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术令对手3000万元费用成炮灰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公司在颍州地区,B公司在亳州地区,相距不过一百多公里。建厂的时间也差不多,但是起点不一样,A公司是国有企业,资金丰裕,改制后更是如鱼得水,发展很快;B却是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成,资金、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质量都很难保证稳定,它就像是一座危楼,摇摇欲坠,只差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等不来。
  每一次A公司气势汹汹而来,在B公司的游击战的抵抗之下又灰溜溜而去。这么大的企业,就是拿不下这个小公司。
  几年过后,B还是在顽强地活着,而且还活得越来越好,营销手法越想越有“嚼头”。
  
  游击战法则之一:争取主动
  
  双方的对抗从2005年开始。A公司快速成长,要求更大的市场空间,有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布局,要建设并巩固核心市场。而亳州地区不幸地被列入核心市场的规划,双方的对抗不可避免。
  正是招商季节,A公司出台全面市场开发计划,大幅度优惠招商,整个产品折算下来,要比B的同类产品每件低3~5元。同时,报纸、电视等媒体上了大力度的宣传广告,还采用了软文的形式,效果更好。
  这次的大兵团进攻,锣鼓喧天,锦旗遍布,在气势上已经压倒了对手。B企业人心惶惶。营销人员叫嚷着要求公司用最大的力度进行反击:A的招商价格是10元,我们就卖8元!
  新上任的王总没有这样做。因为消耗战往往是对手的圈套,也就没有游击回旋的空间了。
  王总考虑的是如何争取主动,用灵活的战术打击对手,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样才能真正提振士气。
  
  现场访谈
  争取主动是游击战的前提。在前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红军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英虚弱”,争取到了主动。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错误地运用了正面对抗的方法,实力消耗过大,导致失败。营销游击战的主要思想就是赢得主动,要牵着对手的鼻子走。
  
  游击战法则之二:以战养战
  
  王总首先考虑的是:究竟是在城市里决一死战,还是转移到农村去。因为B公司的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面向广大的农村。
  大家的看法就是城市里守不住,我们还可以到农村去。误区恰恰就在这里,过去的游击战都是面向农村,想用“农村包围城市”获得政权。可是在现在,城市人口再加上外来人口,城市消费早就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农村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很难形成自己的盈利体系。
  其实,这几年B公司为了发展农村市场已经吃了不少苦头。农村市场消费分散,促销和广告都很难取得轰动效应,一直徘徊在亏损边缘。
  游击战场就是要到有资源、有油水的地方,不赚钱的生意不能做。王总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战略转型。
  1 提升产品结构。
  B公司原有的32个品种中,高档的有3个,中档的有8个,低档的有11个,还有10个是骚扰对手的赔本产品。王总认为,重点放在中高档,打差异化,争夺自己的生存空间。
  2 促销的核心在于利润。
  促销的审核更加严格,促销方案的核心就是利润,无力长久支持的促销活动有可能造成虎头蛇尾,所以要取消不赚钱的促销。
  3 机构更加精简,人员要求素质更高,避免无效开支,让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更强。
  还有一些措施,但都要围绕利润增长之目的,只有利润才能让B活下来。
  
  现场访谈
  游击战离不了自力更生,造血功能必须健全。一味地依赖外部支援,这样的游击战是坚持不下来的。
  其次要以战养战,越战越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效果。
  有些企业为了避免强势竞争,例如非常可乐躲到农村在夹缝里求生存,竞争对手一时也奈何不了他们,可是品牌越来越贬值,企业越打越弱,越打越小,最终避免不了落败的命运。
  
  游击战法则之三:避实就虚
  
  面对A公司招商的咄咄逼人,王总决定避其锋芒,采用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
  在市场开发中,和竞争对手侧重点,不在一个环节上,找到薄弱环节使资源发挥最大化,或者对对手的进攻进行防御性提前打击。
  按照这个理论,B公司需要抓住渠道的某个环节。渠道的重点环节是:经销商、二批、终端和消费者,对手在给经销商促销。从渠道的顶端进行促销,目的无非是抢我渠道。那么我们就在终端这个环节进行快速阻击,让A形成“肠梗阻”。
  A公司大张旗鼓地招商时,B公司开始了铺货突击;利用积分卡,利诱终端。这个积分卡就是每进货B产品1箱积1分,积到100分就有奖品,而且积分越多,奖品越多。
  B公司在A还没有招商结束的时候,铺货就已经完成大半。A招商很成功,可是怎样把货铺下去却成了最大障碍。这样就给王总留下了反击的时间。
  对手的大力度促销,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市场乱价,经销商的利润随之降低,更容易土崩瓦解。
  王总安排人员扰乱A品牌价格体系,鼓励窜货,压价竞争,降低经销商的利润率。
  A推出了一个特制精品,包装和品质都很好,销售情况逐步有所起色。王总了解到这个产品并没有申请包装专利,就安排生产部门抓紧时间研制,也推出了一个类似的产品(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差异),这一招很快遏制住了A品牌扩张的势头。
  
  现场访谈
  当对手推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就快速跟进,在扰乱对手的同时,搭顺风车分得一杯羹,见势不妙就快速退出,不给对手纠缠和决战的机会。
  灵活、船小好掉头,是小企业的最大优势。而大企业管理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击战就是运动战,打不过就跑。
  
  游击战法则之四:以攻为主
  
  A的进攻被阻挡住了,摆在王总面前的问题就是下一步怎么走。是进行市场扩张,还是收缩周边市场?
  从资源聚焦的原则来说,这时候应该把周边的人员和资源都撤回来,甚至还有人提出要放弃周边的郊县进而死保市区。但这必然导致一个更大的问题:假如周边市场不保,A公司就会全力攻打我公司的市区,这时候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一点纵深的余地都没有,无异自掘坟墓。
  有些企业只做家门口市场,美其名曰“只做重点市场”,最终让竞争对手扫清外围后,集中消灭。越是市场集中的企业,受到的破坏程度也就越严重。
  阵地布置,不要明显暴露核心,最好的结果就是御敌于前线,把战火在前线点燃,不要让对手向纵深发展。
  于是王总决定,生产基地300公里以内都派人开发。对开发人员设立一个标准,只要能够达到这个开发标准的就设立销售公司。A公司的基地颍州地区也被划到市场开发的范围之内。
  
  现场访谈
  游击战的原理大多是进攻,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因为弱小方跑得 快)。力量弱小的一方越是组织兵力防御,越容易陷入被动。
  作为一个弱势品牌,必须主动进攻,频繁袭扰对手,在袭扰中寻找对手的弱点并进行重点突破,在袭扰中消耗对手的精力和资源,最终让资源优势向我方倾斜,有效保护自己。
  
  游击战法则之五:只锦上添仡,不雪中送炭
  
  摊子铺得那么大,如何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有效的作用,避免撒胡椒面的效果?这个原则就是:发现亮点,重点突破。
  每到旺季,各个市场寻求政策支持的报告如同雪片一样,每天都有好几份申请交到王总手中。B公司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兼顾每个地方。
  王总的原则是,不搞雪中送炭。不要相信“只要一把火,这个市场就能够救活”的鬼话,死了就死了,结果并不是太坏。最坏的结果是有限的支援变成添油战术,投入进去,不起作用,再投入还是不起作用,结果血本无归。
  而锦上添花,就是发现市场中的亮点,集中资源,把这种亮点扩大,形成一个突破口,把资源集中使用,重点突破。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王总确定了4个表现最好的市场作为重点突破的目标。
  最令人惊讶的是,其中还有A公司所在的颍州市场。A的防御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严密,产品的价格透明度很高,经销商的利润微薄。B公司很轻松地就找到几家客户,市场发展很是迅速。而资源倾斜后,颍州市场的发展更快。A公司大为震惊,急忙抽调精兵强将进行堵截,大家在终端上争得是你死我活。
  这个市场丢掉了对B公司影响不大,而对于A公司却是性命攸关。所以A的全部精力都迅速抽调到了自家门口,无力再染指毫州。
  
  现场访谈
  红军长征的时候,最终目的地是哪里,谁都不知道。只是偶然得知刘志丹在陕西的基础不错,而且敌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于是决定到那里发展,最终壮大起来。
  哪个市场能够做起来?这是很难判断的事情。相对而言,根据市场的表观来确定为主攻方向,希望可能更大一些。
  
  游击战法则之六:建设根据地
  
  市场上A和B进入了拉锯战阶段,今年这个市场有所起色,明年可能就开始下滑,有些甚至丢掉。如何才能守住胜利的果实?王总开始大建根据地。
  他建根据地的条件是:
  ★群众拥护,就是消费者的忠诚度高;
  ★市场占有率高,逐步形成垄断;
  ★控制了大部分的主流终端,形成终端壁垒;
  ★良好的人脉资源,与当地的相关部门搞好关系。
  按照这个原则,他选择了一些有条件的区域,投入一定的资源,加强经销商专销建设,加强终端网点的维护,让服务升级……使用一系列手段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垄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B建立了多个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市场成功支撑了B公司的发展。
  
  现场访谈
  黄巢和李自成都是通过游击战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的,队伍气势很大。但是一遇到挫折,他们立刻土崩瓦解,正是因为缺乏根据地的支撵。
  有自己的根据地,是游击的基础。有了根据地,粮饷、各种资源才有出处,而游击的主要职责也是要创建和扩大这些根据地。企业的市场根据地就是一个销量基地,就是一个利润池,可以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期待阵地战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A公司在毫州市场投入了3000多万元,而市场收效并不明显,这个市场变成了A公司的一个沉重负担。而B公司在这三年内,销量稳步增长,从过去的亏损到现在每年还可以赢利2000多万元,企业进入了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且现在企业又进行了改制,成了股份制,经营手段更加灵活。
  行业整合中,大鱼吃小鱼,是谁都难以改变的定律。游击战的作用就是,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用有效的战略战术,打击对手,发展自己,用最小的资源投入换得最大的市场收获。
  王总下一步规划已经做好:加强市场部门的力量,加大对市场广告的投入,注重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因为游击战的目的就是在弱势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积累实力进行发展,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双方的实力开始接近,这时候要彻底击败对手还是要依靠阵地战。
  (担心A、B两家公司都难堪,文章角色均隐去了实名。)
其他文献
一言以蔽之,包场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包场商对高毛利的“变态”追求扭曲了“满足顾客需求”这一营销本质。    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超经营模式,经销商包场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包场是一种创新的渠道整合模式,一种有效的终端策略,甚至有人将之上升为国产品牌抵制战胜洋品牌的“法宝”;也有人认为包场对国产品牌的发展存在很大负面影响。  孰是孰非?包场模式值得推广复制吗?  日化包
期刊
只要厂家的大区管理体系与连锁商的业态管理体系不匹配,这种冲突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为国美比价的事情,家电代理商李老板被搞得焦头烂额。因为在和国美结算货款时,国美单方面毁约,没有按协议合同要求扣点结算货款,而是按全国所有门店中最低的供价结算。  李老板给国美供一款DVD,在国美的零售价为800元,按合同要求倒扣10%,则给国美的供货价为720元。那么原则上结算货款时,国美应该按720
期刊
在外企、国企、民企的营销高管岗位上走了一圈之后,笔者的深刻体会是:还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营销头儿最难干。    民企营销老总的“不差钱”精神    与外企或国企的同行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的营销老总有“四大难”:  第一难:可用的资源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盘子比较小,营销费用也相对较少,而老板的风险意识又非常强,口袋捂得很紧。经营上一有风吹草动,本能反应就是消减营销费用。  所以,你
期刊
话说悟空协助唐三藏上西天取得真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数百年后,老家花果山迎来了经济大开发。此时,师弟八戒已成为高老庄的大型名牌代理公司老总,前不久又收购了几家工厂并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出入前呼后拥连嫦娥美眉也刮目相看。  经过一番仔细调研,悟空决定下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悟空很快便说服猴王家族集资创办了花果山连锁超市并任CEO。  光阴似箭,10年转眼间就过去了,花果山超市门店数量已逾
期刊
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有一批批、一代代销售精英。他们在基层业务员的岗位上,都曾创造出同辈望尘莫及的巅峰业绩。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几乎绝大多数销售精英都有一个将军梦。但另一个事实是,不是每个优秀的士兵都能当上或当好将军。把一个好士兵放在将军位置上,不但坑了一支军队,也害了一个好兵。  如何激励每一个业务员?如何正确地去选拔业务员?如何给优秀业务员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未来?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思考
期刊
越来越多的80后不可逆转地进入了管理层,成为管理实践者。从员工向管理者角色转变,80后管理者们面临着哪些挑战?企业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中国富裕一代已经开始亮相经济舞台,他们的思维、行动风貌,代表了中国未来的走向。缔造互联网神话的李想、茅侃侃、戴志康、姚建军等这些年轻的80后CEO们,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传统行业中一如顼世栋等人,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不同于父辈的商业奇迹。  在实
期刊
轮胎加厚之后会变得沉重,影响卡车的速度。但有趣的是,该设计却获得了卡车司机的认可,因为与超载的利益相比。速度减慢一点算不上什么。    什么是商业模式?    尽管不同的专家和教科书给出了不同的学术答案,但说白了,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一套“做法”。这套“做法”要行之有效,就必须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也就是:供应商愿意合作,渠道商愿意销售,顾客愿意购买。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或者“做法”
期刊
很多经销商最头疼的往往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人员管理问题。人员问题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才流失和消极怠工。  那么经销商如何应对业务员的离职和怠工问题?人员究竟该如何管?    薪酬制约    做好薪酬管理,剔除员工短视的隐患。  当前经销商给业务员的薪金结构一般为:月基本薪金+当月销量提成+年度奖金。在比例设置上,大多是基本薪金较低,销量提成所占比重较大,年终奖金颇为丰厚。  经销商的考虑是,底薪只是个
期刊
回顾30年来中国企业对西方企业管理的学习过程,我们感触良多。就市场营销来说,从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传播到学习、应用,从一开始依葫芦画瓢似的活学活用,到后来的提炼总结、创新创造,其间中国企业超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犹如久旱之后迎来的甘霖,可以说,我们目睹了中国市场营销发展的全过程。  《销售与市场》作为一本在国内创刊最早、历经多年市场洗礼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期刊,她生动地浓缩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营销的
期刊
前言:中国日化的市场化虽然才走过短短三十年,但回首望去,城头变幻大王旗,多少一时风光无两的日化品牌已成过眼云烟,不见踪影。为了回顾并总结中国日化界在三十年间的经验和教训,本刊特邀日化界资深人士肖瑞海、赵学恩先生以年度为纲,品牌为目,撰写《中国日化三十年》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回忆,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在反思、总结中更好地走未来的路。    不明不白的辉煌     年代:20世纪8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