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烟桥的社会活动与艺术创作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关于陈烟桥的研究多集中探讨鲁迅对陈烟桥的影响或陈烟桥版画的艺术特色,较少涉及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及漫画和理论创作,也未关注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核心.本文将陈烟桥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木刻、漫画、理论创作视为一个整体,发掘被以往研究遗漏的细节与作品,试图呈现陈烟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作,并标示其创作转变的节点,进而指出,在充满动荡与灾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通过视觉图像宣传革命、唤醒民众、激励士气,生动诠释了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革命历程.
其他文献
“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是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重大文化项目,是继新金陵画派“两万三千里写生”之后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主题最集中、组织化程度最高的大型主题美术创作活动之一.该精品工程的本意是策划百个选题,组织百名画家,创作百件作品,献礼党的百年华诞.6月28日,“百年江苏”工程作品展览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这是江苏美术家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丹青礼、致敬礼.
期刊
16世纪末铜版画就通过传教士进入中国,随即在17世纪进入清宫廷.起初统治者通过版画书籍了解西学知识,之后将其当作传播工具,进而引发一系列制作活动.它不仅影响了书籍出版,也给宫廷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但因宫廷各阶层立场不同,铜版画受到多种因素的干预:洋画家在意对天主教的传播功能,统治者看到的是实用性,文士、画家立足于传统评价原则.所以,铜版画在清宫廷不只是简单的印刷技术实践,也是中国人早期对西方艺术的思考、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对表达方式的尝试性探索.
针对将“方黄之争”的肇始视作《新国画与旧国画》的发表和把卷入该争论的双方视作“革新”与“保守”、“西化”与“反西化”之间泾渭分明的对垒的观点,本文在立足“方黄之争”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指出“方黄之争”始于黄般若发表《剽窃新派与创造之区别》,而非方人定被授意发表《新国画与旧国画》.然后,本文着重诠释“方黄之争”的内涵,即将辩论双方的分歧总结为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国画创新是否有必要引入写实主义?第二,绘画艺术是否具有民族性?第三,国画题材是选择现实生活,还是文人玄想?最后,本文提纲挈领地总结“方黄之争”对中国传
继志斋刊刻的《玉合记》的版画插图在人物处理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造型圆润,面容表情程式化,在具有世俗气息的同时也蕴含理想化的色彩.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玉合记》版画插图采用了符号化的手法,主要通过服饰的社会身份指向,以图像符号的指示性来设计人物形象,进而以绘画性的表现推进文学性叙事,其中服饰是传达人物身份的关键要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处理手法符合戏曲叙事的特征,也方便读者指认角色的身份,适合大众化的认知诉求.该插图在造型的趣味上兼具通俗与雅致的美学品格,体现了晚明版画的杰出成就.
杜威“家校合作”思想是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教育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论及合作教育思想等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想.杜威“家校合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家校教育理念互通,为家校合作展开教育打下认知基础;以成长经验为桥梁,家校共同促进儿童成长;家校通过共享教育资源,进行“共同教育”.根据“家校合作”思想,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了家校合作教育实践,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家长定期集会,参与讨论学校教育问题;学校开设“家长培训班”,促进家长了解杜威学校;家长筹集资金,维持杜威学校的正常运行.其中,家长
现代版画会是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兴起以后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美术社团之一,其由校内群体而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后续发展乃至现代美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现代版画会放置于20世纪上半叶美术社群与美术展览、出版等现代性多维视角下,讨论该社团在鲁迅指引下的文化自觉与生存策略.在此基础上,侧重讨论在20世纪上半叶到“到民间去”的文化思潮对现代版画会产生的影响和它所作出的反映,阐释其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最终指出,现代版画会以地方经验和区域文化作为实践的舞台,以群体意志着力探究和呈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姑苏版”指的是雕版印刷以及木刻版画艺术在明朝后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世称姑苏版.[1]就“姑苏版”的内涵而论,笔者与国内多数学者看法一致,认为“姑苏版”,专指明清时期苏州印制的木刻版画作品,涵盖书籍插图、木版年画等,亦可称“苏州版”.“姑苏版”木刻版画中的“仿泰西笔法”则是一种特殊的类型.
期刊
版画创作是一个思想观念与创作性劳动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平版画是我从事艺术创作以来一直采用的创作样式,我对它特有的颗粒肌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情有独钟,其制作过程的不确定性也是最有趣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多样的技法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尤其套色技法可以制作出细腻而又丰富的色彩画面,在艺术语言上跟我的某种审美认知高度契合.通过平版画,可以激发出我对材料本身可能性的探索欲望,也可以在观念的变换中寻找到与其相契合的表现语言,呈现心中对于社会生活微妙的感知
期刊
一、缘由rn“美育”一词源自席勒的“审美教育”与康德的美学体系,是基于“恢复感性,消除启蒙理性的片面和专制,由此克服人性的分裂”而提出的.[1]其初衷旨在突出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别,即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那么,美育的目的则应该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持续且长久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德性作用,不断以美的方式完善自我的全面发展.
期刊
本文系统回顾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地区新兴版画的活动状况,整理了该时期天津市立美术馆馆藏木刻第一手史料,试图在此基础上还原该时期天津地区版画艺术生态,详细考察天津市立美术馆在木刻作品的收藏展示、相关知识推广、艺术家创作平台拓展、公众影响等方面的具体作为,以揭示说明身为社会教育机构、艺术运动助推器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对推动新兴木刻在津发展以及地区民众审美认知转变作出的贡献,找寻其在现代木刻史上应有的位置,进一步拓宽早期中国新兴版画活动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