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教师应明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新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的创新意识简单地说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问难、对新异事物的敏感等。下面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点个人体会。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辩证指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传统教学思想造成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不敢否定教师现成的说教或现成的结论,抑制了创造性、磨损了学生个性,也使学生产生了无主见、无个性、无主动四维的心理障碍。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上述心理障碍的重要对策。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有的回答:“鹅毛般的雪花,”有的回答:“一会就白了”,还有的回答:“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看出雪下得很大。可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却提出:“枯枝被积雪压断,不能说与雪下得很大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枯枝本身并不结实,不下雪,枯枝也可能会断的。”针对这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我没有肯定他说法对错,而是鼓励他有独特见解。受到表扬的他更是信心十足,理直气壮地进一步说出了他的看法。整节课都保持了敏锐的思维。由于他的叙述先前认为枯枝断可看出雪下得很大的学生思想也动摇了,有的甚至发表补充意见。这时我及时点拨让学生注意句中的“积”字,也就是说,雪能“积在枯枝上”,说明雪很多,而前面“刮了一下午狂风”也未刮断枯枝,说明枯枝的断是由积雪压力而断的。因此,从“压断”一词可看出雪很大。这堂课学生始终十分活跃,发言积极性高,不论回答对错与否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主动参与的欢乐。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经常向学生提供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训练。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假如你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样想,会怎么做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意见,有的呢,我的心情会很高兴,我会劝爸爸、妈妈把车卖掉,把钱捐给学校,使我们的学校变成花园式的学校。有的说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和我们同龄,也应该上学读书,可他们却无钱上学,我会劝爸爸把车卖掉,资助那些失学儿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还有的说我会说服爸爸把钱存在银行,将来我读大学好用,我还想出国留学呢。
可见学生们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为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有时故意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再给时间让他们讨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鼓励质疑问难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是打开疑议的钥匙,是推动真理的车轮”,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敢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爱问的意识,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计较问题提的对不对,语言通不通,是否有价值。只要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想到的问出来就达到目的了。这样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敢提问题的习惯。
2、会提问。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表扬在课堂上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心中有了提问题的尺子,在课堂上就会以他为榜样,认真动脑思考。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有个学生提出:“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这是个有坐标的问题,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提出来,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3、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去生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学生无问题就下课了的现象,教学中要打破这种现象,着手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去生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都理解了,还要让学生带着疑问下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问:“你们还能想出别的方法称象吗?看谁想的办法多,又合情合理,下节课向老师汇报。”
四、教学创新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因此再教学创新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敢于表达出来,在不同的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成长成参天大树。
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潜心钻研,善于发掘行之有效的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者单位:乾安县教育科研所)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辩证指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传统教学思想造成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不敢否定教师现成的说教或现成的结论,抑制了创造性、磨损了学生个性,也使学生产生了无主见、无个性、无主动四维的心理障碍。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上述心理障碍的重要对策。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有的回答:“鹅毛般的雪花,”有的回答:“一会就白了”,还有的回答:“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看出雪下得很大。可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却提出:“枯枝被积雪压断,不能说与雪下得很大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枯枝本身并不结实,不下雪,枯枝也可能会断的。”针对这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我没有肯定他说法对错,而是鼓励他有独特见解。受到表扬的他更是信心十足,理直气壮地进一步说出了他的看法。整节课都保持了敏锐的思维。由于他的叙述先前认为枯枝断可看出雪下得很大的学生思想也动摇了,有的甚至发表补充意见。这时我及时点拨让学生注意句中的“积”字,也就是说,雪能“积在枯枝上”,说明雪很多,而前面“刮了一下午狂风”也未刮断枯枝,说明枯枝的断是由积雪压力而断的。因此,从“压断”一词可看出雪很大。这堂课学生始终十分活跃,发言积极性高,不论回答对错与否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主动参与的欢乐。
二、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动力,为促使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应经常向学生提供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训练。如:教学《中彩那天》一课,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假如你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样想,会怎么做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意见,有的呢,我的心情会很高兴,我会劝爸爸、妈妈把车卖掉,把钱捐给学校,使我们的学校变成花园式的学校。有的说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和我们同龄,也应该上学读书,可他们却无钱上学,我会劝爸爸把车卖掉,资助那些失学儿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还有的说我会说服爸爸把钱存在银行,将来我读大学好用,我还想出国留学呢。
可见学生们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为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有时故意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再给时间让他们讨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鼓励质疑问难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是打开疑议的钥匙,是推动真理的车轮”,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敢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爱问的意识,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计较问题提的对不对,语言通不通,是否有价值。只要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想到的问出来就达到目的了。这样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敢提问题的习惯。
2、会提问。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表扬在课堂上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这样学生心中有了提问题的尺子,在课堂上就会以他为榜样,认真动脑思考。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有个学生提出:“蝙蝠和雷达有什么联系?”这是个有坐标的问题,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提出来,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3、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去生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学生无问题就下课了的现象,教学中要打破这种现象,着手引导学生于无疑处去生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都理解了,还要让学生带着疑问下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问:“你们还能想出别的方法称象吗?看谁想的办法多,又合情合理,下节课向老师汇报。”
四、教学创新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因此再教学创新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敢想、会想、肯想学生就会逐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敢于表达出来,在不同的见解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像种子那样,萌芽成长成参天大树。
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潜心钻研,善于发掘行之有效的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者单位:乾安县教育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