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因此,变革传统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4-01
中国自入世以来, 与各国的经贸、文化、体育等的交流日趋繁盛, 社会对能懂会说的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
一、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1.1 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众所周知,在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前者远比后者更受毕业生的青睐,因此,公办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好于民办高职院校,这就导致高考入学英语成绩不高,学习能力基础及落差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通过一个统一起点和目标的教学过程,推动所有学生的英语能力形成和提升显然是不现实的。
1.2 人才培养方式滞后。 互连网的诞生,正在增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的教学方法,即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步伐较慢,教师对英语服务于“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突破原有的应试教学,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忽略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从而导致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
1.3 硬件( 英语教学基础设施) 和软件( 英语教师队伍) 建设存在不足。民办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模式, 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影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 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工资偏低,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尤其难以留住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1.4 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次或几次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 期末考试,A、B级考试等。这些都是侧重测试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而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课程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课程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课程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课程设置结构必须直接面向职业、面向具体岗位。全部课程可设置成三个模块:
2.1.1 基础英语模块。主要课程为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巩固和扩展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 职业英语模块。课程内容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英语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体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完美结合。
2.1.3 专业英语模块。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实习实训,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训练,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2.2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学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才人培养模式。
2.2.1 订单式人才培养。 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英语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2.2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技能人才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实现环节。顶岗实习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
2.4 实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考核方法应摒弃传统的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力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把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是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如课堂观察、面谈、单元测验、团队活动、学生讨论等,可占总成绩的40%~60%。
2.5 创建英语第二课堂。 组织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应有组织地开展诸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竞赛、英语职场实训等有助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4-01
中国自入世以来, 与各国的经贸、文化、体育等的交流日趋繁盛, 社会对能懂会说的英语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型、理论型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转化。当前,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
一、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1.1 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众所周知,在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前者远比后者更受毕业生的青睐,因此,公办高职院校生源普遍好于民办高职院校,这就导致高考入学英语成绩不高,学习能力基础及落差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通过一个统一起点和目标的教学过程,推动所有学生的英语能力形成和提升显然是不现实的。
1.2 人才培养方式滞后。 互连网的诞生,正在增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育的教学方法,即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步伐较慢,教师对英语服务于“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思想,难以突破原有的应试教学,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忽略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从而导致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
1.3 硬件( 英语教学基础设施) 和软件( 英语教师队伍) 建设存在不足。民办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模式, 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影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 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工资偏低,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尤其难以留住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1.4 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次或几次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 期末考试,A、B级考试等。这些都是侧重测试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而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英语课程体系。 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课程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课程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课程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程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课程设置结构必须直接面向职业、面向具体岗位。全部课程可设置成三个模块:
2.1.1 基础英语模块。主要课程为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巩固和扩展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 职业英语模块。课程内容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职业英语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体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完美结合。
2.1.3 专业英语模块。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实习实训,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训练,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岗位应用英语的能力。
2.2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学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才人培养模式。
2.2.1 订单式人才培养。 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英语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2.2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技能人才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实现环节。顶岗实习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既能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课堂里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
2.4 实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因此考核方法应摒弃传统的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加强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力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把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是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如课堂观察、面谈、单元测验、团队活动、学生讨论等,可占总成绩的40%~60%。
2.5 创建英语第二课堂。 组织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应有组织地开展诸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竞赛、英语职场实训等有助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的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