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大飞机同行

来源 :大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新中国航空业合作超过30年的伙伴,GE航空集团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成长到壮大的辉煌过程。而作为中国大飞机项目的重要参与者,GE既是见证者,更是紧密合作的同行者。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过程中,GE曾经参与了哪些项目?有哪些成果和收获?面对最具活力的中国市场,未来GE将执行哪些新的战略或发展规划……带着这些问题,在GE航空集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大飞机》杂志专访了GE全球副总裁兼GE航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
  “后发制胜”参与ARJ21项目
  进入21世纪,对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来说,ARJ21新支线飞机的立项是一件足以载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册的大事,它标志着时隔多年后,中国再次向民用飞机制造业发起了新的挑战。
  尽管早在1985年,第一台GE发动机就随波音737进入了中国市场,但GE在2002年ARJ21项目启动之际并没有“拔得头筹”。当时,ARJ21新支线飞机已经启动了动力系统招标工作,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发动机制造商,由于种种原因,GE却没有参与投标。


  此时,时任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恰好到访中国,他很有远见地认为,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民用航空市场不可小觑的力量,GE必须抓住ARJ21项目这个难得的机遇。于是,回到美国之后,伊梅尔特立即与时任小型商用发动机总经理David Joyce(现任GE副董事长兼GE航空集团全球CEO)商讨对策并寻找合适的商务负责人人选,以便尽快组织GE的项目团队参与ARJ21项目竞标。此时,向伟明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1992年,向伟明加入GE航空集团(时称GE飞机发动机集团)。当时,GE航空北京代表处的规模很小,员工只有10人左右,向伟明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国市场进行发动机销售和市场维护。1997年,向伟明报名参加了GE内部组织的为期3年的全球市场营销培训项目,并成功入选。此后几年,他在美国接受了包括市场营销、合同支援、商务运营、项目管理等全方位培训,先后在GE总部多个核心部门任职。2002年,当向伟明得知有机会参与ARJ21项目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虽然他仍需要继续完成美国的培训项目,但对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出身的他来说,是时候为自己的航空情怀干点什么了。
  领受任务后,在David Joyce的领导下,向伟明立刻组建团队参与竞标。那一年,他往返中美11次,经过多轮投标后,CF34-10A发动机力压群雄,成为ARJ21新支线飞机的唯一动力装置。从那一刻开始,GE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从那时起,GE与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向伟明表示:“1985年,GE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我进入GE工作时,GE在中国的装机量约为300台。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5800多台,另外还有4000多台的订单,GE在中国的员工数量也从1992年的10余人增长至800多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E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时机,赶上了中国民航业腾飞的好时机。当然,我们也十分感谢政府、客户和合作伙伴给GE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让GE航空集团在30多年间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我想,无论是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还是对GE航空来说,这都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成功。”
  在这30多年间,GE不仅为中国市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与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众多中国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2年启动的ARJ21项目是中国民机制造业第一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研发。当时,中国企业不仅缺乏飞机研制的技术和经验,也缺乏市场观念和体系。相比之下,GE的发动机已为市场所熟悉,也广受客户认可。而向伟明本人,也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知道如何与客户打交道,如何理解客户需求。
  向伟明表示:“从ARJ21项目开始,GE对自己的定位就不是单纯的发动机供应商,而是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将飞机打造成一款客户满意的产品。在ARJ21项目中,GE不仅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技术支持团队,也与中方人员一起拜访航空公司,了解客户的需求。此外,2003年GE与中方一起策划了中国支线客机论坛,该论坛如今是中国商飞每年举办的客户大会的前身。”
  如今,ARJ21飞机已经安全运营近3年,从项目启动到飞机交付,向伟明见证了ARJ21项目发展的全过程。“从设计到运营,我见证了ARJ21成长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飞机投入运营后,我也多次去首家用户成都航空,聆听客户对飞机的评价,并反馈给中国商飞公司。不久前,我看到了最新交付给成都航空的飞机,这架飞机有很多改进,如行李舱、噪音等乘客比较关注的问题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综观全球民航业的发展,任何一款成功的机型都是不断改进而来的,未来我们也将配合中国商飞一起不断对飞机进行改进,让ARJ21真正成为一款客户喜爱的产品。”
  着眼于在中国的长远发展
  从西方到东方,要真正打破经济、文化差异,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仅靠贸易往来是远远不够的。在向伟明看来,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实现共同发展,是GE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
  向伟明表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GE对自身的定位就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是着眼于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总的来说,GE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希望解决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难题;二是助力民航业发展,提高人们的出行品质;三是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进军全球市场;四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性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中,向伟明始终在强调双赢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GE想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航空业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要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如果只是想利用中国市场的机会,没有形成双赢的模式,GE航空不可能在中国站稳脚跟。
  因此,近几年GE在中国成立了一些合资公司。例如,通过C919项目,GE与中方成立了航电系统合资公司——昂际航电,该合资公司不仅为C919大型客机提供航电系统,未来还将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提供航电系统。
  此外,GE还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延伸至售后维修领域,让中国客户在国内就可以修理GE和CFM(GE与赛峰的平股合资企业)的发动机。


  向伟明介绍说:“如今,GE在中国有3家发动机合资大修厂,分别是厦门太古发动机服务有限公司、台湾长异发动机维修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同时GE有50多名专业技术代表、客户支援经理和项目经理服务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此外,GE还与一些独立的MRO企业合作,不断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维修能力。”
  与此同时,GE和CFM国际公司还在广汉飞行学院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向伟明介绍说:“除了CFM56和CF6发动机维修培训之外,随着以LEAP-1A和LEAP-1B发动机为动力的新飞机将大量投入中国市场,公司已经将LEAP系列发动机,其中包括为C919提供动力的LEAP-1C发动机的维修培训工作放在了广汉培训中心。”
  如今,中俄联合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CR929正在进行招标工作。作为ARJ21和C919这两款机型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采访中,向伟明表示,GE将积极参与CR929項目的招标。
  向伟明表示:“近年来,GE与中国商飞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两家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强。从某种程度来说,双方的合作已经不再单纯围绕项目展开。如今,GE和中国商飞在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都有合作。此外,GE还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与中国商飞开展合作。众所周知,GE领导力管理培训在全球享有盛誉,从为中国航空工业引入“精益六西格玛”课程以来,已经培训学员超过1万人,其中有1000多人获得黑带证书。2013年,GE和中国商飞、昂际航电共同启动了全球民用航空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有两届共28位学员顺利毕业。我们希望帮助中国的航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战略型人才,助力更多优秀的中国航空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其他文献
历史上,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途径有很多,如各国政府和企业的投入等,此外,一些社会组织的赞助或奖励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英国的《每日邮报》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为航空技术的发展设奖,早在莱特兄弟动力飞行之前就开始了。1900年4月,法国富商亨利·德拉莫尔特为能驾驶飞艇在30分钟内从圣克鲁特飞往埃菲尔铁塔并返回的人设立了10万法郎大奖。1901年10月19日,巴西人阿伯特·杜蒙驾驶他的第6号
期刊
1980年9月26日,运十飞机实现首飞。运十飞机记录了一段永不放弃的历史,更展现了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大飞机事业中历久弥新。  在运十飞机首飞38年后,记者采访了一位曾经参与过运十项目的航空人——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前不久,杨作利来到中国商飞祝桥基地停放的运十飞机前,虽已年过七旬,但步伐依然矫健。他踏上舷梯,迈进阔别30多年的机舱,忽然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迫不及待地向记
期刊
2018年4月,第七届亚洲公务航空展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本届亚洲公务航空展不仅新增了虹桥机场二期公务机机库,展出面积创历届之最,前来参展的飞机也涵盖了从活塞式飞机到大型洲际公务机的全谱系产品,充分显示了各大制造商对于亚太市场的重视。  盼望已久的复苏  2017年,全球公务航空市场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复苏之态,让人们在持续震荡的市场中看到了一抹黎明前的曙光。根据通
期刊
近年来,机器人在航空制造领域的使用愈来愈普遍,其承担的任务也愈来愈繁重。同时,与机器人配套的新技术也愈来愈复杂,3D打印、VR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机器人与这些新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航空制造业的面貌。  机器人+3D打印  3D打印是一项前沿技术,目前正在大规模普及,已经在很多行业有成功应用的案例。航空工业作为高技术产业,自然也不例外,2017年
期刊
“大飞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关于“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
期刊
赵志强,安徽宣城人。他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更是名扬四海。小时候,赵志强只要一听见飞机飞过山村的轰鸣声,就会拔腿跑出家门仰头张望,一直看着飞机远去。从那时起,他与飞机就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5天飞了三种机型  1996年春夏之交,东方航空公司来合肥招收大学生飞行学员。消息传出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都炸开了锅。系主任对赵志
期刊
机翼上看似不起眼的一层薄冰,却很有可能给客机带来致命的危害。积冰到底会给航空安全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呢?我们从加拿大安大略航空1363号航班和全美航空405号航班空难中可见一斑。  机翼上有积冰  1989年3月10日,安大略航空1363号航班从桑德贝机场起飞后49秒坠毁,事故共造成24人遇难。事发后,加拿大运输安全委员会派人赶赴现场,调查员发现客机残骸距离跑道950米,仅有尾部保持相对完整。调查员
期刊
澳洲航空曾保持了長达半个多世纪的安全纪录,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航空公司。2015年,澳洲航空被Airlineratings.com评为全球十大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之一。当然,这并不代表澳洲航空的客机就没有出过事故,重要的是,发生事故后该如何应对。  案例是最有力的说明。让我们回到8年前,看看英雄的理查德机长是如何在空客A380客机发动机发生爆炸的危机下力挽狂澜的……  发动机在空中着火了  澳洲航空3
期刊
从航空业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时代成就一种工业模式,而一种工业模式又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兴衰。如今,工业机器人在航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将工人从简单、重复、繁琐、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能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精密操作任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还能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提升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航空制造企业广泛认同的转型升级方向
期刊
公务航空市场素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之称,在本世纪初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期间,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公务机制造商生产了大量飞机。但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务机的销售量明显降低,全球公务航空市场开始经历“失落的10年”。  2012年~2017年的5年里,全球公务机交付量一直在700架左右徘徊,2016年甚至创下了661架的新低。但一些公务机制造商并没有气馁,它们在市场低迷期间,开始了一批新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