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走进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迈向新世纪、 走向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如何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用智慧的眼光认识客观世界,来增强应用意识, 发展主体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走近生活
  ⒈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组、变换例题,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更具现实性。如教学“元、角、分”可以设计一个实际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实际;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让学生为一箱长方体的产品设计一个用料最少的包装纸盒,进行创造性应用。
  ⒉丰富体验,灵活运用
  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小学生已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 “灵活运用”是指需解决的问题要求解题者有相当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一般表现为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在正确领会原题的基础上,或者适当地变更一下问题的提法,使命题明朗化,易于用已知方法来解;或者通过进一步分析,找出隐含着的本质的已知条件,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等等。在解灵活类题型时,常要变更问题的提法,以使问题明朗化、直观化,但经变更的问题,有的和原命题是等价的,也有的是不等价的,而不等价命题则需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走进数学
  1.贯彻动力原理,满足心理需求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活跃、最有效,学习上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赋予每个学生热切的学习欲望,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2.实施教学民主,融洽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教学任务必然会有认知、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也就贯穿于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师生双方都要注重情感的参与和交流。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普遍的和稳定的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友好、亲近、依赖共鸣的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磨合师生关系,优化师生心理环境,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3.重视课堂交互,倡导有效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学目标要为学生群体和个体所接受、认同,并成为学生个体自觉的内在追求,必须借助于一种实施手段。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交互作用既能提供学生个性表现机会,调节个体行为,又能缩短个性发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中要消除教育对象在学习中只起储存器的被动作用,必须依靠教育对象与教学目标的中介,也就是课堂交互作用的调节,来实现个体目标的达成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全美教育协会提出的信息整改的9条原则中有这么一条:“学生必须成为提问者和探索者,而不是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位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真正体现。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这一思想呢?例如,在“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在出示例5后,让学生先观察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当学生发现有两个问题时,教师告诉学生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蕴含、渗透了十分了不起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想。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解决问题过程的描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个体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意识到问题的条件和目标,是思维目的的指向,在思维目的的指导下,设计解题的计划,是一种策略的运用。
  4.实施素质教育,促成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力度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搞好素质教育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大事。小学教学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们应当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1世纪的课堂教学将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完美的个性,势必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落实好素质教育的任务,使素质教育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真正实施。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扎根于课堂教学这块坚实的土壤,需要我们做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要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地呈现一节课中的新语言项目。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难题。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成了我的追求。  1.匠心布置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应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应匠心布置校园环境,力求使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点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自己书写的张贴在走道墙壁上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绘画作品,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如春风化雨般
Unit 9 Shopping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以实物教学和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给学生营造语言应用的氛围,把学生带到购物的情景里。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一系列活动,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表演、对话、比赛等对知识点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Can I hel
一、在直接交流中理解词的意义  金明东老师的《给予树》一课的词语教学:  金老师先让小朋友带拼音读词语,再去拼音读词语,紧接着,便是一轮理解词语意义的练习。  师:词语会读了还不够,还要懂,不知你读懂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生1:“圣诞节”是个节日。  生2:“立即”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你真聪明,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生3:“仁爱”就是仁慈、慈爱。  师:你真了不起,用了组词的方法解释词语
当维纳斯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她的断臂便成了亘古不变的缺憾美,带给美术家无限的遐想,带给文学家不尽的情愫,带给历史学家更多的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缺憾”、感受着“缺憾”,但我发现,当“缺憾”被成功利用后,便再也不是“缺憾”,它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一、“教”的缺憾    教后知不足。经历了无数的课堂教学,欣赏了无数的同仁献艺,观摩了无数的大师表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收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为了活动的便捷,文献资料查阅、网络资料查找成了使
学生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当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常常伴随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我们应将有效教学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那么,有效教学该从何处下手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
设计说明:《将相和》一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
我们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优美,人才辈出,特别是地方文化独具特色,如扬州评话通俗风趣,扬剧悠扬动听,木偶戏滑稽逼真,扬州“八怪”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扬州风俗文化也别具一格……这些地方文化如开放在中华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朵朵奇葩,值得我们扬州人为之自豪。  我觉得,要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复兴,关键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培植下热爱地方文化的种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
我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发现如何上好阅读课的第一课时,是一个总让人烦恼的问题。我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寻求对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得到了些许体会,尝试归纳如下。  问题一:呆板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是一首“三部曲”,第一部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二部是学习生字和词语,第三部是理清条理和归纳主要意思。教师很少自发地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当然更不会从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