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联在我国传统的語文教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今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民俗文化;对联;语文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我国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其内蕴丰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国粹,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她既表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灿烂,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
  对联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相关知识的渗透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义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渗透的基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现在,对联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仍经久不衰,它出现在各种场所:学校课堂,升学考场;出现在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等不同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诠释出各种信息,道出不同人的心声,让人们尽情去称颂、赏析、追忆、沉思、律己、正身等等。
  二、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一)依托大文化背景,抓纲扣本。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联题依旧是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历年语文中考、高考中频繁出现,涉及包括现代文阅读理解、古诗文的鉴赏、语言创新题、甚至作文出题等等各个方面。究其原因是而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到要“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这和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将对联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掌握对联相关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三)利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课堂中引入对联,能够给枯燥呆板的课堂注入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往对于古典诗文的学习,学生只是停留在被动的记诵层面上,对诗文中的情感缺乏深切的感知。
  (四)利用对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教学体验。
  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在教学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我抓住诗的颔联、颈联把对偶句与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简单介绍。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cháo)平(píng)两(liǎng)岸(àn)阔(kuò),风(fēng)正(zhèng)一(yī)帆(fān)悬(xuán)。   颈联:海(hǎi)日(rì)生(shēng)残(cán)夜(yè),江(jiāng)春(chūn)入(rù)旧(jiù)年(nián)。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律诗里的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即对仗、对联,是文学形式之一;它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相反、相类似;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可把汉语拼音的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在一副对联中,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例1:上联:开(kāi)窗(chuāng)林(lín)月(yuè)白(bái) 平平平仄仄下联:洗(xǐ)砚(yàn)石(shí)泉(quán)香(xiāng)仄仄仄平平。张贴须从左到右(仄起平收),诵读也须从左到右(千万不能贴错、读错)。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注意不是所有对联都需横批,要看具体情况。
  例2:民间趣味联故事。
  A、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个书生吕蒙正。他从孩童时起便才名远播,家道却十分贫寒。他住在破旧的草房里,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粗糠野菜,有时甚至饥一顿饱一顿。虽生活相当清苦,但终日手不离书,好学不倦。相传一年春节之际,家家欢喜过年,户户张贴春联,吕蒙正一时兴起,也在自己的破屋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还在门楣上大书横批:“南北。”字写得龙飞凤舞,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位老者看后,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对!好对!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明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別具一番趣味。上联只写“二三四五”,单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偏缺“十”。“一”谐音为“衣”,“十”谐音为“食”,上下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便是“没有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贫苦处境写得惟妙惟肖,显示了吕蒙正的聪明才智。
  功夫不负苦心人,吕蒙正终于在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并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成为国之栋梁。
  B、拆字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C、加笔划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整首律诗的教学,在活泼、充满浓烈趣味兴中完成。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习了古诗,又对民俗文化中的对联(对子)作了简单介绍,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学习、创作、欣赏、运用对联,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生活。
  让学生了解对联知识,学会创作简单的对联。
  从一字一词开始,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从简易的词组、短句起步,例如“学海对书林;黄金屋对颜如玉;好好学习对天天向上;长江滚滚对黄河滔滔。”
  课堂上,可利用个人、分组、竞赛、评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创作热情。
  在课文学习、写作中加强对联的学习、运用。在平时的习作指导课上,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有妙词佳句、比喻拟人,还有名人名言,歇后语等等,如此引导学生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上对联,将对联为我所用,这将会给读者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会令作者有一种自豪的成就感。在阅读课文中品味对联运用的趣味。
  创建对联兴趣小组,学校以上大课的方式对爱好者进行培训,并适时组织小组开展考察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味。
  校园内,布置宣传标语,标语以对联的方式呈现,可以征集对联的方式让全校师生参与,集中智慧,建言献策。
  (六)生活处处有语文,对联无处不登堂。
  语文无处不在,举目三尺现对联。教会学生善于抓住学习时机,绝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例如,婚嫁、乔迁、祝寿、丧事、庆典必有对联,只要有心就能有所收获。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特别是春节中的春联更能随处可见,是收集的大好时机;还有旅游、上坟祭祖等都是学习的课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对联作为一种最为精粹的语言表达形式,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和精神之中,早已成为我们民族语言表达的鲜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地运用对联,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定能结出金色硕果。
  参考文献
  [1][转载]浅谈对联的作用(2011-08-03)
  [2]人教课标版/论文集粹/教学论文
  [3] 2008-12-30|分类:对联知识【收集】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在初中阶段贯彻素质教育,无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生物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科学运算,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这一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怎样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
期刊
【摘 要】 儿童线描画是用点、线和面结合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产生黑白画面的一种效果。它以游戏性、趣味性、随意性、提示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并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的线描画指导,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和感悟美,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传统的黑白线描画进行探索研究,进一步丰富线描画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线描画的兴趣和热情,关注“五美”,让幼儿在成长中体验收获
期刊
在中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文,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文教学已取得了不少经验。为了得到更好地成果,我在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相结合提出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调动积极性  目前,少数
期刊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 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 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 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
期刊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是说,不一定要先有兴趣才好进行学习;在学生对某种学习毫无兴趣时,也可先组织他们学习,然后通过学习去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跟随老师一起前进。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我们历史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下面我
期刊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以肝损伤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据统计全球约有HBV感染者二十亿人,而我国是乙肝的高发病区。随着乙肝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肝损伤,有的甚至转化成肝癌。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抗HBV药物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继青蒿素的高效抗疟疾作用被世界认可以来,从中药和天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做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 目前在周课时只有2课时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新知内容无法得到突破,笔者尝试运用“旧曲新唱”进行课例研究,探索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借助歌曲学习新知的巧妙方法,并从英语旧曲新唱教学的作用和如何开展这两方面进行阐述,让课堂充满优美的旋律.  【关键词】 小学英语;旧曲新唱;妙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期刊
【摘 要】 课后的反思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继续展开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这一课的设计亮点、课堂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后续改进措施几个角度展开,对于《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有了阶段性课堂授课的总结。  【关键词】 课程标准;学情;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第一次有机会在这样大的场合上公开课,内心压力山大,整个
期刊
【摘 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应该摒弃那些花哨、形式化的东西,还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静并不是尴尬的沉默,静并不是思维停滞的沉寂。静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它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还“静”于课堂,是对课堂的净化。“静”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静”能引导学生品出真味,“静”能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静”能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安安静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情感在升华。  【关键词】 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