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zhen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國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关键词】:审美;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中西方音乐的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法天贵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要求音乐抒发人的“天”“真”自然的情性,发展为“自然乐论”。 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两大思想主流即“他律论”和“自律论”。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学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东西,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还须由歌唱家或演奏家进行第二度创作才能最终将乐谱变成音响而送入听众的耳朵。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具有分析性,他们的音乐是通过将音乐的音域发展最大化、音响最复杂化来表现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在一个小音域的范围内展示世界。但是,不管中西方的审美存在着怎样的差异,音乐文化与人的追求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所以一切的音乐文化及思想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珊.浅较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取向[J].北方音乐.2011.1(15)
  [2]孙淑平.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J].艺术百家.2011.5(!5)
  [3]刘名扬.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审美差异[J].音乐探索.2008.6(25)
  [4]彭小哲.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J].学理论.2011.6(!5)
  [5]李侃.浅谈中西方音乐历史进程的特征和差异性[J].大众文艺.2011.10(15)
  [6]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J].四川大学.2007.3(28)
  [7]刘正维.中西音乐结构的审美异同散论[J].音乐研究.2003.9(20)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弃妇诗”传统,弃妇题材的作品早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但由于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地位地下,而且基本上无法接受文化教育,绝大多数的女性并没有作诗的机会和能力,大量的弃妇文学都是由男性代写的,作者都为男性诗人。这些男性弃妇诗作者以自身的审美眼光和道德视角来塑造自己心中的弃妇形象,表达弃妇的感情世界。这种看似用第一人称抒发女性心理的诗,实际
期刊
【摘要】:莲花纹作为传统装饰纹样被历代所传承,其装饰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它的演进和发展诠释了时代独特的工艺美术手法,审美趣味以及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本文着重从装饰上分析和探究历代工艺美术中的莲花形象。  【关键词】:莲花纹;装饰风格;审美趣味  1.莲花的含义  1.1莲花的基本含义:  莲花,有荷、芙蓉、芙蕖等称谓。莲,出淤泥而不染,具有高雅圣洁的特性。  1.2莲花的寓意:  1.2.1莲花在
期刊
摘 要: 概念隐喻理论引发了隐喻的认知革命,同时也受到其他隐喻理论的批评,但批评者在批评时选用的是与概念隐喻理论不同的隐喻类型。其实不同的隐喻理论只有基于相同的隐喻类型,才有对比的基础。“A is B”型隐喻是所有隐喻理论都关注的类型,可以成为理论交流的基础,但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其他主要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即便是“A is B”型隐喻也非常复杂,至少存在层级性、集体性、方向性、系统性、共现/相似性
期刊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从优秀的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随着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接轨、普及并不断深化之际,融入诗歌教学,凸显地方人文,是通识教育的瑰宝。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诗歌教学  一、芳香四溢話诗魂  “伟大的诗,是国家最珍
期刊
【摘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得极为突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与《飘》中的郝思嘉都是极其标致的女人,两人都精明能干,思维敏捷,坚强执着;但两人的潜在品质是不同的:王熙凤“面善心恶”,郝思嘉“面恶心善”。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她们最终的命运趋同于悲剧:“脂粉英雄”聪明一世却短命于哭向金陵的途中,“乱世佳人”虽生逢其时,在废墟上建立了新生活,却丧失了其精神家园。
期刊
【摘要】:秦腔作为秦地文化的代表,对从小生活在此的贾平凹有着深远影响,小说《秦腔》中秦腔弥漫为一种气场,它渲染人物的心理活动、营造气氛 ,表达团块状的情绪、感受和意会,构成了小说、小说中的生活、及小说中的人物所共有的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气质。  【关键词】:秦腔;《秦腔》;贾平凹;作用。  秦腔是中国西部的地方戏曲,又称秦声、乱弹,是在陕、甘、宁地广为流传的古老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产生于民间,反应人民
期刊
【摘要】:人的身体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存在体,更能够生动地体现社会属性的政治文化符号。劳伦斯通过其作品,揭示身体在现代文明中的遭遇。他倾尽全力地抨击扭曲身体压抑人性的现代战争和现代文明。在西方哲学和文学表述中,人的身体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存在体,更含纳了丰富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烙印,成为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劳伦斯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对身体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所遭受的找害、扭曲、压制深表关切,以期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特别重视对典型环境的刻画,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伦敦的典型环境,如贫民窟、监狱、法庭等。这些典型环境立足于伦敦现实,但又并非现实伦敦的忠实呈现,它们在狄更斯的笔下更多呈现出一种阴郁、破败的气息。通过这种典型环境的建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揭露和批判了社会黑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现实环境;典型环境;狄更
期刊
【摘要】:郑板桥不仅是清代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官员、艺术家。由于他个人的独特性,其受收到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三绝诗书画”的名声,响彻画坛。本文主要在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词】:郑板桥;绘画艺术  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地位  徐
期刊
【摘要】:列宾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绘画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一员,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民族性和思想性,充分表现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克拉姆斯柯依是列宾的第一位精神导师,对他的创作起了重大影响。列宾的著名画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以及《托尔斯泰》等充分体其现实主义的特色。列宾的绘画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考量,赋予绘画新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