“赶”时间。下课十分钟,老师得先去班级将学生带至画室,然后需要花至少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学具,因为水粉课需做的准备较多,有时难免用到上课的时间。下课前不管画完还是没画完,要提前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批清洗、收拾干净。一节课去头掐尾,学生真正作画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刚构思好才动了几下笔,就要收拾画具了。老师也要急匆匆地整理一下教室,迎接下一个班级上演同样的场面。隔几天同样的班级还会重复上演如此情景。这样从学新知到所有学生完成作业,最起码要三课时甚至更多。一学期也教不了多少课。老师和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具有平和、安静的心境工作和学习,就更不能培养耐心、专注、一气呵成的精神了。我曾经征得校领导同意,将有些班级的两节美术课,调到一起上,上了一学年,集中上课的优越点和不足之处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研究总结,至少可以直接看出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心境好得多。我和其他美术老师也曾经向教导处领导提出我们的难处和建议,安排课务时尽量能相对集中。教导处因我们课时太多,况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学校几乎没这先例,我们的请求成了泡影。
  小学阶段美术课时安排分散的这种现象,不仅只存在于我们学校或我们这一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这样。对此大家都习以为常,好象就约定俗成,形成了一种制度,我们只要遵照执行就不会错,不需要去探讨去研究它到底合不合理,到底适合不适合师生教学的规律。其实一种方法或一种制度和要求的施行,不但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而且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完善和变化。这不禁令我反思起我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怎么做,才不会拘泥于教本和已有经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加强实践,努力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法。
  俗话说事不躬亲不知难。教师不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就做不到胸中有丘壑,不可能在课堂生成中有智慧地引导学生。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点、线、面》这一课时,我在上课之前就一直考虑什么是点?什么是线?什么是面?丰富的形状和多变的线条会迷惑我们观察的眼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它们经常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相互转变,更增加了学生感受、认识的难度。我怎样才能对七八岁的孩子讲明白这么抽象的概念呢?除了熟透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更多的资源和教法,然后不断梳理自己搜集的材料,总结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我决定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点、线、面。只有教师课前对教材认真研究、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找到学习某个知识的方法,才能教给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二: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质疑司空见惯的现象。
  我国在现阶段,特别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也从目标和内容上具体规定了创新的含义。简单一点说: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把学生素质中的一切创新潜能都释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科书是教师研究的对象,教师考虑得多的是怎样教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怎样学得好,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被抑制和扼杀。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把学生的思路都引进了自己个人的小胡同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都变成了统一的模式:不断记忆知识。学习变成了记忆力的比赛。在学生的头脑中,教科书和老师绝对权威。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上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也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把知识转化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实践和探究司空见惯的现象,勇于对书本、老师质疑。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我在教学冷色和暖色这一课时,当我小结色彩的冷暖是人们心理的感受,把白布染成红色和蓝色,不放在阳光下,它们的温度不会改变。当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不对,我们科学老师说不同色的衣服即使不放在太阳光下,比如灯光,它们吸收的光也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有同学反驳说不对。双方争执起来。我立刻表扬了学生。好,大家都太棒了。如果我们大家对一个知识都持怀疑的态度,并去探究它,我想可能会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知识和道理。同学们,你们都可以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老师非常期待你们的实验结果。我想即使没有学生去做这个实验,也会达到遇到问题不要争执,实践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的教育目的。
  第三:不能轻易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范。
  新课程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这就要求教师重新树立学生观,重新改革自己的课堂模式,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放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思维家孔子曾说:少成若本性,习惯成天然。说明在儿童时代养成的习惯,会随同孩子毕生,影响孩子终生。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习惯要求不能太空泛,太抽象,要细,要实,要学生一听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强。而我说的不能轻易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范,是针对我们的课堂,老师不要自己设计许多条条框框,都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发展,应该重视以学定教。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出发,设计、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一束自然光。我们了解学生不仅应认识其每一单色光以及它的波长和特点,更重要的是把不同波长的光组合一起,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想成为能够打开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我们需要彻底丢弃传统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学习、创新、探索、总结,寻找到最恰当的支点和杠杆,以期更接近教育,并共同将它推向宽广、良性的发展轨迹。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教学,都应考虑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公开课,我们希望它能够返璞归真,早日回到常态教学的轨道上来,常态课向优质课学习,优质课向常态课靠拢。  关键词:音乐;优质课;常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07-1     我们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来
摘 要:本文以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   关键词:培养;学生;史料;历史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7 -02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引导,既不能是旁征博引,喧宾夺主,也不能是亦步亦趋,而应该是巧而不发,导而弗牵。  关键词:适时引导;时事;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19-1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依然相当普遍,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直接影响教
1965年,傅聪在意大利米兰演出  英国时间2020年12月28日,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新型冠状肺炎引起的并发症逝世,享年86岁。他生命的终止,如同一个叹息般的和弦,消逝在2020年的尾声。  傅聪的一生,就是一首夜曲。若要更细指,应该是肖邦的《F小调夜曲》(作品55号第一首),德国钢琴家、作曲家特奥多·库拉克曾作过以下注解:“让人想起一位离开自己所爱家庭、所爱的人,寂寞悲伤地在旅途上的流浪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思品课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再现等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关键词:高中思品;道德教育;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4 -01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面往往过于注重外在规范的宣扬讲授,过于依赖道德律条的显性约束,而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来教书育人。在导语中、在课文学习中、在“练习”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找到引导学生领悟道理的途径。  关键词:渗透;语文教学;感悟;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89-1  叶圣
一到池塘,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池塘里,荷花一株株挺立在那兒,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张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盛开了……这么多的荷花,姿态各不相同,有的似身披轻纱的仙女,有的似俏皮活泼的女孩,有的似娇媚可人的少女……荷花当然少不了荷叶的映衬,一片片碧绿的大荷叶好像一个个大圆盘,在它们的映衬下,使得这些荷花更加粉嫩,更加秀美。最有趣的是一些小荷刚露尖尖角,便有红色的蜻蜓立在头上。  荷花池旁边是
摘 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积极倡导“自主、灵动”的教育理念,推行“四段一案一回头”的课堂模式,形成了符合学科具体特点的学校科模式,即“归识新忆——情景教学——巩固深化——总结拓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29-2  一、课堂实录  铃声响了,伴着优美的音乐声,一
摘 要: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应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应以读代讲,读中答疑,读中品析,读中说写。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主体;阅读教学;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28-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能否使学生把由课堂中所感受到的认识、情感与意识转化为生活中的行为,并使之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生活化是我们政治老师的追求目标。  关键词:回归;教育;生活化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1 -01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