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有十余年,从人性发展和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课改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已逐渐深入人心。美术学习适应改革,在传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给美术课堂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有问题讨论式、实践操作式以及知识归纳式三种基本方式。
关键词:探究;方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33-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基于这种认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学习观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大舞台。在新课程实施的十余年来,各学科在教学中广泛尝试使用,为此,课堂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气象,学生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是一门艺术种类丰富且倡导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由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更需要这些新的学习方式,也更适合采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初中美术教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四大学习领域,分别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谈一谈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适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1.问题讨论式
问题讨论式探究学习就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探究,其基本程序是:从特定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自主发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方式往往和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很大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传统提问一般问题口子小,学生思维定向性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问题更多体现综合性,需要横向纵向比较,思维的广度更达,也更多与合作讨论结合在一起,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案例:探究苏少版美术第16册第4课《以刀代笔》中版画画面的艺术特点。
对于版画画面的艺术特点,习惯做法为教学中教师单一出示版画的例作,或请学生浏览教材中例图,请学生欣赏观察后得出来结论,这种做法虽没什么大问题,但对第一次接触版画的学生而言还是有较大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呈现问题:对比同一题材(内容)的照片、素描、版画,你能分析得出版画画面的特点吗?(如下图)则针对性更加强,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通过同学的比较、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结合老师的归纳,对于版画艺术画面的特点(简洁、明快、单纯、对比强烈等),学生就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比较深刻。
2.实践操作式
实践操作式探究学习就是借助实际操作(类似于实验操作)来解决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获得方法。这一方法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单元教学中使用比较多。
案例:苏少版美术第14册第9课《奇妙的肌理》中利用吸附法制作肌理
教师出示利用滴墨吸附法制作的肌理图片若干,请同学们猜想这行云流水般美丽的肌理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生对教师出示的作品感到非常惊讶,急于想知道这一效果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制作方法,但不提前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材料:提供一盆清水,一小瓶墨汁,毛笔,几张裁好的宣纸。请同学实践操作:用这些材料尝试制作出效果和老师提供展示的范作一样的肌理作品。
请学生代表尝试制作并利用实物展台把实践过程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操作,出现了很多问题:墨汁滴的太多,没有经过搅拌,宣纸覆盖时间太长,作品呈现一片黑乎乎的效果,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这个结果在教师的预测之中,滴墨利用吸附法制作肌理关键在于滴墨的量和搅拌的效果以及宣纸覆盖揭出的时机。学生的尝试可以说是失败的,通过学生尝试后教师解释要领(勘误的过程),然后再请这位学生重新尝试,学生这时能基本掌握这一方法。在学生第二次尝试后教师进行示范,重点在搅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如何来创造有意味的肌理图形。学生通过两次操作对比,以及和教师的操作对比,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滴墨吸附法制作肌理的方法以及明白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可以开展实践操作式探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立线装饰一课中线性材料如何牢固地粘贴在底板上;如《动感生活》一课中对人体的比例关系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用尺子来度量、用手臂等部位来比划等,通过探究分别了解人体在站立、坐姿、蹲、盘腿而坐情况下的比例关系;如纸版画的制作中制版的过程与方法。
3.知识归纳式
根据对现有教材的分析,这一方式在美术欣赏类课型中比较适用,通过学生分析教材,提出相关联问题(也可以教师提供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这中间主要流程为:分析内容——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完整的结论。在知识归纳的过程中,学生既较全面了解了欣赏对象的知识点,同时在收集查找的过程中大量接触信息,对信息的分析、比较处理过程,这实际就是一个自主欣赏的过程。本身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图文资料很多就来自于网络,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老师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致的。
案例一:苏少版美术第16册第9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这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分成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通过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概况,重点识记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三种雕塑的艺术特点能重点分析,并认识到古代雕塑艺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设计探究知识点(类似于学案),采用列表的方式,制成表格,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表格上的要求,第一课时集中到计算机教室上网查找(也可以到图书馆收集资料),按要求填好表格。第二课时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总结归纳,抓住典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述。在学生前期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有了一个对所学内容比较完善的知识储备,教师再来进行讲解和评述,对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作品是十分有意义的。
1.提炼探究问题
探究性性学习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一步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应精心提炼探究性问题,确定哪些内容学生确实存在较大问题,哪些适合于探究学习。如果通过简单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那也没有必要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说问题应具有探究的价值。例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规律,重复的规律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探究内容来展开探究学习活动。
2.探究方法和过程指导
在确定了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探究的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例如上述的对苏州园林和中国古代雕塑的探究,首先在探究前需要向学生明确探究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甄别和选择网络上纷繁的信息。其次在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解惑释疑。
3.总结交流和评价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至少应该进行两方面的总结和评价:一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开展的怎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怎样?二是学生探究的结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是同伴的评价加上教师的点评,两者结合更加客观,当然还应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都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探究学习强调问题性、过程性、创新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甚至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采用合理的新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8).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关键词:探究;方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33-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基于这种认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学习观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大舞台。在新课程实施的十余年来,各学科在教学中广泛尝试使用,为此,课堂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气象,学生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是一门艺术种类丰富且倡导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由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更需要这些新的学习方式,也更适合采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优化了教学过程,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初中美术教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四大学习领域,分别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谈一谈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适合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1.问题讨论式
问题讨论式探究学习就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探究,其基本程序是:从特定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自主发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一方式往往和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很大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传统提问一般问题口子小,学生思维定向性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我们选择的问题更多体现综合性,需要横向纵向比较,思维的广度更达,也更多与合作讨论结合在一起,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案例:探究苏少版美术第16册第4课《以刀代笔》中版画画面的艺术特点。
对于版画画面的艺术特点,习惯做法为教学中教师单一出示版画的例作,或请学生浏览教材中例图,请学生欣赏观察后得出来结论,这种做法虽没什么大问题,但对第一次接触版画的学生而言还是有较大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呈现问题:对比同一题材(内容)的照片、素描、版画,你能分析得出版画画面的特点吗?(如下图)则针对性更加强,更加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通过同学的比较、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结合老师的归纳,对于版画艺术画面的特点(简洁、明快、单纯、对比强烈等),学生就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比较深刻。
2.实践操作式
实践操作式探究学习就是借助实际操作(类似于实验操作)来解决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获得方法。这一方法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单元教学中使用比较多。
案例:苏少版美术第14册第9课《奇妙的肌理》中利用吸附法制作肌理
教师出示利用滴墨吸附法制作的肌理图片若干,请同学们猜想这行云流水般美丽的肌理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生对教师出示的作品感到非常惊讶,急于想知道这一效果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制作方法,但不提前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材料:提供一盆清水,一小瓶墨汁,毛笔,几张裁好的宣纸。请同学实践操作:用这些材料尝试制作出效果和老师提供展示的范作一样的肌理作品。
请学生代表尝试制作并利用实物展台把实践过程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由于是第一次操作,出现了很多问题:墨汁滴的太多,没有经过搅拌,宣纸覆盖时间太长,作品呈现一片黑乎乎的效果,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这个结果在教师的预测之中,滴墨利用吸附法制作肌理关键在于滴墨的量和搅拌的效果以及宣纸覆盖揭出的时机。学生的尝试可以说是失败的,通过学生尝试后教师解释要领(勘误的过程),然后再请这位学生重新尝试,学生这时能基本掌握这一方法。在学生第二次尝试后教师进行示范,重点在搅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如何来创造有意味的肌理图形。学生通过两次操作对比,以及和教师的操作对比,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滴墨吸附法制作肌理的方法以及明白制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诸如此类的可以开展实践操作式探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立线装饰一课中线性材料如何牢固地粘贴在底板上;如《动感生活》一课中对人体的比例关系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用尺子来度量、用手臂等部位来比划等,通过探究分别了解人体在站立、坐姿、蹲、盘腿而坐情况下的比例关系;如纸版画的制作中制版的过程与方法。
3.知识归纳式
根据对现有教材的分析,这一方式在美术欣赏类课型中比较适用,通过学生分析教材,提出相关联问题(也可以教师提供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这中间主要流程为:分析内容——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完整的结论。在知识归纳的过程中,学生既较全面了解了欣赏对象的知识点,同时在收集查找的过程中大量接触信息,对信息的分析、比较处理过程,这实际就是一个自主欣赏的过程。本身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图文资料很多就来自于网络,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老师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致的。
案例一:苏少版美术第16册第9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这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分成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通过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雕塑的概况,重点识记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三种雕塑的艺术特点能重点分析,并认识到古代雕塑艺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设计探究知识点(类似于学案),采用列表的方式,制成表格,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表格上的要求,第一课时集中到计算机教室上网查找(也可以到图书馆收集资料),按要求填好表格。第二课时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总结归纳,抓住典型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述。在学生前期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有了一个对所学内容比较完善的知识储备,教师再来进行讲解和评述,对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作品是十分有意义的。
1.提炼探究问题
探究性性学习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一步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应精心提炼探究性问题,确定哪些内容学生确实存在较大问题,哪些适合于探究学习。如果通过简单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那也没有必要开展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说问题应具有探究的价值。例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规律,重复的规律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探究内容来展开探究学习活动。
2.探究方法和过程指导
在确定了探究问题后,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探究的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例如上述的对苏州园林和中国古代雕塑的探究,首先在探究前需要向学生明确探究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甄别和选择网络上纷繁的信息。其次在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解惑释疑。
3.总结交流和评价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至少应该进行两方面的总结和评价:一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开展的怎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怎样?二是学生探究的结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够把问题解释清楚?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是同伴的评价加上教师的点评,两者结合更加客观,当然还应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都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探究学习强调问题性、过程性、创新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甚至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采用合理的新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8).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