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身患绝症而英年早逝的女大学生田维的遗作《花田半亩》,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饕餮盛宴,又是一次对精神和灵魂的熏陶和洗礼,书中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坚强的品质、同情怜悯之心和知恩感恩之德。该书的意义在于它鼓舞着那些遇到苦难挫折的人,使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支撑着他们书写更加华美的人生篇章。
  关键词:田维;《花田半亩》;语言;精神;意义
  
  搞文学已有些年头,学术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写书评还是生平头一遭,而且绝不会想到所评的书并非学术上的鸿篇巨制,而是一位因身患绝症、年仅21岁生命之花就凋零的女大学生的网络日志,似与自己当初的远大构想相去甚远,可是在阅读《花田半亩》一书的过程中,原本有泪不轻弹的我屡次禁不住热泪盈眶,遂觉得将平生第一篇书评献给这样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是值得的。
  据新华发行网2009年底的统计,《花田半亩》位居全国青春文学类读物销售排行榜头名。更为可喜的是在“2009年度最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评选中,《花田半亩》赫然排在非小说类的榜眼,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不禁为之欣喜,这定会告慰作者田维的在天之灵。但是笔者觉得该书受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中国期刊网”上至今还查不到任何有关该书的评论文章。于是觉得有必要为这样一本有励志作用的书作一个宣传。
  笔者读《花田半亩》的体会如下:
  首先,读《花田半亩》是一次语言文字的饕餮盛宴。该书从现代文学体裁来说应该归属于网络文学(或叫网络日志),简称网文或博客、博文。但其实该书中的文学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散文、随笔、短篇小说、诗歌、书信、文学评论、书评、影评、乐评、画评等等。其中渗透着作者对友情、亲情、爱情、家庭、婚姻、读书、孤独、疾病、自杀、生死等诸多话题深刻独到的见解,有时甚至是颇有哲理性的,似乎超越了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思想,譬如她对疾病的看法:“病,把人从麻木的生活里强行拖出,给你不安。让你明白,你以为你拥有的一切是多么轻易地就会与你诀别。让你对生命怀了真实的敬畏”[1]、“你是不得对病生气的,它那么无辜。怪只怪我们没有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又在床上上了几日几夜的哲学课。那些不得不吞食的苦药,应该就是学费了”[2];对生死的看法:“对于祖母,疼痛是个终结,死,成了最有效的药剂”[3]、“生死,不过如此,生时顺化四季天地,死去恒久安宁。让人们微笑在世间,寂静在身后”[4];对爱情的看法:“太多时候,爱情几近成为物质的奴隶”[5]、“爱情,从不该是一种煎熬,失恋者的痛苦,是来源于对自己的爱”[6]、“相爱,不是两副身躯的交融,而是灵魂的合一”[7];对其他问题精辟的看法:“满园的繁华,原不如一枝的风姿令人动情”[8]、“所有的囚笼都是我们意念的制造”[9]、“这城市,创造无数传奇和财富,这城市,又扼杀多少天真和烂漫”[10]、“面向阳光,就看不到身后忧伤的影子”[11]、“拯救我们的,只会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佛的慈悲”[12]、“悲伤,是人们愚蠢的发明”[13]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这些极富哲理的话中,可以看出田维有着相当强的人生感悟力和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正如梁晓声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言:“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子。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子。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田维对中文的酷爱在其书中也有明确的表达。在把中文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田维说任何一种语言“在中文的魅力前,都显得脆弱苍白……诗经的静穆庄严,汉乐府的天真朴拙,唐人的天马行空,宋词的低回婉转,哪一种声音,配不起眼前的晨光洁白”[14]。
  田维的文学功力还体现在她常常引经据典。在《花田半亩》中,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随处可见,而且运用得自然得体而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的痕迹。有近七十位作家的作品出现在她的著作中,这足以说明其涉猎领域之宽、阅读面之广,我想这会令许多不喜欢读书的大学生感到相形见绌、自愧不如。称田维为“80后的才女”也许并不为过。书中有很多语句写得优美清新而富有创意,比如描写孤独的“孤独在门外徘徊,我不让它进来”[15]、描写病女子的“纤弱的肢体,像夏末池塘里,残败的疏疏荷茎”[16]和“她只是一根根拾起枕上的发丝,拾起那丝丝的痛苦”[17]、描写祖父去世时的天空的“天,蓝成虚伪”[18]、描写夏末的“我看见夏天穿着花裙子,收拾行李,正准备逃走”[19]、描写自己手指的“这十指纤纤,曾抚摸花季的风丝游移,触动爱人的肩膀,曾轻握初雪的单纯凉意,捏碎安静的光阴,在树影婆娑的白墙”[20]、描写残败荷花的“荷的风华已逝,残破的茎秆寥落的神情,稀疏地生长,如水墨中的枯笔”[21]等俯拾皆是。书中并没有使用时下博客中和年轻人生活中常用的“晕”“雷”“囧”“杯具”“餐具”等时髦词语,但该书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可见并非“流行的就是经典的”,关键是文字是否有内在魅力。难怪有网友在豆瓣网留言:“作为同样的学中文的女孩,我羡慕田维。”
  其次,读《花田半亩》是一次对精神和灵魂的熏陶和洗礼。该书主要体现了作者热爱生命、乐观向上、勇敢坚强、同情怜悯和知恩感恩等可贵品质。作为一个被命运判了死刑的病人,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是可想而知的,这一点在田维的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先看如下几句:“要爱惜自己,爱惜母亲,爱惜生命的每寸。要微笑着,更幸福地活”[22]、“我说我是爱生活的人。我太爱它,所以愿意去体察无关轻重的丝毫”[23]、“坚守住,最后的可爱阵地,活得真实”[24]、“不管怎样,一定要,好好生活”[25]、“我却仍然感觉生之可贵。我们终将离去,我们终将闭了双眼万事不知,这有限的岁月,纵使是屈辱和痛苦,也该好好保存的罢。因那是母亲的赠予,无限的赠予”[26]。田维对生活的热爱在以上话语中一览无余。她希望在自己余下的时日里活得真实,活得幸福,活得精彩,这一点她做到了。当她的一个朋友问她为什么活着时,她答道:“眷恋与不舍。”[27]在很多人面对疾病选择的是消沉、沮丧、绝望、自暴自弃的时候,田维选择的则是珍惜和热爱,她说:“如果青春是白纸,我愿意,印上血红的足印。像出生的婴儿一样,用一种最鲜艳的方式,把美丽纪念。我要在最美丽的时刻,让你看见,让世界看见。所以,我珍惜生命,生命里的偶然和意外。我愿意幸福。我只愿意幸福。”[28]“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田维也心怀着这一最朴实的理想,而今这一理想已得以实现。她又说:“你可以说我是个贪生的人,但我更乐于认为这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尊重……我可以把死亡想象得很美,却抵不过对于生的热爱”[29]。她一次又一次地向活着的人提出建议和忠告:“愿生者珍爱生命”[30]、“没有什么,能够剥夺你去生活的权利,只要,是真的生活过,只要,你真的爱着”[31]、“爱生命吧,并发现爱吧……放下怨恨,放下恐惧,我闭上眼睛,默念着:让生如夏花之绚烂”[3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33]如此说来,田维可谓与厄运抗争的英雄。
  珍爱生命的人一般都有着乐观的精神,这一点也体现在田维身上。她说:“佛家讲,生便是悲苦。对镜时,我却微笑,为了看上去美些。”[34]她大概是信了捷克作家伏契克的那句话:“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面对疾病,田维选择的不是哭泣和逃避,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微笑。在别人面前,她总是一副乐天的模样,不愿让别人为她担忧。她说:“为了那些我爱的人们,为了完满他们的幸福,我选择了微笑,选择了不逃避的决绝姿态……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就伸开双臂,深情拥抱。”[35]在谈到忧伤时,她说:“忧伤是一张矫情的脸,面目可憎。既然选择活着,就必定有所承担。那些无谓的情绪,怎么有资格出席生命的狂欢?”[36]这是多么豪迈的话语!在谈到生气情绪时,她说:“在情绪溢满的当口,问自己一句,我是为了生气而做这件事的吗。然后,大约便能够平复了躁动和不安,把自己从愤怒的悬崖拽回。那一头的乌云,也便无声消隐……要记得,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37]是呀,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活着,这是一个孩子多么语重心长的话语。听到这话,喜欢生气的大人们是否感到汗颜。在生命的倒数第四天,田维留下了这样感人的文字:“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去流泪吧。另一只眼,让她拥有明媚与微笑。”[38]她依然是充满着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的。
  该书所展现的作者最可贵的品质还是勇敢坚强,这是一个能同病魔战斗七年之久的女子给那些健健康康、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轻言放弃生命的人上的弥足珍贵的一课。田维患病之初只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一个很容易被病魔击倒打垮的人,但是她坚强地熬过了这疼痛的七年。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39]因此田维勇敢面对病魔的每一天都是最光辉的日子。来看看她对坚强勇敢的直抒胸臆:“我于是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你要勇敢,一定要勇敢起来’”[40]、“我会很勇敢,从薄薄的雪地上走过的时候,我这么决定”[41]、“为了幸福,人必须勇敢”[42]、“哭泣没有作用,悲伤没有作用。这世界没有救世主,人世的苦难,由人类一个个身躯,来经受,来承担”[43]。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面对死亡的豁达与豪迈。田维接着发出生命的最强音:“哪怕,如汪洋之上一点缥缈的灯火。便可以足够勇敢,去穿越黑暗与遭受。这是固执着,只愿意幸福的田,坚定的信念”[44]、“她不曾哭,即使疼痛的夜晚,依旧是咬住薄薄的嘴唇。她默声地承受着,那些命运的沉痛,不发一言”[45]、“迎接所有的安排,而无所怨恨和悲戚,从容淡定。这样的生命将是骄傲而尊贵的。我于是拒绝狼狈,拒绝一切忧伤”[46]、“就这样承担起一切无妄之灾。我要独自地面对,像一个真正的勇士那样,坚毅的心,坚信的意志”[47]、“我于是不肯放弃,决不放弃,丝毫生命的力量”[48]。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49]在厄运面前,田维真的是一个勇士,是令很多男人都会汗颜和钦佩的女子。
  该书畅销的最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不屈精神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一种“世上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50]的广泛影响。田维的一个朋友在豆瓣网上留言道:“然而是田救了我……当我再看田的文字,想到她为了活着所付出的种种努力时,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我只是一个懦夫。我知道我只是病了,即便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也罢。我并不是为那些言论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亲爱的田,我想对你说,我会好好地活着,把你的那些一起活出来。”另有豆瓣网友留言:“曾经我以为我是不幸的,但田维给了我幸福的感觉。不知为何。至少我现在拥有人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我读懂我应该知足了。并应该努力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活得精彩”。有更多的网友在田维的网络空间留言。如“我今年15岁了,我希望你能在天上认识我——你的疯狂欣赏者!我读了你的文章,泪流满面,真的感染我了!”、“《花田半亩》对我很重要,和我天天吃的药丸一样,谢谢田维姐,以后的以后你帮我作出了最好的诠释”、“田维姐姐,读了你的故事真的很感动,我买了你的书,它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今年15岁了,虽然算不上好学生但我会努力的”、“田维,你这么美好坚强,我真希望能像你一样。你只走到了二十多岁,但却留下了这么多,我在你身上学到了这么多。以后的每一步,我一定像你一样,坚强,乐观,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勇敢,努力,不懈”、“很佩服你,论年龄我们都为80后,论对生活的态度,你却为我的老师”。能感化人、能帮助人、能鼓励人、能挽救人,这就是《花田半亩》一书存在的价值和作者田维的人格魅力。田维像一个心理医生,用自己的文字为读者疗伤。
  除了乐观坚强,这一我们在所有能够有毅力同病魔抗争的病人身上所能捕捉到的品质外,还有她的同情怜悯心。怜悯之心的重要性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里得以印证:“只有怜悯心和爱心才能揭示人生的奥秘。”[51]英国诗人乔叟说:“温柔的心中最易产生怜悯。”[52]因此可以说田维的心是温柔的、善良的。首先,我们看到她对母亲的同情:“我于是害怕母亲知道我的脚又在痛了,总是强忍着,装作若无其事地经过她的眼前。……我不希望母亲的心承载我的疼痛,我不愿她再次因为我而疼痛”[53]、“我深知,我的疼痛,在你那里总要加倍……这一天,你对着镜子将白发染黑。我远远看你。妈妈,你又老去了一些。”[54]、“在最难熬的,那些举步维艰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的我,扶住墙大口喘息的我,想到过死亡。我流下许多泪。却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母亲。我怕她的寂寞……我不敢去想,不敢想,那之后,我的母亲,她该如何生活”[55]。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不是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而是担心自己死后对亲人的打击,读到这样的善解人意,笔者不能止住悲伤。其次,我们看到她对病友的同情:“那个小女孩呀,穿着睡衣,暗暗地自怜悲叹,想人生的不公,一遍又一遍。她是脆弱的,是太过脆弱了。我给她吃樱桃,那么鲜美可人的果实,她才明白,可以换一种活法,一种甜美的活法。”[56]看到一个病友可能是因为化疗而掉了大量头发,她饱含怜悯、愤愤不平地问道:“是如何,又为了些什么,让花一样年纪的女孩,就这么恍然病了,就在一夜醒来,荒芜了秀发和美丽?——是毫无道理的事情。”[57]还有一个女孩三岁便失去了妈妈,田维顿生恻隐之心:“我对她,便怀了更深的同情,见她那郁郁的侧脸,泪的痕迹还在,便走过去,多说些互相勉励与宽慰的话。”[58]我们还看到对毫不相识的灾民的同情:“只是从电视上见到,狂风和暴雨,以及台风中摇曳的家园。安然坐在沙发的我,一阵心惊。在并不遥远的地方,有另一种天空的模样,那里人们正遭受着灾难。我看到失去房屋的老妇,苍老的身影,在倒塌的房屋间找寻着什么,老泪纵横。”[59]田维所践行的正如她自己在书中所说的:“我的确是心软的人,见不得灾难和忧伤。”[60]可是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里,似乎许多人的同情怜悯之心日渐泯灭,希望田维的书能使之复燃。波斯诗人萨迪说:“谁对别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他自己也不会得到怜悯。”[61]正是田维对别人的同情怜悯赢得了世人对芳华早逝的她的怜惜。
  除了坚强勇敢外,田维给笔者最大的触动是她的知恩感恩之心。在其书中,感恩的话语无处不在,这是读者将目光集中在其坚强一面时容易忽视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其中有对母亲的感恩,对同学朋友的感恩,对恋人的感恩,乃至对大自然中事物的感恩。首先,对母亲的感恩:“这是我赖以有所知觉的肉身。我抚摸,我对母亲无限感激”[62]、“我也喜欢为她削一只苹果,喜欢剥一块巧克力,塞到她嘴里。这一世的恩情,我将怎样报偿。”[63]、“我唯有不知如何表达的感激”[64]、“妈妈,我却时常感谢你给我的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可宝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你的女儿;感谢,能够依偎在你的身旁,能够开放在你的手心”[65]、“是你收容了我游移的灵魂,给了我温暖的家园。这缘分,是该令我们感激一世的。”[66]其次,对同学朋友的感恩:“常常生病的我,被她们照顾,关爱,是上天莫大的眷顾。我感激着,却总感无以报偿”[67]、“是这样简单朋友,不必许多繁复的言语,没有心机,没有计算。各自保持着独立,却又在心灵上依靠着……感激有朋友的生活”[68]、“感谢,让我们能够有所依靠,像姐妹一样,相互牵挂和惦念。这是上天多大的恩宠。田为此骄傲和幸福。”[69]然后是对恋人的感恩:“我很幸福吧,在很多时候,我这样满足,心怀感激”[70]、“后来,我仿佛听到抽泣,那是我,在病痛里对于你的歉疚。怎么忍心,让你担心,让你整夜地守候在床旁。我开始怨恨自己的身体……田所能奉献与给予的,无以报偿你的爱情。”[71]还有对大自然中事物和自己身体的感恩:“常感激,在我的窗口可以清晰地望见火车。虽然,许多人嫌它打搅了生活的安静。我却喜欢,喜欢火车亮着灯光跑过我的视野”[72]、“因为仰起头颅便可望见辽远,我们每个人都该心怀善良和感激”[73]、“对于蜻蜓,我怀着歉意与感激。见满天的蜻蜓飞舞,总要出神凝望许久,那些脆弱的生灵,丰实着我们脆弱的生命”[74]、“我感谢我的花,用尽力气,开放得如此诚恳而坦然”[75]、“我时常深深感谢,我的心,我的肺,我的胃,和一切参与其中的器官。我知道,在默默中,他们比我承受了更多来自疾病的伤害。我爱他们”[76]。除了上述有对象的感恩外,田维还在多处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恩情结,如“我不会哭泣,因为我是被疼爱的。我只有感谢,我只有幸福”[77]、“所有的感情,都该心怀感激地享用”[78]、“人不该奢求生活。所拥有的,都该心怀感激”[79]、“生命为我安排了苦涩,也同时赠与我太多太多宝贵的美好。于是,田没有怨恨,没有不平。唯有感激”[80]、“心存感激地生活吧。我们来自偶然,生命是最宝贵的礼物。爱你所爱的人,温柔地对待一切,不要因不幸而怨恨和悲戚”[81]、“冷暖自知,心存感激”[82]。由此可见感恩主题几乎是贯穿全书的。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83],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84],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85]。可见感恩是很多仁人志士所提倡的一种美德,田维无疑具备了,但这样的一种品质正是现如今有些年轻人所缺失的,他们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世人的良苦用心不仅没有理解和爱,反而是心生怨恨。这些人应该认真读一读田维的书,来培养一份拳拳感恩之心。
  田维在评论轮椅作家史铁生的时候说道:“他的笔,他的灵魂,给多少迷失的人以勇气”[86],而这样的评论如今用在她自己的著作上也是恰如其分、毫不为过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田维比较喜欢的泰戈尔的一句诗词,如今我用来献给她。她的有生之日是绚烂无比的,虽未能战胜病魔,却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而她的离世又是那么的凄美,令无数人扼腕叹息,潸然泪下,但重要的是她的精神鼓舞着并将继续鼓舞更多遇到苦难挫折的人,使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支撑着他们书写更加华美的人生篇章。田维在日志中写下自己的愿望:“我要写的,是一本真正的书,对他人的心灵有帮助的书。”[87]我想,她的愿望已经得以实现。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4][35][36][37][38][40][41][42][43][44][45][46][47][48][50][53][54][55][56][57][58][59][60][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6][87] 田维:《花田半亩》,昆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第225页、第40页、第153页、第108页、第360页、第439页、第68页、第178页、第189页、第209页、第276页、第428页、第469页、第34页、第83页、第112页、第97页、第104页、第189页、第321页、第60页、第62页、第78页、第93页、第155页、第145页、第119页、第223页、第277页、第505页、第507页、第84页、第143页、第369页、第384页、第531页、第21页、第175页、第209页、第277页、第299页、第354页、第358页、第402页、第412页、第409页、第40页、第412页、第502页、第76页、第112页、第259页、第104页、第112页、第153页、第202页、第409页、第411至412页、第412页、第273页、第345页、第430页、第173页、第278页、第95页、第145页、第286页、第325页、第508页、第145页、第301页、第369页、第448页、第503页、第510页、第404页、第419页。
  [33] 云舒选编:《决定成败的智慧名言7009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39] 福楼拜语,见经典语录网 (http://www.love614.com/yuju_7126.
  htm)。
  [49] 童秉国选编:《鲁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51] 巴城选编:《名人语录》(外国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52] 尤克勤选编:《祝词·赠言·书信实用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1页。
  [61] 唐华选编:《名诗名句古训格言名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74页。
  [83][84][85] 周亚岚主编:《写给父母:塑造孩子的感恩之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第170页、第170页。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日本导演寺山修司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追寻,凭借独特的声像配合和色彩运用,以及对哲学命题与人性关怀的思考,使其魔幻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呈现出绮丽而苍凉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人世及时间记忆的变幻。  关键词:寺山修司;日本电影;超现实主义    日本导演寺山修司是一位极度风格化的电影作者,其作品往往追求一种独特的“符号美学”。这些承载着哲学思考和影像意义的符号,配合其习惯性的情节解构,总能将影片抽象成为
期刊
摘要:在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围绕蒙太奇与长镜头关系的争论颇多,电影理论家探讨的也多是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人们在提到长镜头时总是将其与“真实”相联系,认为长镜头是对真实的客观记录,可以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性。而蒙太奇是要求观众被动地去接受,因而探讨蒙太奇与“真实”的关系的论述较少。但蒙太奇是否就意味着“不真实”?本文将对此进行集中探讨。  关键词:蒙太奇;真实;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从1895年诞
期刊
电影《特洛伊》(2004)是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继《U潜艇96》(1981)、《空军一号》(1997)和《惊涛骇浪》(2000)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这是一部以一段历史久远的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悲剧战争影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场由爱情而“掀起”的关于权力和荣誉的民族讨伐战争。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向观众展示了古希腊神话所特有的悲剧之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女人毁灭了一切。然而纵观
期刊
摘要:《海的女儿》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是关注女性主体的爱情悲剧,讲述单向爱人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两部同构异质的作品,一方面遵循共同的故事模式:错位相遇——寻求男性认同——确认失败(死亡超越),“海的女儿”俨然成为“陌生女人”的化身;另一方面身份确认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对父权社会的认同和超越,而后者则是恋父情结的再现。  关键词:陌生女人;海的女儿;同构异质;父权认同;恋父情结   
期刊
影视歌多栖发展在娱乐圈早已不是罕见现象,跨越唱歌、演戏、导演、编剧、制片多个领域,并且在这些全然不同的角色中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人士却实在少见,张艾嘉便是其中之一。多年的演员生涯之后,她摇身一变,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人生。至今已有《最爱》(1986)、《梦醒时分》(1993)、《少女小渔》(1995)、《心动》(1999)、《20 30 40》(2004)、《生日快乐》(2007)、《一个好爸爸》(200
期刊
摘要: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对位式阅读”,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在阅读时以相互交叠对位借鉴的方式进行比较,对文艺理论和文学比较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对位式阅读;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    《文化与帝国主义》(以下简称《文化》)成书于1993年,按照萨义德的话说就是它是《东方学》的续篇。有评论者指出,在《东方学》中萨义德真正谈论的是欧洲对东方的观念,
期刊
摘要:新生代导演张杨执导的影片《落叶归根》,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情实感,在温情感人的同时又起用喜剧明星来制造喜剧效果,悲喜混杂的黑色幽默贯穿全片。喜剧中透露着真实,同时又大胆直面社会、直面人生,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喜剧风格。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小人物;《落叶归根》    在国内众多影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新生代导演张杨执导的影片《落叶归根》(2007)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影市场
期刊
廖小安,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西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峨嵋电影集团峨嵋电影制片厂美术师。系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摘要:根据影片《鏖兵天府》(2009)的风格样式和造型特点,特别是艺术创作的辩证原理,在故事场景和道具方面应体现:国民党政府概括为“庄严之垮塌”,军阀公馆概括为“黑暗之绚烂”,共产党大军概括为“动乱之大美”等充满矛盾的视觉概念。根据“距离创造美”的原理
期刊
摘要:电影《迷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影片,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对白、以音乐为主导的电影,但它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存在着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与它高超的镜头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迷墙》;平克·弗洛伊德;镜头    电影《迷墙》(1982)是一部非常特殊的作品,因为它是一部根据摇滚音乐创作的电影。录制于1979年的音乐专辑《迷墙》是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想象力的音乐专辑之一
期刊
摘要: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中伦理的缺失导致我们在民族文化纪录片中缺乏起码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它们依赖于固定表达模式,从而失去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基本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学;伦理;思考    从纪录片诞生开始,纪录片的伦理也相应产生了。孙曾田认为:“既不能为了美去损害真实性,又不能为了真实性而镜头拍得不好。”[1]本文探讨纪录片的伦理正是基于镜头的“美”与“真实性”的关系。无论是“真理电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