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性格和家庭成长环境迥然不同的幼儿。各方面发展参差不齐,虽然在同一个班,参加同樣的活动,但因为个体差异,学习效果不同。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眼神、表情,捕捉他们语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出他们的差异点,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自己预设的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有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案例一】艺术活动:撕贴“蝴蝶”
教育目标
1.认识蝴蝶外貌特征。
2.发展手指灵活,学习撕、贴制作“蝴蝶”。
教学中,笔者在展示蝴蝶形态的图片后,幼儿对蝴蝶外貌有一定的认识。欣赏了教师制作的蝴蝶,孩子们略知撕贴的技巧。当他们开始作业时,笔者发现彤彤小朋友很沮丧。原来,他把蜡光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纸片摊在桌上,怎么也拼不成“蝴蝶”。彤彤是个很聪明的学生,很清楚“蝴蝶”的外形,只是手指不灵活,不听使唤,怎么也撕不出自己想要的蝴蝶对称的“翅膀”和细细的“触须”。
笔者觉得对他不能要求太高,但又要帮助他树立信心,看到自己制作的“蝴蝶”。采用什么方法呢?笔者从他撕出的纸片中,找出一块类似三角形的纸片,故意惊喜地说:“这个有点像蝴蝶翅膀,是你做的吗?”他马上转忧为喜,点点头说“对!”笔者又指导他挑出一块与它近似的纸片做翅膀,两片重叠在一起,发现稍微休整一下就行。他把两块纸片拼在桌上,已有“蝴蝶”雏形,非常高兴。笔者再次引导他找出细长条的纸片,摆在“蝴蝶”头顶做触须。看到自己撕贴出的蝴蝶,彤彤高兴得不由自主地拍手笑了。
手指灵活的学生完成了一只“蝴蝶”后,笔者还让他们随意创造,有的学生撕出了长方形翅膀的蝴蝶,有的学生把纸条卷成蝴蝶身体——这些姿态各异的蝴蝶陈列在一起,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个性差异。一个个小作者在作品面前不时地比比画画,手舞足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小脸蛋上写满了快乐和自豪。
教学活动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的表现方式,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案例二】构建活动:积木拼搭“停车场”
教育目标
1.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搭建。
2.知道“停车场”是停车的地方。
教学中,当笔者讲完要搭建停车场后,学生们立即有的自顾自搭,有的三三两两一起搭,唯独平时文静的小轩站着不动,眼睛看着同伴玩,仿佛冷眼看世界。是她不会搭吗,还是不想玩?都不是。她是那种内向、没有什么激情的“小大人”,做什么事都比较被动,但观察力很强,自尊心也很强。笔者招呼她来玩,她一动不动,眼睛还是瞧着同学们。笔者只能创造机会,让她自然而然地加入了。
笔者一边指导学生们搭建,一边观察小轩。发现她一直盯着两个与她同桌的女同学,眼里充满渴望——其实她是想加入的!笔者立即和这两个女学生共同拼搭,瞅准需要帮忙时就对小轩叫:“请把那块积木递给我,好吗”?笔者恰到好处地把机会给了她。她情不自禁地挪步去拿积木递过来,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自然融入游戏之中。
教师在组织实施任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意大利幼教专家瑞吉欧倡导的观察法、记录法、谈话与聆听等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视学生为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学生,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学生,富有巨大潜能的学生。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分析,来反思教育效果,探索因人施教的指导策略,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充分挖掘其潜能,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都能得到满足和成功,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
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性格和家庭成长环境迥然不同的幼儿。各方面发展参差不齐,虽然在同一个班,参加同樣的活动,但因为个体差异,学习效果不同。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动作、眼神、表情,捕捉他们语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出他们的差异点,以便及时调整、改进自己预设的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有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案例一】艺术活动:撕贴“蝴蝶”
教育目标
1.认识蝴蝶外貌特征。
2.发展手指灵活,学习撕、贴制作“蝴蝶”。
教学中,笔者在展示蝴蝶形态的图片后,幼儿对蝴蝶外貌有一定的认识。欣赏了教师制作的蝴蝶,孩子们略知撕贴的技巧。当他们开始作业时,笔者发现彤彤小朋友很沮丧。原来,他把蜡光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纸片摊在桌上,怎么也拼不成“蝴蝶”。彤彤是个很聪明的学生,很清楚“蝴蝶”的外形,只是手指不灵活,不听使唤,怎么也撕不出自己想要的蝴蝶对称的“翅膀”和细细的“触须”。
笔者觉得对他不能要求太高,但又要帮助他树立信心,看到自己制作的“蝴蝶”。采用什么方法呢?笔者从他撕出的纸片中,找出一块类似三角形的纸片,故意惊喜地说:“这个有点像蝴蝶翅膀,是你做的吗?”他马上转忧为喜,点点头说“对!”笔者又指导他挑出一块与它近似的纸片做翅膀,两片重叠在一起,发现稍微休整一下就行。他把两块纸片拼在桌上,已有“蝴蝶”雏形,非常高兴。笔者再次引导他找出细长条的纸片,摆在“蝴蝶”头顶做触须。看到自己撕贴出的蝴蝶,彤彤高兴得不由自主地拍手笑了。
手指灵活的学生完成了一只“蝴蝶”后,笔者还让他们随意创造,有的学生撕出了长方形翅膀的蝴蝶,有的学生把纸条卷成蝴蝶身体——这些姿态各异的蝴蝶陈列在一起,有的精致,有的粗糙,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个性差异。一个个小作者在作品面前不时地比比画画,手舞足蹈,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小脸蛋上写满了快乐和自豪。
教学活动中,我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的表现方式,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案例二】构建活动:积木拼搭“停车场”
教育目标
1.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搭建。
2.知道“停车场”是停车的地方。
教学中,当笔者讲完要搭建停车场后,学生们立即有的自顾自搭,有的三三两两一起搭,唯独平时文静的小轩站着不动,眼睛看着同伴玩,仿佛冷眼看世界。是她不会搭吗,还是不想玩?都不是。她是那种内向、没有什么激情的“小大人”,做什么事都比较被动,但观察力很强,自尊心也很强。笔者招呼她来玩,她一动不动,眼睛还是瞧着同学们。笔者只能创造机会,让她自然而然地加入了。
笔者一边指导学生们搭建,一边观察小轩。发现她一直盯着两个与她同桌的女同学,眼里充满渴望——其实她是想加入的!笔者立即和这两个女学生共同拼搭,瞅准需要帮忙时就对小轩叫:“请把那块积木递给我,好吗”?笔者恰到好处地把机会给了她。她情不自禁地挪步去拿积木递过来,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自然融入游戏之中。
教师在组织实施任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意大利幼教专家瑞吉欧倡导的观察法、记录法、谈话与聆听等方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视学生为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学生,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学生,富有巨大潜能的学生。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分析,来反思教育效果,探索因人施教的指导策略,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充分挖掘其潜能,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都能得到满足和成功,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