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追求资源的合理匹配与策略的科学运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策略的实施,都事关课堂教学的效能。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执教者未必能时时在意课堂中各种资源的匹配和策略的运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每一个执教者都应根据学生情况,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合理匹配、教学策略的科学运用,智慧地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智慧,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情 资源 策略 目标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研究“匹配”的问题:教学目标与学情的匹配、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在学理上,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策略的实施,都与课堂教学效能息息相关。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执教者是否能时时在意这课堂中的种种匹配问题,时时在意这课堂中的种种生态现象?未必如此。
  不久前,笔者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苏教版”高一教材必修(2)中孙犁先生的《亡人轶事》一文,突然发现:课堂上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的合理匹配,其实最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一种自觉追求!因为“一着不慎”,可能会使这堂语文课“满盘皆输”!
  这位青年教师像许多语文教师的做法一样,在课堂上引入了两类教学资源:一类是学生对文本的初读感受,一类是课外的文本相关资料。
  学生对文本的初读感悟,教师选用了两则:一则是男学生小聪的点评:“一个一生受妻子恩惠之人在她死后对其不尽的愧怍”;一则是女学生小娅的点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正是作者与他妻子的情感历程的写照”。
  课外的文本相关资料,教师选用了很多,共有14则:苏轼的《江城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结尾、苏北对孙犁情感的点评、孙犁《书衣文录》的引文、孙犁女儿《对父亲的回忆》的引文、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中的引文、欧洲谚语、《圣经》箴言、巴金《怀念萧珊》引文……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也已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识。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分析,第一类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初读感受,它更贴近学生心理,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和感受:或认同共鸣、或反对辩驳、或探究深化、或好奇欣赏……学生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内心迫切地要与同学的感受交流,从而会深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第二类教学资源是文本的相关资料,与学生心理距离稍稍远些,但因为陌生、新鲜,学生也会产生好奇、兴趣,学生也会与之发生认知上、情感上的碰撞、对话,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容。
  无疑,教师这两类教学资源的引入,是颇费思量、颇具用心的。
  然而,教学资源的引入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度:难易的接受度、数量的接受度、与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相关度、学生认知情感的生成度……教学资源所含的认知情感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内容有冲突,学生的认知情感就容易激活并可能提升;教学资源所含认知情感品质高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品质,又在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区内,也是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促成学生发展的。当然,如何引入,还有一个教学策略问题。
  我们先从这位执教老师第一类教学资源的引入谈起。
  课堂呈现的两位学生的初读感受是敏锐准确的,言语表达也是精练到位的。教师挑选这两则感受,估计是因为它们可以代表班级男女学生感悟的最高或较高水平,能够作为班级代表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观赏、学习的。然而,这两位同学的优秀点评作品除了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赞叹,未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反驳、补充,也不能引起其他同学进一步生发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其他学生的思维、感情未能被这两个学生的点评激活,所以课堂气氛一时显得沉闷。教师运用追问的教学策略,试图让两位点评者放大自己的感受,做些阐述,但因为这两位学生表达评点时只借助自己初读的直觉,并未进行细致的体会、慎重的考虑,更没有横向的联系、纵向的贯通,课堂上也来不及细读、深读,所以面对老师的追问,尽管努力想做些阐述拓展,但终究支支吾吾,补充苍白无力,未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未能引发其他学生的表达欲望。然而,老师未能跟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寻找拓展感受的踪迹,只好草率收兵,让自己的追问不了了之,由于学生初读感受这一教学资源未能与教学策略匹配,使其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教学效用,导致这堂阅读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缺憾。
  笔者以为,与其让学生初读感悟中正确到位的评点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不如那些有错误有偏颇又有一定代表性的评点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更有教学价值。就如评讲作文,呈现中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比呈现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更有教学价值。因为呈现问题作文,讨论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警示、纠偏作用会更大。同样道理,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评点(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讨论,学生的认识、感受就会在讨论中得到纠正、深化,情感会进一步得到丰富、细化,课堂也会呈现教学的梯度,教学效果自然得以呈现,不是很好?
  即使选择那些比较优秀的初读感悟作为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认知情感,如果在教学策略上能做细致的考虑、灵活的调整,也是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因为是初读,他的直觉可能是准确的,但意念可能是模糊的,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文本关节点继续细读、深读,进一步补充、丰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加以阐释。当发现学生一时没有认识的提升、感受的补充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两则课外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细化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以提升认识。譬如,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出示欧洲谚语、《圣经》箴言、日本的名言,让学生细细咀嚼体味,然后细读文本,也用一、两句话表达对孙犁悼念亡妻情感的理解,体现自己再读后认识的深化。这样,就把握住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的时机,也体现了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与教学时机三者的合理匹配。
  再以这位执教老师的课堂为例,谈课外教学资源的引入。
  课外教学资源,因为新鲜、丰富,容易得宠讨巧,深受教师的喜爱。如果使用得当,确实也能激活课堂,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执教老师的《亡人轶事》这堂课,引入的课外教学资源,数量太多了。学生还来不及好好感受前一个材料,后一个材料就匆匆呈现出来需要学生感受了。学生的头脑,此时已然成了别人思想感受的跑马场了。45分钟时间内,别人的思想感受辘辘走过,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的感受,难以对这些精粹高妙的思想感受留有深刻印象,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而老师在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找寻这些资料,做成课件,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却没能来得及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联系,没能来得及与自己的阅读体验、情感体验联系,没能生发出自己的感慨与认识,多么可惜!尽管教师没有出示课件中最后两张投影——《项脊轩志》句子、王锡爵对《项脊轩志》评语。但无论如何,引入的资料还是太多了!
  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我细分了三个小类:第一小类,是学生已学的文本,这是学生熟悉的,如这堂课中呈现的苏轼的《江城子》、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二小类,是学生陌生的资料,这些文字浅显、内容可以印证学生阅读感受的点评,写得非常感性,如苏北阅读孙犁文章的感受、孙犁在《书衣文录》中对亡妻直抒的惭愧、巴金对亡妻的回忆;第三小类,也是学生陌生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是颇含哲理、需要咀嚼体味,是很理性的文字,如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中的引文、欧洲谚语、《圣经》箴言、日本名言、苏珊·朗格的话语。
  笔者以为,第一小类已学资料的引入,教师宜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譬如,为使学生感受孙犁“语浅情深”的文风,举《项脊轩志》中一句话让学生与《亡人轶事》比较,待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孙犁文本“语浅情深”的特点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已学诗文中找同例分析体味,感受孙犁的深情与这种文风的表达效果。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知识背景,还加深了对孙犁情感的理解。
  第二小类课外言语浅易的资源,教师宜采用“延迟呈现”的教学策略:譬如,为使学生进一步走近孙犁,教师可用投影向学生推荐孙犁怀念妻子、孙犁儿女回忆父亲的文章,但只呈现文题或书名,让学生课外去阅读,以进一步感受孙犁对妻子的感情。投影文字简洁,学生看着不累,还能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
  第三小类课外言语稍深的资源,教师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策略:譬如为使学生深入思考感悟孙犁对亡妻的感情,可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思考:孙犁与妻子从初次见面、缘定终身,到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共同生活,到妻子去世、天人永隔,写文章悼念……孙犁与妻子的情感告诉我们:爱的内涵到底是些什么?爱的真谛到底是些什么?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以后,教师可以投影呈现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中的引文、欧洲谚语、《圣经》箴言、日本名言、苏珊·朗格的话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或几则,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积累,阐述自己对爱的理解。
  笔者这么处理教学资源,是基于对Merrill(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中“学生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将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能够促进学习”这一理论的领悟;是基于对课堂教学有限性的认识: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接受力是有限的,学生情感、认知的提升空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基于对学情、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之间匹配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真诚的期望:课堂中每一个执教者,以学生发展为本,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提高教学的实用性,运用智慧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梅瑞尔.盛群力,马兰译.《首要教学原理》.
  [3]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绍兴艺术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爱,用爱的力量、爱的智慧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特殊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性格上、品性上的偏执,行为上的极端,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本文主要从一个真实的事例引发笔者对爱的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爱 信任 赏识    一、故事回放  1.第一次接触  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发现一对父女已经候在办公室门口。女孩看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新的要求,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上由教师主体性向学生主体性转变  1.必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近几年高中开设了美术必修科目,美术课受到重视,然而如何使高中美术课,真正意义地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创造力高中美术 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传授,常把自己当成课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定法”是说数学教学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人们公认的某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在实践中也必须因校因人(指教师)、因时、因学生、因教材而异,这就是所谓“无定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环节教学法,不过并不是说在每一节数学课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到,一节课抓住几个环节也就够了。  1.预。即预习。在有些同学中,有忽视预习的现象。他们说,光复习已学过的东西时间就不够,哪来的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年级。长期以来,学生厌写、怕写、不会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起始阶段的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三年级的起步教学中,可以采取“四拉近”的教学策略。    一、拉近教师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他们想与老师亲近,想了解老师,更想老师去了解他。但对于他们来讲,老师又是那样的神秘,他们猜不准老师在想些什么,也不知如何才能与老师套近乎。
美国的卡耐基说过:“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产生在一刹那间,却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  事实的确如此,微笑是最美的表情;微笑可以传递友善的信息,可以使人显得更有魅力;微笑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微笑能使学生从中找到自信。  作为教师,我意识到老师与学生接触时,如果皱着眉、苦着脸,学生也会感到心情郁闷,事事小心翼翼,时间一长,学生对老
所谓作文作文作得头疼,一提起作文,好多人都是能躲则躲。上到作文课一些同学就犯晕,怕自己写不好啊,况且还有字数的要求,老师压力也大,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啊。因此,有的同学就皱着眉头拼命地搜肠刮肚,俗称挤牙膏;有的同学则东拼西凑地做裁缝美其名曰借鉴;总之凑足字数交上去了还不能算是如释重负,因为,还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批哦。而教师也得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写出不被学生和同行笑话的文字。  高
摘 要:语文是基础科中的基础科。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于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师生交融的、和谐的而且能够产生对文本共鸣的过程,从而更优质地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新的词汇,掌握更多的语言沟通技巧,获得更多间接知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升华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交融 和谐 共鸣    毋
实例:一日,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年长的李老师推门而入,后面跟着个垂头丧气的男同学。我们几个使了个眼色——又有“掉泪”的感情戏可看了。可不,过了不多会儿,在他的口头教育之下,男孩强忍的眼泪还是流了出来,连忙用手去擦。李老师见状,又动情地教育了一通,这下,男孩的眼泪狂落不已。此时,李老师最后叮咛到:“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啊,遵守纪律。”男孩哭得厉害,不知他有没有听见。李老师这才让学生
摘 要: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教师 情境教学 实践    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运用总结情境教学,下面,我将从美术教师运用教学情境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  一年级美术课本中有节课是《漂亮的瓶子》,我借鉴了曾经听过的一个新颖的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