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趋向补语“上”“上来”“上去”“上……来”的历时考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课题——《语序类型学视角下汉语“动趋宾”结构语序问题的创新性研究》(编号:YB20144558)。
  作者简介:廖俐(1982-),女,广西省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汉语的动补结构类型有许多种,包括带结果补语的动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和带程度补语的动补结构等。其中带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语序甚为复杂,根据宾语位置的不同,可以有三种格式,分别是(1)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2)在复合趋向动词之间;(3)在整个动趋式之后。前人研究发现,汉语“动趋式”结构以上这三种格式的产生存在着历史层次性,对于这三种格式的选择,有着复杂的制约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作为趋向补语“上”及其与表示方向义的“来/去”组合的历时考察。
  “上”作补语,可以表示三方面的意义:①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②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③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
  一、上
  1.“上”大概从汉代开始作补语,我们在《史记》、《论衡》共找到三处例子。
  (1)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史记·齐太公世家》)
  (3)东海张霸通《左氏春秋》,案百篇序,以《左氏》训诂,造作百二篇,具成奏上。(《论衡·佚文篇》)
  从例(1)我们看到,“上”最初作补语时已经可以后接宾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此时趋向动词“上”作补语的用法已较成熟。
  2.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上”作补语的例子很多,显然可以作补语了。这时期的补语“上”语义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虚化现象,“上”也只是具有[ 具体位移]的语义特征,属于趋向意义,没有发展出现代汉语补语“上”所具有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4)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世说新语·黜免》)
  3.到了宋、元时期,补语“上”具有了表示结果和状态的意义。
  表示结果的意义,例如:
  (5)趁他酒醉,輕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的开了门出去,拽上了门,……(《错斩崔宁》)
  (6)红娘去了,小生拽上书房门者……(《西厢记》第二本)
  (7)点上灯,我诸般不要吃,则要睡些儿。(《西厢记》第四本)
  (8)你若有主张,对艳妆,将言词说上,我将你众和尚死生难忘。(《西厢记》第一本)
  表示状态的意义,例如:
  (9)这是你两日因独自在家,勾搭上了人。(《错斩崔宁》)
  4.明朝以后,补语“上”最显著的发展是在意义上。它产生了许多引申意义,使“上”的意义变得异常丰富起来。总的来说,“上”的许多引申意义是在表示具体趋向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得到的。
  (10)就戴上紫金冠,贯上黄金甲,登上步云鞋,手执如意金箍棒,领众出门,摆开阵势。(《西游记》第四回)
  (11)他真拉上了包月。(老舍《骆驼祥子》)
  (12)假若老这么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老舍《骆驼祥子》)
  (13)“嘿,碰上你了,真是少见。”于观高兴地说。(《顽主》)
  例(10)表示的是覆盖义,例(11)(12)(13)的意义比较虚,我们目前还说不清它们具体的引申义。
  二、上来
  “上来”作补语可以表示三方面的意义:①表示由低处到高处或由远处到近处:部队从两路增援上来/端上饭来。②表示成功(指说、唱、背诵等):这个问题你一定答得上来。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的增加:天色黑上来了。
  1.“上来”作趋向补语大概产生于晚唐五代。我们在《搜神记》和《敦煌变文集》两部作品中没有见到“上来”作补语的例子,但是根据王国栓(2005),他们在《祖堂集》中发现1例。
  (14)侍者到于半路,逢见涅盘堂主著纳衣走上来。(《祖堂集·南泉和尚》
  此例的“上来”表示由低到高的动作,立足点在高处,具有[ 空间位移][ 立足点]语义特征。
  2.到了宋朝,从数量上来看,“上来”作补语并没有大的发展。在我们所收集的宋朝作品中,只在《五灯会元》中发现2例,在《错斩崔宁》发现1例,值得指出的是此三例其中两例是“V O 上来”句式,是我们找到较早的“V O 上来”句式。
  (15)憎问:“有一无弦琴,不是世间木。今朝负上来,请师弹一曲。”(《五灯会元·云盖守智禅师》
  (16)师向伊道:“我上山去作务。待斋时作饭自吃了,送一分上来。“(《五灯会元·南泉普愿禅师》
  (17)府尹听他们言言有理,就唤那后生上来道:“……”(《错斩崔宁》)
  以上三例的“上来”表示的是具有[ 空间位移][ 立足点]语义特征的趋向意义。
  3.在元朝作品《西厢记》中,我们发现几个用例,如下:
  (18)“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西厢记》第三本)
  (19)都因你行——怕说的谎——因小待长上来,当夜书房一气一个死。(《西厢记》第三本)
  其中例(18)“上来”表示空间位移,记为[ 空间位移][ 立足点];例(19)“上来”表示抽象位移,记为[ 抽象位移][ 抽象立足点]。
  4.《西游记》时期,“上来”意义上进一步虚化,[ 抽象位移]的引申意义更普遍。   (20)饮酒至二更时分,醉将上来,忍不住胡为,跳起身大笑一声,现了本相,陡发凶心,伸开簸箕大手,把一个弹琵琶的女子,抓将过来,傣咋的把头咬了一口。(《西游记》第三十回)
  5.现代汉语时期,在意义方面,补语“上来”与其它趋向动词一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进一步虚化的趋势;形式上,“上来” 作为补语,用法更成熟,可以在现代汉语的许多句式中出现,并产生了“V 上来 O”句式。
  (21)中秋节后十多天了,天气慢慢凉上来。(老舍《骆驼祥子》)
  (22)跑回来,她已喘得说不上来话。(老舍《骆驼祥子》)
  (23)问原因没人说得上来,一个比一个委屈;三令五申又制止不住,转身孩子们就打成一团。(王朔《看上去很美》)
  其中例(21)的“上来”似乎表示时间,表示“凉”状态的开始和延续。但是如果把它与“凉起来”相比,“凉起来”的“起来”表示状态的开始和延续,而“凉上来”突显的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例(22)(23)从形式上来说是否定式和可能式,从意义上来看都表示结果,具有[ 结果]语义特征。
  三、上去
  “上去”用在动词后,表示由低处向高处,或由近处向远处,或由主体向对象:大家连忙迎上去/顺着山坡爬上去。
  1.“上去”作补语我们找到的最早例子是在宋代作品《五灯会元》和《错斩崔宁》里。但是,从形式上来说,“上去”作补语已比较成熟,产生了“V O 上去”句式,所以我们推测它作补语产生的时间可以要稍微早些。
  (24)那小娘子正待分说,只见几家邻舍一齐跪上去,告道……(《错斩崔宁》)
  (25)开了口,合不得;伸了舌,缩不上去。(《错斩崔宁》)
  (26)师遂指座曰:“这棚子,若牵一头驴上去,他亦须就上屙在。汝诸人因甚么却不肯?”(《五灯会元·宣秘礼禅师》)
  以上三例的“上去”意义上表示空间的位移,立足点是在下面。
  2.元朝以后,“上去”作补语的例子很少,只在《西厢记》、《西游记》和王朔的部分作品中看到几处。从意义上说,“上去”的意义多是表示空间位移,但是也有表示抽象位义意义的用法;从形式上来说,“上去”在《西厢记》中也存在“V O 上去”句式。
  (27)旦引红娘上去。(《西厢记》第二本)
  (28)行者也腾云,急赶上去。(《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29)若不是我坚决、近乎粗鲁地拒绝,居委会险些把我荐上去竞选全市“好丈夫十佳。(王朔《过把瘾就死》)
  其中例(27)(28)表示的是空间位移,立足点在下面;例(29)表示的是抽象位移,立足点在下面。其实“上面”“下面”都是一种主观感觉,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下面”“上面”,所以“上去”也就表示主观上的位移。
  四、“上……来”
  1.“上……来”作补语大概产生于晚唐五代。我们在《搜神记》和《敦煌变文集》中并没有发现例子,根据王国栓(2005),他们在《祖堂集》里找到最早的例子。
  (30)也大差,也大差,卷上帘来满天下。(《祖堂集·长庆和尚》)
  此例“上……来”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具有[ 具体位移][ 立足点]语义特征。
  2.到了宋代,“上……来”作补语的例子仍然很少。《五灯会元》、《梦溪笔谈》中都没有发现,只在南宋话本《错斩崔宁》中发现2例。
  (31)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赶得汗流气喘,……(《错斩崔宁》)
  (32)却见一个后生,头带万字头巾,身穿直逢宽衫,背上驮了一个搭膊,里面却是铜钱,脚下丝鞋净袜,一直走上前来。(《错斩崔宁》)
  例(31)(32)中的宾语都是处所宾语,表示主语向处所宾语趋近,是空间位置的移动。
  3.《西游记》以后,“上……来”作补语的用法非常普遍,意义上可以表示抽象位移,但没有发展出表示时间和结果意义。
  (33)老怪咄的一声道:“胡缠!忘了物件,就敢打上门来?必有缘故!”(《西游記》第二十九回)
  (34)况且,万一打上心火来,吃不下东西,省一两碗饭也未可知。(老舍《老张的哲学》)
  (35)于观喘上一口气来,拉拉被揪皱的衣服,示意马青把手里的垒球棒放回门后。(王朔《顽主》)
  五、“上……去”
  1.“上……去”我们找到最早的例子是在南宋话本《错斩崔宁》里。
  (36)却说那小娘子,清早出了邻居人家,挨上路去,行不到一二里,早是脚疼走不动,坐在路旁。(《错斩崔宁》)
  “上……去”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表示主语离开原来的立足点,来到“路”上。
  2.元朝以后,“上……去”在意义上没有大的发展,在我们所收集到的例子中,没有发现除空间位置移动以外的引申意义。但是王国栓(2005)考察《红楼梦》时发现“上……去”表示抽象位移的例子。
  (37)我到底是下人,说不上话去。(《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
  根据王国栓(2005)的解释,是说话者把自己“卑微”的地位看做“低”的位置,把别人“高贵”的地位看做“高”的位置,从低到高是位移,但是一种主观的位移。
其他文献
摘 要: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人类学为根基而发展得来的,非常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着眼语言在使用时的功能性,由英语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简要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并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话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以密闭鼓风炉为研究对象,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易过拟合的缺点,提出一种与最小二乘和专家规则相结合的新型BP神经网络结构,建立加料批重和批次与鼓风炉透气性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1513m~3高炉1∶11无钟炉顶模型进行布料模拟实验,充分考察了无钟炉顶布料的规律,并建立能反映装料方式与炉料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讨论了溜槽角度位
会议
该文对狭缝式透气砖在大型钢包精炼中的损毁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使得透气砖寿命进一步提高。狭缝式透气砖的主要损毁因素:一是热应力的影响,二是强大的冲恻磨损
摘 要:“VP的 就是 NP”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的结构,本文分析了该结构概念整合层级,将其分为低整合度、次低整合度、次高整合度和高整合度四种。  关键词:“VP的 就是 NP”结构;概念整合;浮现意义  作者简介:武一聪,汉族,山东临沂人,延边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会议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和经验,立足于我国当前国情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而做出的长远规划。丝绸之路以“丝绸”闻名天下,本文用丝绸英文单词(silk)的四个字母作分析,解读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和丝路精神。  关键词:丝绸;丝绸之路;丝路精神  作者简介:付倩倩(1992.3-),女,汉族,甘肃省庆阳市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本文以《说文解字·女部》中的字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选取了特殊的27个字,通过对其字形字义的分析,阐述了古代女子的人生经历,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其社会地位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女性;人生经历;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沈晓莉(1988-),女,土家族,湖北省利川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