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经典著作通过学者的重述,变得更易于被普通读者接受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的打压。在台湾,以钱穆先生、徐复观先生、牟宗三先生为代表,一大批学人一直在坚持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讲传统文化的学者,可以说文脉没有断绝,经过了这么多年,这套书我相信也应该是一套经典著作。”在4月18日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发布会上,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郑闯琦如是说。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最早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于1981年,近40年间,经过增删修订,涵盖经、史、子、集,超过60种书目入选。在台湾前后发行超过6个版本,销量超过500万册,再版的次数连时报出版公司自己也统计不清。如今,这套丛书又一次被引进大陆。
这套丛书当年在台湾出版之初,也被业内认为是一种冒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台湾经济还没有完全起飞,这样一套大型丛书,售价超过20000台币,相当于当年台湾中学一个老师两三个月的工资。为此,时报出版公司和建设公司合作,提出了买书送精制书柜的销售策略。
而且,当时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沉浸在“五四运动”的余波之中,中西文化论战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建设布局都可以明显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氛。台湾青年对西方科技、文学艺术兴趣大增,纷纷到西方留学,传统已经被大众抛之脑后,在这种环境下,重提传统文化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开始提倡对青少年给予传统文化的教养,而且希望让这套书进入每家每户,每个父母都应该准备这套书给自己的小孩来看,这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运动、文化工程。如果不是因为高信疆先生决心做这件事,并不容易。”参与编辑《西游记》书目的学者龚鹏程这样说。
高信疆是台湾著名媒体人,当时是《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本土化专栏,大幅报导朱铭、洪通等台湾本土艺术家。而高信疆的妻子就是台湾时报出版公司负责人。这套丛书是他们夫妻俩的决定。在做出这项决定之前,台湾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商务印书馆更是曾经编选印行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古书今释语译。1966年,蒋介石在台湾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期间,文化机构前后出版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如《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等。
“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以及若干出版物偏于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的需要……这一切,都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印行,就是这样一份反省与辨认的开展。”高信疆在初版丛书的总序中如此写道。
其实,早在20B年,大陆出版机构时代华语出版公司就与台湾时报出版公司联系,取得了该丛书在大陆的版权。“当时也是签了几年的版权合约,后来版权到期后,就由九州出版社与台湾方面续签了版权合约。”九州出版社编辐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辑,涵盖了“四书五经”及“老庄”。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此次书目的筛选原则也与当年台湾版本保持一致: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尽可能地多样化与典范化。在重新编写的过程里。每一位编撰者的参酌采用,个人发挥,出版社都寄予了充分的尊重。
也是在这种“让经典大众化”的实质的阅读要求下,学者们不得不对原书有所取舍,有所融会与变通。譬如,《资治通鉴》将近三百卷的巨著,本身就是—个宏伟的书中帝国,一般大众实难轻易地读进去,而新版的《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就把原著作了故事性的改写,虽然字数浓缩了,却在不失原著精髓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份大众化的浓缩经典。
除了删减,为原著增加释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被学者余培林扩充、阐释,完善成了十来万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再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书,原有若干重叠的记述,经过编撰人的相互研讨,各有删节,避免了雷同繁复。
这种改写的方式,欧美出版界也有不少可供借鉴的例子。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来说,索麦维尔为它作了浓缩至六分之一的大众版本,畅销一时,并曾获得汤氏本人的大大赞赏。“我们的做法虽不必尽同,但精神却是一致的。”此次的丛书编辑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到《史记》《资治通鉴》,又到《山海经》《天工开物》《老残游记》以及《唐代诗选》《宋代词选》等等,每一部书都邀请台湾相关的文化学者进行白话“翻译”,作者有毛子水的弟子宋淑萍、王梦鸥、罗肇锦、雷家骥等国学大家,著名作家张晓风等人。
出版社邀请的每一位编撰人,除了文笔的流畅生动外,也同时熟谙古典与现代知识,并且是长期居住或成长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当下现实有适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历代经典的重新编撰,才能具备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和生活化。
“这套书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像中华书局出的杨伯峻先生注的《论语》,那是一种给学者写的偏专业性的读物。而这套丛书是一个学者把《论语》吃透,之后用自己的话给青年读者、学生讲出来,所以非常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郑闯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编辑此套丛书之初,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就有明确态度: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它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人的独宠。
“何况,这些历代相传的经典,又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说得更彻底些,这类经典大部分还是平民大众自身的创造与表现,大家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了这一古典宝藏呢。”高信疆曾如此说。
说起对于两岸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在新书发布会上也讲到了—件往事。
2007年,閻崇年到台湾去做文化交流。在媒体采访环节,他连续问了三位记者同一个问题“你会背《孟子》《论语》吗?”三位记者都肯定地回答:会背。
“吃饭的时候很多人,我就把这个故事说了,台湾人说我们这不会背《论语》《孟子》的高中不能毕业,所以都必须会背。好几位老先生,五十多岁了,说我现在可以给你背。这个事情我很有感慨。”阎崇年说。
多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曾对中国教育作过一次深入的探访。他们在报告书中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获得,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现代的学术研究,也纷纷肯定了相似的论点。高信疆在初版总序中引用已故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写道: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没有普遍性的。“在我们回溯现代中国的种种内在、外在与现实的条件之余,中国经典的传承,更成了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职责了。”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的打压。在台湾,以钱穆先生、徐复观先生、牟宗三先生为代表,一大批学人一直在坚持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讲传统文化的学者,可以说文脉没有断绝,经过了这么多年,这套书我相信也应该是一套经典著作。”在4月18日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发布会上,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郑闯琦如是说。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最早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于1981年,近40年间,经过增删修订,涵盖经、史、子、集,超过60种书目入选。在台湾前后发行超过6个版本,销量超过500万册,再版的次数连时报出版公司自己也统计不清。如今,这套丛书又一次被引进大陆。
发轫
这套丛书当年在台湾出版之初,也被业内认为是一种冒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台湾经济还没有完全起飞,这样一套大型丛书,售价超过20000台币,相当于当年台湾中学一个老师两三个月的工资。为此,时报出版公司和建设公司合作,提出了买书送精制书柜的销售策略。
而且,当时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沉浸在“五四运动”的余波之中,中西文化论战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课程设置、城市建设布局都可以明显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氛。台湾青年对西方科技、文学艺术兴趣大增,纷纷到西方留学,传统已经被大众抛之脑后,在这种环境下,重提传统文化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开始提倡对青少年给予传统文化的教养,而且希望让这套书进入每家每户,每个父母都应该准备这套书给自己的小孩来看,这个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运动、文化工程。如果不是因为高信疆先生决心做这件事,并不容易。”参与编辑《西游记》书目的学者龚鹏程这样说。
高信疆是台湾著名媒体人,当时是《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本土化专栏,大幅报导朱铭、洪通等台湾本土艺术家。而高信疆的妻子就是台湾时报出版公司负责人。这套丛书是他们夫妻俩的决定。在做出这项决定之前,台湾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商务印书馆更是曾经编选印行了相当数量、不同种类的古书今释语译。1966年,蒋介石在台湾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期间,文化机构前后出版大量中国古籍书目,如《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白话资治通鉴》等。
“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以及若干出版物偏于学术界或知识分子的需要……这一切,都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辑印行,就是这样一份反省与辨认的开展。”高信疆在初版丛书的总序中如此写道。
编选
其实,早在20B年,大陆出版机构时代华语出版公司就与台湾时报出版公司联系,取得了该丛书在大陆的版权。“当时也是签了几年的版权合约,后来版权到期后,就由九州出版社与台湾方面续签了版权合约。”九州出版社编辐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辑,涵盖了“四书五经”及“老庄”。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此次书目的筛选原则也与当年台湾版本保持一致:从二十五万三千余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尽可能地多样化与典范化。在重新编写的过程里。每一位编撰者的参酌采用,个人发挥,出版社都寄予了充分的尊重。
也是在这种“让经典大众化”的实质的阅读要求下,学者们不得不对原书有所取舍,有所融会与变通。譬如,《资治通鉴》将近三百卷的巨著,本身就是—个宏伟的书中帝国,一般大众实难轻易地读进去,而新版的《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就把原著作了故事性的改写,虽然字数浓缩了,却在不失原著精髓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份大众化的浓缩经典。
除了删减,为原著增加释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却被学者余培林扩充、阐释,完善成了十来万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再如《左传》《史记》《战国策》等书,原有若干重叠的记述,经过编撰人的相互研讨,各有删节,避免了雷同繁复。
这种改写的方式,欧美出版界也有不少可供借鉴的例子。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来说,索麦维尔为它作了浓缩至六分之一的大众版本,畅销一时,并曾获得汤氏本人的大大赞赏。“我们的做法虽不必尽同,但精神却是一致的。”此次的丛书编辑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到《史记》《资治通鉴》,又到《山海经》《天工开物》《老残游记》以及《唐代诗选》《宋代词选》等等,每一部书都邀请台湾相关的文化学者进行白话“翻译”,作者有毛子水的弟子宋淑萍、王梦鸥、罗肇锦、雷家骥等国学大家,著名作家张晓风等人。
出版社邀请的每一位编撰人,除了文笔的流畅生动外,也同时熟谙古典与现代知识,并且是长期居住或成长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当下现实有适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历代经典的重新编撰,才能具备活泼明白、深入浅出、趣味化和生活化。
“这套书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像中华书局出的杨伯峻先生注的《论语》,那是一种给学者写的偏专业性的读物。而这套丛书是一个学者把《论语》吃透,之后用自己的话给青年读者、学生讲出来,所以非常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郑闯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延续经典
在编辑此套丛书之初,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就有明确态度: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为全民所共享。它们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人的独宠。
“何况,这些历代相传的经典,又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说得更彻底些,这类经典大部分还是平民大众自身的创造与表现,大家怎么能眼睁睁地放弃了这一古典宝藏呢。”高信疆曾如此说。
说起对于两岸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著名历史学者阎崇年在新书发布会上也讲到了—件往事。
2007年,閻崇年到台湾去做文化交流。在媒体采访环节,他连续问了三位记者同一个问题“你会背《孟子》《论语》吗?”三位记者都肯定地回答:会背。
“吃饭的时候很多人,我就把这个故事说了,台湾人说我们这不会背《论语》《孟子》的高中不能毕业,所以都必须会背。好几位老先生,五十多岁了,说我现在可以给你背。这个事情我很有感慨。”阎崇年说。
多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曾对中国教育作过一次深入的探访。他们在报告书中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发现与新认识而获得,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事实上,现代的学术研究,也纷纷肯定了相似的论点。高信疆在初版总序中引用已故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写道: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没有普遍性的。“在我们回溯现代中国的种种内在、外在与现实的条件之余,中国经典的传承,更成了炎黄子孙无可推卸的职责了。”李黎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