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灾难与重生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汶川布南寨,废墟上的小女孩。

  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因习惯将村寨建于河谷或者山腰,服饰上喜爱绣精美绝伦的云纹,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在四川茂縣、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北川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带,至今仍分布着许多羌寨。人们修建碉房,穿上“云云鞋”,跳起锅庄舞,在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供奉白石,繁衍生息。
  2001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带着相机进入了地处大山深处的四川理县蒲溪羌寨,不经意间叩开了探索那片古老土地的大门。在以后的日子里,又有幸结识了羌族朋友余永清、周吉祥。他们是对羌族文化有着很深研究的年轻人,其真诚打动了我,我们成了好朋友。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开始了心灵的羌区之旅,用镜头有计划、系统地记录羌人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宗教习俗等,特别是羌寨在经历了“5·12”大地震后的变化。
  多年拍摄下来,每次进入这个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的感受,对自己内心也会有程度不同的震撼。17年里,我用心贴近羌、感悟羌,用镜头记录这个鲜为人知的羌区,一张张照片背后,是对自己内心的观照。
  我试图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羌区的影像记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民族灿烂的文明;通过一个个朴实的羌民形象,展现现实场景中羌人质朴勤劳的风采。
  2001年的理县蒲溪寨由于交通不发达,整个寨子保存比较好,四面环山,石头垒起的土黄色老房子散布在山上。时值深秋,收获的玉米挂在每户人家的房顶上,金黄色的玉米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灿烂,远处的雪山依稀可见,整个寨子已然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在村支书家里,我们住了下来。正值杀年猪的时节,晚上,我们坐在火塘前,村支书拿来了新鲜的猪肉,拌上酱油,在火塘上为我们做起了烤肉。大家喝起了他家自己酿的玉米酒。
  在汶川龙溪羌区,在阿尔沟的两侧高山上,远远地就能看到羌房、羌碉。在寨子里,今天的羌民大多依然沿袭了祖辈的生活习惯。穿着羌族服装的人们,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燃起当地特有的兰花烟,妇女坐在一旁精心绣制着羌族古老的羌绣,孩童在房前嬉戏玩耍,这样的生活无疑与城市的繁忙喧嚣有着天壤之别。
  在我看来,羌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尽管他们生活在偏僻的山谷,可正因为如此,他们生活得更具本色、更有人情,也没有过多的烦恼,没有名利之争,活得更纯粹、更自然。
  汶川夕格寨是一个不通公路的寨子,从阿尔沟进去,车子到了垮坡寨便没有了公路,停好汽车,就只能爬山到夕格寨了。
  路上,我背负着重重的摄影器材,路不太好走,基本是羊肠小道,沿途的风景倒是不错,山间溪水静静地流淌,四周的树林透出春天的气息。
  在距离夕格寨不远的地方,耳边传来了一阵声音,原来是村民们早早地守在进寨的路口,吹响了唢呐,敲起了锣鼓,为我们摆上了青稞酒,几个羌族妇女手里捧着羌红,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挂红,这是羌人待客的最高礼节。
  夕格寨的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四面环山,山的中央有一块草地,寨子里的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在杨贵生家,他给我们介绍了夕格寨的一些情况,这里居住有 56 户村民,260 多人。由于交通不方便,很多东西运不出去,因此,只能靠山吃山。每到四五月份,羌人就会上山去挖虫草、贝母等药材,这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自2001年11月进入羌区拍摄以来,我发现因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于高山、半高山居住的羌民,由于经济收入不高,他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双腿。寨子里的人如果要到县城去办事,大多数人只能先步行到乡镇后才有班车可坐。
  在羌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羌族妇女行走在凹凸不平的村道上,有时候也会看见一些羌人背负重重的行囊。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羌民的艰难,难就难在出行上。由于他们大多居住在高山上,通往寨子的道路基本都是山间小路,路面也不宽,最要命的是山路险峻。我去过的很多寨子都是这样的道路状况,去这些寨子是需要勇气的。在我的记忆中,前往汶川大门寨的经历是非常难忘的。


上图:2008年,汶川布南寨。村民在残垣断壁中收拾出一片空地,按照传统宰杀年猪,准备做羌腊肉。


中图:2010年,茂县曲谷乡。羌人的体育活动——翘翘板。这项体育活动是羌族传统体育中游娱活动中的一种,形成构思从风车和水磨中得到启示。


下图:2006年,汶川直台寨。正用传统的“二牛抬杠”进行耕作的羌族农民。

  2007年10月2日,我与友人余永清开着我的老JEEP,沿着陡峭且险峻的山路前往位于龙溪乡最为险要的大门寨。
  这个寨子我是第一次去,从山脚到大门寨的路并不算远,只有6公里,但是,道路可谓异常难走。汽车行进在山路上,右边是悬崖,左边是上百米的陡峭山坡。狭窄的山路勉强可以通过JEEP,在拐弯处轮子甚至有一半在外。短短的6公里路程,我们来回花了7个小时。   在大门寨,古老的寨子让我感受到了羌族建筑的伟大。在一处悬崖边上矗立着一块残墙断壁,任凭风吹雨打,它巍然屹立,与身后的群山为邻,伴随着龙溪羌人经过了不知多少春秋。
  2008年5月12日,伴随着大地震的来袭,许多羌寨被摇得支离破碎。


2018年,异地重建的木梯羌寨。汶川夕格羌寨在汶川地震中被损毁,如今异地迁徙到邛崃,当地政府如今将其打造成了旅游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

  2008年8月11日,我与友人汪放一道踏上了前往汶川灾区的路,以前去羌区的距离不远,大约一百多公里,由于地震造成了映秀到汶川的道路中断,只能绕道绵阳、平武前往,距离增加了几百公里。
  当汽车进入了平武境内的南坝镇时,看见镇里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这个镇我在 2005 年曾经路过,昔日的小镇十分热闹,街上有一家鱼馆的味道巴适,生意很好,如今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当天晚上在松潘住下。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不多久便进入了茂县境内,道路旁边,垮塌的房屋逐渐多起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滑坡,道路上工人们正紧张地抢修。为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工人挥舞着手中的旗子指挥车辆通行。


2018年,邛崃南宝山。迁徙到新居的羌人,自力更生,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终于进入汶川县城,县城很多房屋都被地震撕裂,帐篷也随处可见,县城充满了灾难之后的气息。
  出了县城,沿河而上,从县城到龙溪短短十余公里,有一些道路完全被山体掩埋,羌房不在,羌人便在自家门前空地搭起了简易的帐篷。
  进入阿尔沟,道路很多都是地震后抢修出来的,原来的路有一些已经不见了,山体垮塌的地方也不少。在路上,远远望去,山上的羌寨已经变了样,印有“救灾”字样的帐篷散落在各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终于在下午5点过到了友人余永清家。他家的房屋也在地震中遭受了损失,很多地方出现了裂缝,一家人都在屋外的帐篷里居住。
  晚饭,我们坐在一起,共同举杯,为他们一家能够幸存下来而干杯。
  2008年的农历7月半,龙溪寨的上空,天气阴沉,羌族妇女周文珍手里提着香蜡钱纸,迈着缓慢而沉重的脚步走向山寨的背后,一边走一边回望着满是悲伤的山寨。山寨在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寨子几乎全部被毁掉了,周文珍的家未能幸免。
  寨子里又多了一座新坟,坟墓里躺着的是周文珍的婆婆。在地震那一刻,老人正在家里,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位老人失去了生命。据周文珍讲,老人曾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在那次地震中她成为了幸存者,在经历70多年后,又一次大地震降临在她的身上,而这次,她却没能幸免。


左页图:2018年,四川邛崃木梯寨。如今迁徙到邛崃的羌人,几乎每家都搞起了旅游,生活变得更好了。

  周文珍和她的家人点上蜡烛和香,一阵青烟在空中飘起,在烛光中,家人烧着钱纸,用羌人特有的哀思,祭奠着逝去的老人。
  2008 年 8 月 14 日,在汶川东门口救灾帐篷临时居住点,一排排篱笆搭建的帐篷,整齐地分布在一块空地上,老人、小孩在帐篷前,有的在吸烟,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依旧在细心缝制着羌绣。当我的JEEP驶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把眼光投向了我,纷纷友好而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这里的羌民大都在我的镜头中留下过曾经的瞬间,我和他们已经是朋友、是熟人。
  走进帐篷区,遇见了不少朋友,在多年的拍摄中,我的镜头中留下了无数他们家园曾经的美丽。如今,瞬间的灾难,让他们不得不离开居住了一辈子的家。
  2009年4月清明节,我又到了汶川龙溪寨,来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看望我的这些羌族朋友,送去我为他们拍摄的照片。这次明显感觉上山的路比之前好一些,蜿蜒的道路,偶尔会看见小型挖掘机在工作,随处可见寨子的人们在忙碌地修建他们的新房,有的路面地基已经初见,有的已经是完工一半了。
  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了蒲溪寨,路依然还是那样险峻,但是路面变成了水泥路,还安装了道路护栏,据朋友说这是在2008 年地震后才修的,可见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还是有了效果。当汽车驶入寨子的时候,山还是那座山,可是房子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模样了,新房子取代了以前的老屋,昔日屋顶的金色玉米被电视锅盖、太阳能热水器代替。在寨子里,听朋友韩龙康说,地震前的寨子几乎都是老房子,地震后家家户户都把老房子推了,新修了房子,砌起了水泥的墙面,在寨子里已很难看到老屋了。
  事实上,在2008年地震后我又去过很多寨子,比如汶川龙溪、雁门,理县蒲溪、木卡,茂县三龙、曲谷、沟口、黑虎等地,无论在高山还是河坝地带,很难再见到古老的羌房了。
  曾经居于群山中遗世而独立的汶川夕格寨,在地震中损毁严重,让人无比遗憾。2009年5月,夕格寨的羌民全部搬遷到邛崃。
  茂县永和乡新修的房屋已经布满了整个乡上,乡上唯一的道路新筑了水泥路面,新房的样式没有完全按照羌族风格,而更接近汉族的样式。
  热情的童德成老人在他的新房接待了我和羌族朋友周吉祥老师。周吉祥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去关注着自己的民族,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羌族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右页图:2007年,汶川阿尔寨,祭山还愿仪式。担任仪式主祭的“释比”敲响羊皮鼓,保佑羌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百事顺遂。

  2008年地震前,前往羌寨的道路大多为土路且狭窄,路面粗糙,好一点的路面就是碎石子路,一般的轿车是无法通行的,必须使用越野车,即便是越野车,通行起来也是颠簸不堪。记得那时去龙溪寨,车开出乡镇后就进入了烂路,6公里的路程需要一个小时,要是碰到会车就更麻烦了。有一次前往阿尔寨的路上,正好遇上一辆装满白菜下山的货车,按照规矩,上山的车辆必须让道后退,这下可好,我的JEEP在山路上足足倒退了一公里多,这种情况在羌寨是常见的。
  地震后,政府灾后重建的工程覆盖了整个羌区。在随后的几年中,新建的道路通向了古老的寨子,路面变成了水泥路面,也有所拓宽,比以前好多了。
  最近几年,由于道路条件有了改善,羌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交通工具也在悄然变化,寨子里才出现了拖拉机、面包车,我的朋友余永清算是比较早有摩托车的了,他进出阿尔沟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
  如今,高速公路已经通向汶川,移动通信的铁塔已经耸立在龙溪乡直台村的古塔旁。汶川大地震后,举一国之力对震区的抢救与援建,在短短几年内,羌地跨进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现代化,让羌族同胞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时至今日,尽管废墟早已被清理,但依然不能抹去伤痛的痕迹,踏着已经被清理的废墟,一株盛开的桃花,矗立在残缺的羌房前,变得格外醒目,也显得更加美丽。
其他文献
2018年11月20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展出。  2018年秋天,苹果采摘期刚刚开始,大窝村彝族村民杨史都就开始忙碌起来,今年有外地客商订购了村里30多户苹果种植户的货,他是中间联络人,除了负责安排采摘、运输,他还要学习用手机把摘苹果的过程拍下来,并且要尽量拍得好看。  大窝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
期刊
在家乡的自然生长  彭涛是云南罗平人。在他梦中流连的童年,总挥之不去的是奶奶的那个宽大的裁缝工作台。那里不仅是彭涛幼年的乐土,承载着他银铃般笑着攀爬翻滚游玩嬉戏的梦,也是启蒙他手工制作的地方。  两岁以前的彭涛,是跟著奶奶长大的。那时,奶奶是当地知名的裁缝师傅,她替人裁衣时便把彭涛放在她的工作台上,等彭涛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奶奶就给他一把小剪刀和一些纸片任他嬉戏,有时他也会拿奶奶的画粉在地上涂鸦。 
期刊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  中国人记住并且能够背诵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很多话,但有一句话,我们却没有在意,也在很长时间里面不能理解它。马克思说:在人类的现代社会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深刻的预言,是一个被人类正在进入的社会与时代所不断证实的预言。我们在离开马克思一百多年的现代世界里,越来越深地、不可回头地,或者说,一头栽进了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正在烟消云散”的世界
期刊
国华说,当初有两位朋友强烈支持他离开长春移居深圳,我想我应该是其中之一。  对于他人的重大生活选择不轻易表态,尤其不能替人拿主意,相信这不止是我,也是很多朋友的刚性处事原则。但在国华是否来深圳的问题上,我甘愿冒风险,二话不说就鼓励加鼓动。实际想想,也没什么大风险,最不济,他不适应,再回长春,折腾几个机票钱而已。  因为我知道,像国华这种韧性强劲的家伙,放到哪里,都能安顿好自己。况且,当时我还在韩国
期刊
12月4日,一年一度的“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11家NGO获奖机构代表、60余家媒体,以及招募的100余名NGO伙伴和公众欢聚一堂,共同见证2018“福特汽车环保奖”获奖机构的诞生。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者联合会从中脱颖而出,捧走了本届“福特汽车环保奖”年度大奖的奖杯。此外,另有10家环保机构获得“年度先锋奖”奖项。著名歌手苏醒先生、马条先生也亲临此次颁奖典礼现场,为环保发声
期刊
2018年的整个夏天,我在喀什的城市乡村中穿行,入户走访、田野考察,彩霞映照着这座阳光之城,世间的所有美丽,都不及遇见的那一张张亲和的笑脸。用时6个月完成摄影课题《改革开放40年新疆喀什地区影像记录调查研究》,我纪录了喀什最美的时光。  相机是一个可以把背离的、汇合的、平行的、互相靠拢的、分歧交错的,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组合装纳成一个巨大的容器,让所思所想有处安放。相机之外的一切,或许就是多余的忧
期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同乡诗人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诗。  海子对质朴、单纯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美好时空的探寻,唤醒了无数人的诗意梦境。“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对现世界的敏感力,对天地万物独特的感知力。”  从诗人的敏感语境中,我们不难感受海洋和人类生命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  在这错误百出的世上  不公正的事情司空见惯  忘掉这一切吧  投身到海水中去  在海滩上接受阳
期刊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围垦、不合理的水产养殖、过度采捕滩涂贝类、生物入侵、偷猎毒杀等问题,导致这一地区湿地严重退化和丧失。由于各地对海域的围垦仍在进行,预计未来我国滨海湿地滩涂面积丧失的速度还会加剧。  《滩涂殇歌》摄影作品中反映了人类改变河流、填海造田、渔民即将消失的现象,人类与大海的合作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人类成为了一个掠夺者。滨海湿地不停地被蚕食,渔民与海洋生物的生存
期刊
土族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轮子秋”。每年正月农忙过后,土族青年们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两名身着彩装的姑娘在上面飞旋起舞。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这里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林地相间,物产丰富,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老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由于当地土族人民的传统服饰类似天上的彩虹,所以这里也被誉为“彩虹之乡”。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安现状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
期刊
内蒙古,广袤而又绵长的中国北部边疆,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改革开放40年来,这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美丽土地,依托其智慧的人民和丰富的资源,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成就。全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1.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