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口号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h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复杂快变的环境下,为应变和快速适应,组织必须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于是“组织学习”变成时髦词汇。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组织虽然将学习挂在了嘴上,却无实际效果,于是我们不得不问,贵单位会“组织学习”吗?
  学习本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将其与组织嫁接,便具有了集体特征,且演化出了与个体很不同的学习行为,如个人学习是否意味着组织学习?个人为何要响应组织号召而学习?个人学习如何与组织需要相融合?如何将组织需要渗透或融合到个体的学习与互动间和组织的运转过程中?等等。
  如前所述,学习的目的是组织试图通过学习、探索,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将“学习”与组织连接起来源于西蒙(H. Simon, 1953),他认为政府组织重组的过程即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希尔特(R. Cyert)和马奇(J. March)更进一步,他们在《商业组织的行为理论》一书中把组织学习列为探讨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了关于组织学习的热论,组织学习的研究也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铺开。而让其在实践界普及的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他在其畅销著作《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强调面临剧烈变化的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认为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并发展了广为流传的学习型组织五项要素。一、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二、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三、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四、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精于工作的专业技巧,自我超越源自个人与愿景之间的“创造性张力”;五、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透过信息积累,掌握事件的全貌,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有助于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发展的来龙去脉,便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概念已被大家广为接受和实践,现在的问题不是需要或重视与否,而是如何真正有效实现组织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处理好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的关系,怎样协调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间不同层次的学习,如何将各类学习对准组织目标,使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
  阿吉利斯(C. Argyris)、熊恩(D. Schon)两人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他们在《组织学习:行动理论之观点》(1978)一书中提出了“行动观点”,认为组织学习的意义在于“促进组织长期效能和生存发展、回应环境变化的实践过程中,对其根本信念、态度行为、结构安排所做的各个调整活动”,“这些调整活动是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互动来实现的。”
  实际上,学习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和习惯;真正的组织学习仅有号召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形成组织内学习的机制和文化,甚至包括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促进知识共享、互动和碰撞的知识管理设施和环境。如何构造能够自发自动的组织学习机制和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以下几个方面恐怕是其不可缺或的重要构件:一、分析形成明晰的组织愿景和使命;二、构建支持学习的平台和营造交流创新的文化;三、强调自组织和自我管理;四、鼓励团队合作和研究型工作;五、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六、坚守有反省的行动和有克制的自信;七、管理哲学上坚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条。
其他文献
4月,北京,柳枝新绿。  在航空总医院旁一幢白色的行政楼,笔者如约见到了高国兰院长。  同很多人一样,笔者第一次对高院长产生好奇,也是源于被媒体广为关注的亚洲第一例“渐冻人”及桑兰分娩的消息。而采访,也由此打开。  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是指在风险事件中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而在管理中,时常面临风险决策。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每个决策都包括事实要素和
期刊
近二十年来,由计算机应用带来的IT技术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了大数据时代。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量大约为1.8至2.2ZB(1ZB等于10的21次方比特)。这一大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大数据的出现使得全球企业自愿或不自愿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模式,以求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取得自身的优势。  人是创造大数据的主体。我国企业身居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大数据的速度正在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我国至
期刊
六西格玛实现了由质量管理向管理质量的转型,六西格玛管理  ——管理质量方法,是企业持续成功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发展的调整期,质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并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企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六西格玛管理的研究和实施是推动管理质量提高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立足于质量和效益。  六西格玛
期刊
六西格玛(6σ)管理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摩托罗拉公司,流行并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GE(通用电气公司)的实践。起初,六西格玛被作为一种追求顾客满意和完美品质的质量目标,随着企业应用实践的不断发展,今天,六西格玛已经成为“一套系统的、集成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随着在GE应用的成功,六西格玛管理开始向全球扩散。从2000年开始,中国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
期刊
先后担任过齐相的管仲和晏婴,向来被人们看作历史上的贤相。管仲是春秋初期的名人,正是他协助齐桓公,把中国历史导入春秋时代,晏婴则是古代智者从政的代表,成为季世之际维系国家生存的大臣榜样。相对而言,管仲的历史地位比晏婴要略高一些,事功也比晏婴突出,而晏婴的机智应变和俭约,则是管仲所不及的。后世谈到古代贤相,往往管晏并列;兼谈将相时,则管乐并列(乐指燕国大将乐毅)。即便从为政楷模的角度看,管仲和晏婴也在
期刊
六西格玛管理是把根植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研究理念、思维方式运用到企业经营中来。其是一种思维模式、一套研究方法,引导人们关注事物的本质,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其逻辑基础如下:一、任意事件在时空的集合构成流程;二、变化无处不在;三、变化背后一定有原因  劳动创造了人。自直立行走以来,人类为追求更美好生活而表现出的对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兴趣和做出的努力就从未停歇过。这种努力在分工精细严密
期刊
通过质量认证并不能代替大量具体细致的质量工作,因而认证不能代替全面质量管理,更不能代替六西格玛管理。企业通过了ISO9000族的认证表明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六西格玛管理能为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供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新时期提升竞争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最大利润的战略举措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管理界最为火暴、最为前沿、最为实用
期刊
90年代,一本《数字化生存》似乎旋风,吹绉了中国的一池春水。但平心而论,这本书来到中国的时候似乎有点错位。当时的中国,能用上电脑的人并不太多,普通百姓联网更是一个遥远的梦。从电脑的操作系统来看,当时windows在中国才刚刚铺开,跟不上升级节奏的人还在用dos命令操作。所谓计算机培训,最热门的也就是学一点键盘命令和五笔打字。记得我当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考试,题目中既有dos命令,又有w
期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对六西格玛的认识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从更广、更远的时空来评价,今天企业应用六西格玛所取得的进展只是良好的起步和开端  2002年9月16日,在第八届亚太质量组织会议期间,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简称六推委)正式对外宣布成立,标志着六西格玛管理在中国推进步入有序轨道。目前大约有1000家左右的企业在使用六西格玛管理,既有大企业、中等规
期刊
推进精益六西格玛是一场管理变革。在变革初期,必然会遭遇组织文化不适应,基础条件不成熟等问题,自控所通过领导者的引领,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全体员工的参与,流程为主线的变革基础,逐步推进着这场变革  2000年,高速发展中的中航工业自控所面临着产品按时交付率低、外场暴露问题较多、研发速度跟不上、新产品批量上不去等一系列日益突出的问题。自控所管理层在寻找解决办法时,积极导入了精益六西格玛管理——通过流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