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被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后,宁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内陆省区,宁夏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后来居上?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专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请他介绍宁夏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判断和界定新常态下宁夏的经济形势?
李建华: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
适应新常态,首先要适应中高速增长,而不要再走过去的追求GDP的增长、超高速。因为“超高速”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越发展、基数越大,每增长1%,它所代表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过去GDP低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方式的逐步转变,这一定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
2016年,全球经济都已进入新常态,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继续放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包括我们宁夏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从我们宁夏看,山川、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稳增长的基础不牢固,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大、困难多,科技创新驱动力还比较弱,煤炭、铁合金等传统产业遇到了严峻挑战,市场低迷、价格下降,云计算、现代纺织、信息、旅游等新兴产业正在蓄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去库存还需要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直接影响煤制油项目的投产,枸杞、酿酒葡萄等许多我们认为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也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特别是酿酒葡萄当前对GDP、财税收入的贡献有限,等等。我们的思维要跟上新常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尽快适应新常态,把我区的各项工作做好。
一方面,宁夏的发展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明显短板。目前,宁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投资产出率等一些指标在全国乃至西部的位次比较靠后。为此,我们提出,创新发展、转型追赶,重点是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宁夏发展有机遇、有基础、有优势。政策方面,宁夏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省区,有中央的大力支持,这是宁夏发展的最大后盾。速度方面,宁夏经济总量虽然小、基数低,但“十二五”时期蓄积的发展新动能正在逐步释放为增速。应该说,宁夏小有小的优势,在整体实力上我们走不到其他省区前面去,但只要在一些领域、一些工作、一些产业上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就能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面,就能为全国创造经验,就能弯道超车、追赶发展。
李建华:宁夏 “十三五”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概括:在宏观层面上,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四个宁夏”建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一体推进、一起发力。
在中观层面上,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也要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使更多的人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二者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真正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四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微观层面上,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对宁夏来说,去产能重点是降低工业能耗,采取差别化政策,帮助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 “僵尸企业”,尤其要想办法降低成本,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效益;去库存重点是解决工业企业产品和房地产市场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拓宽销售渠道、鼓励企业抱团取暖、政策支持等,加大库存消化力度;去杠杆重点是化解政府债务,通过增收节支、发放中长期地方债等方式,提高有效投资,使市县政府轻装上阵,更好地推进发展;降成本重点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放水养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减负;补短板重点是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特别是解决好观念、人才和创新这个最大短板,让创新贯穿于全区一切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这在全国都是“两难”问题,宁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李建华: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表明了中央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宁夏是生态脆弱省区,加上产业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两组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宁夏是65.6%,低于全国3.3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80%;另一个是能耗水平,宁夏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的2.8倍、2.7倍,每吨标煤创造的GDP只有全国的35%。
这几年,我们正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问题,坚持生态优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要发臭的GDP,严守生态环境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些外地来宁观光旅游、投资置业的客商对宁夏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一是率先编制规划。坚持把整个省区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建设,编制完成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并经自治区人代会审议通过,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以省为单位编制这样的规划,在全国还是第一个。《规划》针对一些地方无序开发、盲目投资、资源浪费等问题,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进一步增强了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硬约束。今年,我们要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国家试点,并加强专规详规的衔接,加强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全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快转型发展。一方面优化存量,加大钢铁、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我们顶住压力,坚决压减和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将13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培育发展云计算、现代纺织、现代农业、清真产业,既增加了GDP,又没有污染,改善了轻重工业比;还有节水农业,包括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都尽可能采用喷灌、滴灌,真正节约利用了水资源,逐步消化旧账、不欠新账。三是铁腕防污治污。坚决贯彻落实新的《环保法》,建立区市县和重点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建立企业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与享受阶梯水价、差别电价、绿色信贷挂钩制度,宁东基地煤电项目煤耗、水耗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执法年”活动,集中淘汰燃煤小锅炉1382台、黄标车8.6万辆,严查重处破坏环境行为。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我们计划今年年中召开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宁夏问题。我们的想法是,持续用力抓保护、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环境保护蓝天、绿水、净土“三项行动”,以及天然林保护、水生态文明示范、主干道路与沿山沿河整治绿化“三大工程”,使宁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以宁夏小气候、小环境的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年宁夏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特别是在阿拉伯国家建设产业园,力度很大,目前进展如何?
李建华:像我们宁夏这样的内陆省区,不沿边、不靠海,只有大胆地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让宁夏走向全国、融入世界,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几年,我们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引导企业走出去闯市场,到境外投资项目,宁夏的宝塔石化等企业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5家境外企业,其中32家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虽然绝对量比较小,但占到全区GDP的近5%,这对宁夏这样的小省区来说很不容易。
令我们欣喜的是,商务部、贸促会等中央部委帮助牵线搭桥,在阿曼杜古姆建设“中国产业园”、沙特吉赞经济城建设“中沙工业园”,宁夏在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阿曼杜古姆“中国产业园”是去年第二届中阿博览会期间,我们宁夏与阿曼确定的合作事项。园区面积达到1200公顷,阿方承诺将在用水、用电、天然气供应等方面提供便利,并在土地租金、税收政策上给予极大的优惠。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20个项目列入“一带一路”战略项目库,首批建设项目8个,投资近60亿元,将于今年5月举行产业园奠基典礼,这为我区乃至全国的企业走向阿拉伯国家进行了有益尝试。沙特吉赞经济城“中沙工业园”是我们宁夏、广东省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3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的工业园,主要是推动我国的钢铁、水泥、玻璃、清真食品等企业走出去,到中沙工业园落地,实现产能转移。今年年初,在习近平主席和沙特萨勒曼的见证下,我们与沙方签订了国际产能合作备忘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都明确表态支持工业园建设,广东省也将中沙工业园作为今年的重点推进项目来抓,明确明年初将落实3—5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我们将正式组建合资公司,完成工业园区规划编制。这两个境外园区建成后,不仅对我们宁夏对外开放产生重大的带动作用,而且为中阿务实合作搭建新的载体。
宁夏小有小的优势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判断和界定新常态下宁夏的经济形势?
李建华:新常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做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
适应新常态,首先要适应中高速增长,而不要再走过去的追求GDP的增长、超高速。因为“超高速”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越发展、基数越大,每增长1%,它所代表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过去GDP低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方式的逐步转变,这一定要由市场规律来决定。
2016年,全球经济都已进入新常态,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继续放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包括我们宁夏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从我们宁夏看,山川、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稳增长的基础不牢固,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大、困难多,科技创新驱动力还比较弱,煤炭、铁合金等传统产业遇到了严峻挑战,市场低迷、价格下降,云计算、现代纺织、信息、旅游等新兴产业正在蓄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去库存还需要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降直接影响煤制油项目的投产,枸杞、酿酒葡萄等许多我们认为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也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特别是酿酒葡萄当前对GDP、财税收入的贡献有限,等等。我们的思维要跟上新常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迎难而上,顺势而为,尽快适应新常态,把我区的各项工作做好。
一方面,宁夏的发展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明显短板。目前,宁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投资产出率等一些指标在全国乃至西部的位次比较靠后。为此,我们提出,创新发展、转型追赶,重点是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宁夏发展有机遇、有基础、有优势。政策方面,宁夏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欠发达省区,有中央的大力支持,这是宁夏发展的最大后盾。速度方面,宁夏经济总量虽然小、基数低,但“十二五”时期蓄积的发展新动能正在逐步释放为增速。应该说,宁夏小有小的优势,在整体实力上我们走不到其他省区前面去,但只要在一些领域、一些工作、一些产业上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就能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前面,就能为全国创造经验,就能弯道超车、追赶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宁夏“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点有哪些?
李建华:宁夏 “十三五”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概括:在宏观层面上,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四个宁夏”建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一体推进、一起发力。
在中观层面上,主要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也要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使更多的人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二者各司其职、各显其能,真正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四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微观层面上,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对宁夏来说,去产能重点是降低工业能耗,采取差别化政策,帮助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 “僵尸企业”,尤其要想办法降低成本,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效益;去库存重点是解决工业企业产品和房地产市场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拓宽销售渠道、鼓励企业抱团取暖、政策支持等,加大库存消化力度;去杠杆重点是化解政府债务,通过增收节支、发放中长期地方债等方式,提高有效投资,使市县政府轻装上阵,更好地推进发展;降成本重点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放水养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减负;补短板重点是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特别是解决好观念、人才和创新这个最大短板,让创新贯穿于全区一切工作。
“不要发臭的GDP”
中国新闻周刊: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这在全国都是“两难”问题,宁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李建华: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表明了中央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宁夏是生态脆弱省区,加上产业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两组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宁夏是65.6%,低于全国3.3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80%;另一个是能耗水平,宁夏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的2.8倍、2.7倍,每吨标煤创造的GDP只有全国的35%。
这几年,我们正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问题,坚持生态优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要发臭的GDP,严守生态环境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些外地来宁观光旅游、投资置业的客商对宁夏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一是率先编制规划。坚持把整个省区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建设,编制完成了《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并经自治区人代会审议通过,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以省为单位编制这样的规划,在全国还是第一个。《规划》针对一些地方无序开发、盲目投资、资源浪费等问题,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生态、耕地、水资源三条红线,进一步增强了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硬约束。今年,我们要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国家试点,并加强专规详规的衔接,加强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全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快转型发展。一方面优化存量,加大钢铁、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我们顶住压力,坚决压减和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将13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培育发展云计算、现代纺织、现代农业、清真产业,既增加了GDP,又没有污染,改善了轻重工业比;还有节水农业,包括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都尽可能采用喷灌、滴灌,真正节约利用了水资源,逐步消化旧账、不欠新账。三是铁腕防污治污。坚决贯彻落实新的《环保法》,建立区市县和重点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建立企业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与享受阶梯水价、差别电价、绿色信贷挂钩制度,宁东基地煤电项目煤耗、水耗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执法年”活动,集中淘汰燃煤小锅炉1382台、黄标车8.6万辆,严查重处破坏环境行为。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我们计划今年年中召开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专题研究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宁夏问题。我们的想法是,持续用力抓保护、抓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环境保护蓝天、绿水、净土“三项行动”,以及天然林保护、水生态文明示范、主干道路与沿山沿河整治绿化“三大工程”,使宁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以宁夏小气候、小环境的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独特优势”
中国新闻周刊:这几年宁夏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特别是在阿拉伯国家建设产业园,力度很大,目前进展如何?
李建华:像我们宁夏这样的内陆省区,不沿边、不靠海,只有大胆地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让宁夏走向全国、融入世界,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几年,我们在抓好招商引资的同时,引导企业走出去闯市场,到境外投资项目,宁夏的宝塔石化等企业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5家境外企业,其中32家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虽然绝对量比较小,但占到全区GDP的近5%,这对宁夏这样的小省区来说很不容易。
令我们欣喜的是,商务部、贸促会等中央部委帮助牵线搭桥,在阿曼杜古姆建设“中国产业园”、沙特吉赞经济城建设“中沙工业园”,宁夏在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阿曼杜古姆“中国产业园”是去年第二届中阿博览会期间,我们宁夏与阿曼确定的合作事项。园区面积达到1200公顷,阿方承诺将在用水、用电、天然气供应等方面提供便利,并在土地租金、税收政策上给予极大的优惠。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20个项目列入“一带一路”战略项目库,首批建设项目8个,投资近60亿元,将于今年5月举行产业园奠基典礼,这为我区乃至全国的企业走向阿拉伯国家进行了有益尝试。沙特吉赞经济城“中沙工业园”是我们宁夏、广东省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3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的工业园,主要是推动我国的钢铁、水泥、玻璃、清真食品等企业走出去,到中沙工业园落地,实现产能转移。今年年初,在习近平主席和沙特萨勒曼的见证下,我们与沙方签订了国际产能合作备忘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都明确表态支持工业园建设,广东省也将中沙工业园作为今年的重点推进项目来抓,明确明年初将落实3—5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我们将正式组建合资公司,完成工业园区规划编制。这两个境外园区建成后,不仅对我们宁夏对外开放产生重大的带动作用,而且为中阿务实合作搭建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