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滚滚让山河沸腾”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boy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原创歌剧《铁人三重奏》,在合唱“石油滚滚让山河沸腾”的昂扬尾音中缓缓落幕。赶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黑龙江歌舞剧院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真挚而感人的礼物。同时,铁人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由艰苦奋斗走向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
  歌剧《铁人三重奏》以新时代铁人李新民的故事为主线,第一代铁人王进喜和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的事迹穿插其中,代代相传的“铁人精神”则是作为统一全剧的实质性思想内核。


  开篇,李新民作为新时代铁人精神的代表,初到非洲,设备受损,工期迫近,甲方要求撤离。种种困难,李新民并没有被吓倒,一句“迎接挑战,就像老铁人当年”,将观众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热火朝天的年代。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先进代表进京领奖,看到首都的公共汽车顶着个煤气包,暗暗坚定了自己要替祖国摘掉“贫油”帽子的信念。舞台上,合唱演员喊着号子,在王进喜的带领下,用双手和撬杠将设备运到井场;舞蹈演员呐喊着从侧台冲出,一根根大绳缠绕着自己,在萧瑟庄严的音乐中,投影幕上的井架缓缓立起。
  转台旋转,时空重叠,两代铁人交错,李新民唱起了王进喜人拉肩扛时喊出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回头,灯光的剪影下,一个时代的形象屹立在舞台后区,像是老电影胶片中定格的最后一帧,遥远却弥久。
  非洲,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落后的技术保障环节,李新民和团队没有轻言放弃,利用一切机会,东奔西跑,借零件、战高温、抢时间。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并没有等来想要的结果,设备还是没有修好。此时,距离合同上开钻的日期已无多日了……面幕前,苏丹黄沙烈日下的李新民和面幕后其妻子王伟的二重唱,引出了第二代铁人的故事。王启民妻子陈宝玲有孕在身,而王启民因为工作的原因,疏于照顾,面对科研技术难关和一次次的失败,宝玲无论作为妻子还是同学的身份都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其中宝玲等待丈夫回家的场次,舞台上女生合唱两两背身而立,微弱的灯光透过两者之间的缝隙洒出,像极了等待爱人归来而留的那盏灯火。音乐轻柔却透着坚韧,“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那是爱人回家的脚步声”,一个个女生合唱推“门”而出,三三两两,望向远方,再度缓缓唱起“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
  画面回转,李新民团队冒着大雨依旧在抢修设备,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和时间的临近而懈怠或者放弃。虽然唱词里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是通过王启民的故事,观众自动补全了李新民团队继续抢修的原因和精神支持——科研技术的道路是充满了失败和未知的,只有坚持和不肯放弃的精神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这种想象,我们称之为再现性想象。舞台上片段式的呈现沟通了观众的内在感官,观众通过外在形象的刺激补全了整片印象。这样的安排给了观众自由感受和主动理解的空间,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历经千难万苦,设备终于修好了。在所有人都以为可以顺利开钻的时候,陡然间,音乐色彩急转,枪声大作,冲突再起,因为当地时局动荡的原因,战火波及了中方李新民团队的驻地。在一片混乱中,眼看刚修好的设备可能又要被损坏,李新民冲出安全范圍,奋不顾身地扑向了来不及撤走的设备,上半场结束在了合唱团参差不齐的“队长”呐喊声中。
  上半场结束提出悬念,利用中场休息的十五分钟来拉开解决悬念的距离,对于休息的观众而言,一方面不会轻易地从上半场观剧的氛围之中快速冷静下来,同时一个带有明确指向性可以猜出结果的悬念又不会让观众在休息时感觉到压力和疲劳。这种明确的暗示,心理学上称之为有意注意,作用是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下半场伊始,舞台上便交代了李新民的情况,有惊无险,平安归来。这种可以猜得到结果的有意暗示,让观众相较于台上李新民的团队来说具有了洞察一切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来的则是对于观剧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随着装台缓缓转动,坐在台上的合唱演员一个个起立,迎接归来的队长。此时,李新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首先是中方苏丹项目的负责人,他第一时间提起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团队的凝聚力和祖国的利益。从李新民的一系列戏剧冲突中不难发现,行动的指向性都很明确,用这一场合唱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走出来就要豁得出去,再难再险也要闯”,更深层次的统一性则是贯穿全剧的“铁人精神”。
  一系列冲突落幕后,与上半场呼应,一段李新民和王启民夫妇的四重唱将时间回溯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研的道路上,攻克了一个难题之后还有另外一个难题在等着你,第一个稳产十年实现后,如何稳产第二个十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的困难也随之更迭。
  “稳产十年再十年”的时间,是在王启民实验桌后的忙碌中流逝的,在母亲村口一日一日的等待中度过的,在两人互相思念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无奈中接续的。人与时间,与现实,与自己的冲突,默默积蓄着力量。就像所有悲剧的主体一样,王启民科研的突破性进展伴随而来的却是母亲离世的噩耗。贯穿下半场王启民故事的童声从侧幕远远地传了出来,“芦苇荡,空荡荡,雁北飞又南往……”实验室内所有纷繁的景象缓缓消失,偌大的舞台上只有穿着白大褂的王启民一人。
  纵观全场,作曲把最温柔舒缓的唱段都给了王启民。音乐色彩和人物形象都是孤独平静的,看似统一和谐,但反而衬托出了其身上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我们说悲剧的主体在面对困境和打击时,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强烈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幕后童声结束,合唱起,定点光下,科研桌旁,王启明和科研团队的身影依旧继续忙碌着。


  传统的悲剧人物,是需要观众仰视的,悲剧事件的发生相较于日常生活来说是具有偶然性的,脱离一开始的震撼和悲悯之后,会让观众渐渐产生心理距离和审美疲劳。王启民的两次事件,相对于观众的日常生活来说是拉近了仰视的距离的,是生活中会出现的“必然悲剧”,可以很容易地撬动观众的情感,让观众感同身受。同时,科研的成功和母亲的辞世,悲喜两个事件的交汇,急速的感情转换,放大了悲剧的感情色彩,观众的情绪也很快地被调动了起来。   合唱继续,定点光再起,1960年代的会战人群与转台逆向前行……
  萨尔图的春天与冬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面幕上的投影雪花飘飞,面幕后则是明场换景,工人和演员的剪影穿梭而行,忙忙碌碌。面幕起,天晴,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音乐形象的转换喷涌而出。一片祥和中,“轻伤”不下火线的王进喜发现了井喷的前兆,木管连续的琶音飘在弦乐不和谐的长音之上,预示着整部戏的高潮即将到来。经过乐队、合唱、舞台调度的一系列铺垫之后,井喷转瞬而至。在发现没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水泥又没有办法拌和之后,王进喜喊出了那句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口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纵身一跃,跳入了泥浆池,随后舞蹈演员也纷纷跳入。
  这时,所有台上合唱队的视角从现场迅速抽离转变为后来人的角度,疾驰的音乐形象也刹车突变为舒缓歌颂的形式。观众和合唱,王进喜和舞蹈,不同的时空再度交汇在剧场这个充满了魔力的地方。


  舞台上多次出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既有两代铁人的错身而过;也有夫妻的隔空对话;以及跳泥浆池事件中,部分当事人视角和身份的变化。这种交错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和混乱,因为事件人物的行动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并且因果相承、不断发展。跳泥浆池事件中,合唱和观众视角的统一,让观众被裹挟着加入了这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当中,观众身份的变化,更有利于贴近事件人物本身,从而快速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剧中,对于王进喜的塑造是依托在一个群像之上的,王进喜在其中更多的是带领和引导。王进喜,或者说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这一代人,在形象上完美地符合了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这一概念。崇高强调的是抗争与胜利,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与自然环境抗争,与艰苦的创业条件抗争,与渺小的自我抗争。在不断的抗争中,伴随着痛感和快感,完成了对于自我的超越,实现了崇高。
  美学概念的普遍认知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凝结和体现,王进喜这一代人,就是1960年代新中国一贫如洗白手起家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一代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于茫茫荒原之上撕开了一条让新中国通往石油开采大国的征程,正是这一代人奠定了新中国石油行业的基石。正是这种精神,感召和鼓励着一代代石油人,才有了后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铁人的故事。
  舞台上故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铁人精神的结束,李新民在苏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响应国家号召,将踏上新的征程前往伊拉克,迎接新的挑战。对于铁人精神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尾声,三代铁人,三组群像,在一种精神的凝聚下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当中。在合唱“石油滚滚让山河沸腾”的呐喊中将整晚的演出再次推向了高潮。
  当然,作为一部歌剧,两个小时,承载了三代人的故事,挑战性是极大的。戏剧舞台是具有时空限制的,所以戏剧结构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戏剧是一门选择性的艺术——以思想主题为中心,事件的选择、场面的处理、动作的统一、出场的人物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都要精心选择。同时,作为歌剧,在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的处理和安排上,也要遵循一般歌剧创作的规律。作为一部首度亮相舞台的歌剧作品,还是有着可以进一步修改的空间。
  首先,这部戏的主题思想是贯穿全剧毫无动摇的,但是在為主题思想服务的事件,以及体现事件的戏剧场面的选择上,可以进行一些微调。以王进喜为例,王进喜上半场的四个戏剧场面依次是:会战、人拉肩扛、进京有感、篝火小憩。进京有感其实是可以放在第一个的,并且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挖掘的。它是人物产生心理变化以及推动后来所有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戏剧性体现,也是“崇高”这一美学概念中对人物造成刺激从而产生超越自我决定的一个重要起因。而会战和人拉肩扛以及下半场的萨尔图春天、井喷事件都可以统一在一个场景里,篝火小憩可以考虑调整位置或者删去。舞美则可以在会战的空台上根据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做加法。戏剧不同于电影和电视,戏剧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场面,而影视则是画面,对于戏剧来说场面的过于集中是结构的长处。这部戏讲的是三代人的故事,从而对于戏剧场面的选择就要更慎重,转换不能过于频繁,从而导致每一个场面都不能进行充分开掘,同时也容易打断舞台的节奏,不利于戏剧氛围的营造。
  其次,戏剧动作是戏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的主题思想是“铁人精神”,这个主题思想是渗透并通过戏剧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主题也对动作具有影响的作用),同时又要避免为了表现主题思想而将人物概念化的问题。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逻辑,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是为主题思想而服务的,但是他的性格和动作又不一定和主题思想一致。以李新民为例,李新民作为贯穿整部戏的一个主线,戏剧冲突不断,动作指向性也很明显。但是正是因为指向性太过于明显,而失去了属于李新民作为自我的一些性格特征,让人物的形象显得有点片面而不是很丰满。同时,作为主线,在由李新民引出一、二代铁人事迹的衔接上,也可以稍微合理和自然一点。受困苏丹和告别非洲场景中的两个咏叹调,对于李新民的人物性格塑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推动戏剧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方面考虑,其妻子这个形象可以处理成暗场戏,通过李新民的咏叹调提及但人物可以不用真实出现在舞台上,反而让观众更具有想象空间。
  最后,作为一部歌剧,音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音乐是歌剧的第二次结构整合,同样要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歌剧音乐阐述和规定了戏剧动作,是导表演二度创作的重要依据;同时,歌剧音乐还负责交代时空背景、烘托环境氛围、制造冲突悬念、塑造人物性格等等。这部戏的音乐在作为歌剧音乐的功能性上来讲,还是可以更进一步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艺术作品,《铁人三重奏》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其传达的思想内涵却是毋庸置疑的。时代在变换,大环境也在转变,每个时代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却是贯串始终的。就像“铁人精神”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埋头苦干一样,这些精神是不会被时间埋没和遗忘的。无论在哪个时期它们都会是一个行业或是整个国家的精神支撑,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当一部作品在出发点和立足点上都有了正确的选择,相信随着一次次的打磨和修改,它很快就会焕发出本就属于自己的光彩。
其他文献
舞台上,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接近尾声,一袭红衣的“田玉梅”,即将为信仰献身:“……我乘春风去,我随杜鹃喊,我在天边唱,我在土里眠,待来日花开满神州,莫忘喊醒我,九天之上,笑看这万里春色满家园!”“田玉梅”的饰演者雷佳,仿佛在乐音的高坡上不断攀援,坚实、稳健、细腻、深情的演唱,将这首有38句唱词、长达8分钟的超长核心咏叹,演绎得情感丰沛、酣畅淋漓,当结尾降b的高音在令人荡气回肠的长腔中完美收官的瞬间
期刊
民族歌剧《江姐》创作于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并搬上歌剧舞台。《江姐》演出后好评如潮,是我国民族歌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很荣幸,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国欢庆之际,我与这部经典作品相遇了。2021年4月4日,上海大剧院。随着第三遍场铃的敲响,上海歌剧院“青春版”民族歌剧《江姐》拉开了大幕。不知道为何,我感到这一刻无比神圣、庄重。  每一次媒体采访,记
期刊
英国皇家歌剧院宣布2021-2022电影演出季  The Royal Opera House has announced 2021-22 cinema season  近日,英国皇家歌剧院宣布了自疫情关闭剧院16个月以来的第一个电影演出季。本演出季首部在电影院播放的歌剧将是《托斯卡》。这部歌剧将由埃琳娜·斯蒂基娜(Elena Stikhina)、布莱恩·海默尔(Bryan Hymel)和阿列克谢·
期刊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行  The 6th Minority Arts Festival of China was held  2021年8月31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演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体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
期刊
[摘 要]桂林位于湘桂走廊南端,聚居着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是桂林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桂林民歌题材丰富、形式简洁、语言通俗、易于传唱,是劳动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直观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传统生活习俗上的文化智慧。因此,立足于桂林本地现有的资源优势,从身心灵理论的视角探寻桂林民歌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心灵
期刊
30年前,为了庆祝建党70周年,歌剧《党的女儿》应运诞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的女儿》被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因为距离上一轮演出已经相去30年,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除了在音乐会上听过剧中的几个经典唱段之外,大多都是第一次看《党的女儿》。坐在观众席里,拿着国家大剧院精心制作的节目册,抚摸着那几张30年前那些主创前辈们手稿的图片,看着那些有
期刊
曾经听过、写过多少版《江姐》?应该说每一版、每一篇都能生发别样感受。这部经典民族歌剧被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头戏,可谓众望所归。新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出品,2021年8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连演三场,引来高度关注众口皆碑。前辈民族歌剧艺术老专家乔佩娟赞道,新版呈现出了真正经典应有的光彩。  这道斑
期刊
新冠疫情反复,演艺场所开开停停,在这种不稳定因素下,网上演出节目成为常态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演艺节目,特别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制作转到网上后,却非只是传统上的舞台纪录制作,那是要将舞台演出结合网络画面来考虑的。很明显,舞台如何结合网络画面发挥艺术魅力,将会形成什么样的新的美学观,都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的空间。为此,作曲家、演出者,甚至制作者、艺术行政工作者,都必须面对新课题。  网络节目有同有异  今年
期刊
2021年“七一”前夕,在河北艺术中心观演歌剧《雁翎队》(新版),感觉很特别。  这部好听好看引人入胜的好戏,已经“磨”了有一段时间,单文本就16稿,可想而知,音乐的修改一定也下了大功夫。前面两轮演出笔者错过,新版是第一次亲临现场。两个小时之内,歌剧讲述了《雁翎队》的传奇人物与战斗故事,带给观众的文学联想与艺术审美相当丰富。无论《新儿女英雄传》还是《芦花荡》《荷花淀》,无须纠结剧中角色究竟对应哪部
期刊
7月13日-18日,国家大剧院精心复排并全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京献演。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也是该剧首演30周年的特殊年份,国家大剧院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以这部表现共产党人钢铁般信仰、向死而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艺术精品,赓续红色血脉,向经典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OUTLINE / To cele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