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系统与社会行为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与个体社会行为与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探讨典型发展群体和存在社会交往问题的孤独症群体中内源性催产素、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外源性催产素干预对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数据的积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催产素系统对个体社会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也为与社会交往问题等相关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催产素;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孤独症;社会行为
  分类号B84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4.005
  近年来,不少研究关注了催产素系统对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Quintana, Alvares, Hickie, & Guastella, 2015)。例如,外源性催产素干预能够增加社会认知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Bethlehem, van Honk, Auyeung, & BaronCohen, 2013),增加个体对眼区的注视(Guastella, Mitchell, & Dadds, 2008),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表现(Domes, Heinrichs, Michel, Berger, & Herpertz, 2007; Guastella et al., 2010)。与催产素相关的基因如催产素受体基因的研究也发现了其与个体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联系(Yamasue, 2013)。而针对孤独症等与社会功能有关问题的心理疾病群体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将这些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有机地整合起来(Guastella et al., 2010)。这些研究数据的积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催产素系统对个体社会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也为与社会交往问题等相关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综述将从催产素、催产素受体基因以及孤独症群体三个方面的研究着手,探讨催产素系统与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关系,并据此探讨催产素系统对社会行为可能的作用机制。
  1催产素与社会行为
  催产素(oxytocin, OT)是一种环状九肽分子, 由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元合成,通过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部分投射到边缘系统和脑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刘金婷, 蔡强, 王若菡, 吴寅, 2011;吴南, 苏彦捷, 2012)。表1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催产素与社会行为以及相关的研究。从中不难发现,催产素对个体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内源性催产素水平与其生理及行为的关系,其二则是外源性催产素干预在其中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催产素与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动物模型中,Winslow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母亲养育的个体,由同伴养育的恒河猴(rhesus monkeys)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社会行为,同时这些个体脑脊液中的催产素水平也相对较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亦有研究发现,降低催产素或其受体的信号强度,会导致个体出现多种社交问题(Lim, Bielsky, & Young, 2005; Ferguson et al., 2000)。这些结果表明催产素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人类研究中,同样发现内源性催产素与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有密切关系。在一个纵向研究中,Clark等人(2013)对18名新生儿脑脊液中的催产素水平进行了测查,并在3个月和6个月后使用婴儿行为问卷(Infant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BQ)考察了被试的外向性、正/负性情感和努力控制能力。结果发现,出生时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高的婴儿,在3个月和6个月时表现出更多参与社会互动的意愿,如使用哭声吸引父母注意等。另一个研究考察了父母亲的血液、唾液和尿液中的催产素水平,并考察了他们与其4~6个月大的孩子的互动行为(Feldman, Gordon, & ZagoorySharon, 2011)。结果发现,血液和唾液中的催产素水平,与母婴互动中的正性交流、婴儿的参与等均存在正相关。
  大部分探讨外源性干预
  对社会行为和认知影响的
  研究通常使用鼻吸催产素的方式(Hollander et al., 2007),鼻吸的方式可以使催产素分子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Quintana et al., 2015)。外源性的催产素能够减少杏仁核对于威胁性社会信息的反应(Kirsch et al., 2005),并降低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的激活(Labuschagne et al., 2010),进而能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使用鼻吸催产素干预的研究发现,外源性催产素可以调节动物的焦虑和恐惧(McCarthy et al., 1996),增加人类个体对面孔眼区部分的注意(Guastella et al., 2008; Domes et al., 2013),提高了对morphing面孔图片中自我面孔的识别边界(Colonnello et al., 2013),增加了自我知觉(Cardoso et al., 2012),能够促进个体对他人的情绪识别能力(Guastella et al., 2010),提高男性的情绪共情(Hurlemann et al., 2010)和观点采择能力(Theodoridou et al., 2013),并可以调节人类的应激反应(Ditzen et al., 2009)。
  外源性催产素同样会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作用。一些研究发现,鼻吸催产素对亲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ethlehem et al., 2013; Hurlemann et al., 2010; Kosfeld et al., 2005; Olff et al., 2013),促进群体内偏好和对外群体的攻击行为(de Dreu et al., 2010)。但另一些研究发现,催产素也可能产生一些负性的作用,如增加个体对他人的嫉妒(ShamayTsoory et al., 2009),降低对他人的信任并降低社会合作性(Bartz et al., 2010; Declerck et al., 2010; Radke & de Bruijn, 2012)等。   2催产素受体基因与社会行为
  催产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离不开催产素受体的作用。催产素受体广泛分布于边缘系统和前脑腹侧,而其分布密度和受体活性则可能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Hammock & Young, 2006; Yamasue, 2013)。人类的催产素受体基因(oxytocinreceptor genes, OXTR)位于染色体3p25上,主要编码催产素受体结构,与催产素受体的编码与活性有关(Yamasue, 20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OXTR基因与个体社会行为的关系,与催产素的研究类似,OXTR的相关研究同样可以分为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详见表2)。
  首先,催产素受体基因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个体在脑结构和功能性上的差异有关。例如,rs2254298位点上,与GG型个体相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杏仁核体积更大(Furman et al., 2011);rs53576位点A等位基因携带者在情绪性刺激下,杏仁核的激活较低(Tost et al., 2010)。
  OXTR基因也与个体的认知和情绪能力有关。在情绪方面,Lucht等人(2009)发现,rs53576位点上与G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AA型的个体对自身的正性情绪评价得分更低。亦有研究发现,rs53576位点上A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更低的行为和特质共情水平(Rodrigues et al., 2009)。而进一步的研究将特质共情区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发现OXTR基因的不同位点分别与二者相关,其中rs237887和rs4686302与情绪共情有关,而rs2268491和rs2254298则与认知共情有关(Wu et al., 2012)。认知方面,rs53576位点上AA型青少年非言语智力低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Lucht et al., 2009);在嘈杂的环境中,GG型个体比A等位基因携带者更少存在听力和理解的困难(Tops et al., 2011)。在rs2268498位点上C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则会比GG型个体更负性地评价伤害行为(Walter et al., 2012)。
  OXTR基因也与个体的社会行为有关。rs2268498、rs1042778、rs2268490和rs237887等位点与成人及青少年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及倾向有关(Christ et al., 2016; Israel et al., 2009);而rs6770632和rs1042778分别与男性和女性儿童的极端攻击行为有关(Malik et al., 2012);rs7532287与女孩的儿童期问题行为有关,并能够预测其青少年期的社交问题,与其孤独症倾向有一定联系(Walum et al., 2011)。
  而OXTR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似乎受到文化和性别等因素的调节。例如,一些研究发现OXTR基因与个体的依恋类型并没有关系(Rodrigues et al., 2009);也有研究考察白人和非白人婴儿的依恋行为与OXTR基因位点rs2254298和rs53576的关系,结果发现只在非白人婴儿中rs2254298位点上A等位基因与其安全依恋有关(Chen, Barth, et al., 2011)。又比如,有研究者关注了OXTR基因与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考察美国与韩国被试挫折后寻求社会支持的行为及其与OXTR基因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美国被试中,GG/AG型的个体比AA型更多地寻求情绪性社会支持;而韩国被试则不存在基因型的差异;而在低挫折情境下,文化背景和基因则均没有作用(Kim et al, 2010)。另一研究考察男性被试经历压力事件后的应激反应,结果发现rs53576位点上GG型的个体应激激素反应低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Chen, Kumsta et al., 2011)。
  3催产素系统与孤独症
  通过对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与社会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不仅均能够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还都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理、情绪和认知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作用机制,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机制,孤独症这个病理群体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孤独症是以社会互动能力障碍、即时交流能力受损、语言发展迟滞以及一系列行为问题为特征的一种原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且具有一定的生理和遗传基础(Schultz, 2005),其中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正是孤独症的可能影响因素之一(LoParo & Waldman, 2015)。而孤独症个体在言语、交往能力和社会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损伤(Pilowsky, Yirmiya, Arbelle, & Mozes, 2000; 莫书亮, 苏彦捷, 2003; 苏彦捷, 马天舒, 2014),包括在社交场景中情绪共情的缺失(Sigman, Dissanayake, Corona, & Espinosa, 2003)、回避注视面孔的眼区部分(Cowan, Vanman, & Nielsen, 2014)等,这些可能与催产素系统的影响有关。
  Wu等人(2005)最早揭示了OXTR基因与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s)的关系,他们利用基于家庭的相关测试考察了中国汉族ASD患者中OXTR相关位点上的基因频率,结果发现rs2254298和rs53576两个位点上的A等位基因与ASD症状显著相关,尤其是与rs53576位点上的A等位基因相关的单倍型。Liu等人(2010)在日本被试中同样发现,与典型发展个体中相比,ASD个体在rs2254298位点上携带A等位基因的频率更高。因此与中国人群中得到的结果一致,A等位基因为风险基因(Wu et al., 2005)。而在白人群体中,OXTR基因与ASD的相关依然存在,但其风险基因是相反的。Jacob,Brune, Carter, Leventhal, Lord和Cook(2007)的研究发现,rs2254298位点上G等位基因是ASD的风险基因。   此外,有研究者对133个家庭中152名ASD被试进行基因测查,考察18个OXTR基因上的位点和单倍型(haplotypes),其与ASD的显著相关。然而使用Vineland适应性行为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考察其社会行为同样发现与OXTR基因的相关,尤其是由五个SNP(rs237897rs13316193rs237889rs2254298rs2268494)组成的单倍型A-T-T-G-A与ASD症状显著相关(Lerer, Levi, Salomon, Darvasi, Yirmiya, & Ebstein, 2008)。Yrigollen等人(2008)使用多种方法考察了有ASD患病史的151个家庭中的177名被试和无病史的350名被试的社会行为及典型症状,并探索了包括OXTR在内的基因与ASD的关系,结果也发现OXTR基因的多个位点(rs2268493、rs2740204等)与个体的刻板行为有关。
  最新的元分析综合了11个独立样本中OXTR基因上的16个位点与ASD的关系,在未考虑种族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发现rs7632287、rs237887和rs2254298的A等位基因以及rs2268491的T等位基因为ASD风险基因型,而OXTR基因上的整体风险也与ASD有显著相关(LoParo & Waldman, 2015)。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了一些不太一致的结果,Campbell等人(2011)的研究分析了OXTR基因上的25个位点与ASD个体症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rs2268493、rs1042778和 rs7632287这3个位点与ASD多种核心症状表现有关,但这些显著性结果并未能通过多重检验。Tansey等人(2010)在爱尔兰、葡萄牙和英国三个国家的样本中考察了OXTR的18个SNPs与ASD的关系,结果只在爱尔兰样本中发现OXTR基因上的三个位点(rs11720238、rs7632287和rs4564970)与ASD有关,而在葡萄牙和英国样本中均未发现OXTR基因18个位点与ASD的相关。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外源性催产素对孤独症患者的典型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Hollander等人(2003)考察了15名成年孤独症患者,分别使用催产素和安慰剂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催产素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刻板行为。随后的研究发现,催产素干预同样能够提高成年孤独症患者对情绪性语言的理解能力(Hollander et al., 2007)、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对眼区的注意(Andari, Duhamel, Zalla, Herbrecht, Leboyer, & Sirigu, 2010)。此外,催产素干预也能够提高青少年孤独症患者在“眼中读心”任务中的表现(Guastella et al., 2010)。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揭示催产素系统与孤独症的关系,对催产素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当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Quintana et al., 2015)。
  我们将孤独症群体的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在表3中,在社交技能存在问题的孤独症群体中,我们能够将催产素的影响和其受体基因的作用联系起来:孤独症患者携带ASD风险基因型的比例更高,而风险基因与其社交问题也存在相关(LoParo & Waldman, 2015);通过外源性催产素的干预,孤独症患者的一些典型症状可以得到缓解(Quintana et al., 2015)。此外,孤独症个体在社交等方面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作用机制。
  4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作用机制
  总的来说,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不仅均能够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还都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理、情绪和认知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孤独症群体的研究也将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作用结合了起来。那么,为什么催产素系统能够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呢?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催产素影响社会行为的三种可能解释:降低焦虑、增加亲和动机和改变社交线索的知觉显著性(Bartz et al., 2010)。而结合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孤独症群体的相关研究,我们对这三种可能解释的支持性和反对性证据进行了小结。
  第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催产素系统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焦虑水平,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Campbell, 2010; Bartz et al., 2010)。一方面,催产素可以调节动物的焦虑和恐惧(McCarthy et al., 1996),也可以调节人类的应激行为(Ditzen et al., 2009)。脑成像研究同样表明,催产素能够降低杏仁核对恐惧的反应(Kirsch et al., 2005)。另一方面,社会焦虑是孤独症的典型症状(Amaral, Schumann, & Nordahl, 2008),也可能是影响该群体社会认知和功能的原因(Dalton et al., 2005),而催产素受体基因则是孤独症的风险基因(LoParo & Waldman, 2015),外源性催产素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症患者的典型症状(Quintana et al., 2015)。但Scheele, Schwering, Elison, Spunt, Maier和Hurlemann(2014)的研究却发现,在面对厌恶的情绪图片时,尽管鼻吸催产素增加了脑岛的活跃程度,却没有影响个体自我报告的唤醒程度。这表明,并非在所有情境中,催产素系统都是通过影响情绪进而作用于行为的。
  第二种可能的解释是,催产素系统通过影响个体亲和相关的动机状态,作用于社会行为(Campbell, 2010; Bartz et al., 2010)。支持性的研究证据表明,外源性催产素能够增加个体对他人的信任(Kosfeld et al., 2005),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Bethlehem et al., 2013; Olff et al., 2013);OXTR基因也与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行为(Kim et al, 2010)以及个体的亲社会行为(Christ et al., 2016; Israel et al., 2009)有关。此外,内源性催产素还与动物(Ferguson et al., 2000; Lim et al., 2005)和人类的依恋(Clark et al., 2013)有关;OXTR基因也同样与婴儿的安全依恋(Chen, Barth et al., 2011)有关。可见,催产素系统可能与个体寻求与他人正性的社会互动有关,也就是可能影响了个体的亲和动机。这种解释能够被用于解释OXTR基因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解释外源性催产素干预的部分结果。但是,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并非完全是增加个体的亲和动机。例如,增加了个体对外群体成员的攻击行为(de Dreu et al., 2010)、降低对他人的信任(Radke & de Bruijn, 2012)等。这些相对负性的结果表明,催产素系统的作用可能受到一些情境因素的调节,也提示我们可能存在第三种的解释。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催产素系统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知觉过程,进而作用于个体的社会行为(ShamayTsoory, 2009; Bartz et al., 2010)。一方面,鼻吸催产素
  增加了个体
  对眼区的注视(Andari et al., 2010; Guastella et al., 2008),而眼区是面孔中能够提供更多交流线索的区域。fMRI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对眼区的注视与后侧杏仁核和上丘的功能性耦合有关,进一步支持了催产素增加了知觉社交信息的显著性这一观点(Gamer, Zurowski, & Büchel, 2010)。Scheele等人(2015)考察个体在接受鼻吸催产素干预后,面对厌恶图片时的唤起水平和对道德/非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时发现,催产素能够提高男性对自利行为的许可程度,同时提高他们在面对厌恶图片时前扣带回和楔前叶的激活,但并未提高其自我报告的唤起水平。这可能表明催产素并非通过促进情绪反应作用于社会行为的,而可能是通过促进与自己相关的社会线索识别和自我指向的注意,来影响其社会认知和行为。孤独症群体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解释,孤独症个体在注视面孔时,具有回避眼区的特点(Cowan et al., 2014);而外源性催产素则能够改善这种现象(Andari et al., 2010)。此外,社会线索知觉还能够帮助我们解释情境的调节作用。在面对群体内成员时,催产素增加了个体的亲和动机;而在面对群体外成员时,则可能增加了对他们的敌意(ShamayTsoory et al., 2009; de Dreu et al., 2010)。这可能正是因为催产素系统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增加了个体对内外群体的知觉,进而扩大了个体与内外群体成员社会互动中的差异。
  事实上,前两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社会线索知觉这种解释相关。降低社交焦虑,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关注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而激活亲和动机则增加了个体对社交世界的兴趣,进而增加人们对社交线索的注意和加工。这三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催产素系统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而理解催产素系统的作用机制,也能够帮助我们将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尤其是针对孤独症等存在社交问题的群体的干预中。
  5研究局限与展望
  在对催产素系统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研究综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二者在对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但除了孤独症群体的研究能够间接地将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相关作用联系起来之外,鲜少有研究关注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协同作用。事实上,有一些研究考查了内源性催产素与OXTR基因的关系。Parker等人(2014)发现rs2254298和rs53576位点与典型发展和ASD儿童的血液催产素水平均无相关,这可能意味着OXTR基因并不直接影响外周催产素水平。而孤独症群体的研究则发现了不一致的结果:一些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血液催产素水平低于对照组(Andari et al., 2010),但也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催产素水平与控制组无差异(Parker et al., 2014)。而在我们的综述过程中,并没有查找到研究探讨针对OXTR不同遗传变异的个体,外源性催产素是否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又是怎样起到作用的。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明确OXTR基因的功能性(Brüne, 2012),更好地理解催产素系统的作用机制,也能够为使用催产素进行干预的过程提供更多的指导意义。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催产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中,OXTR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似乎受到文化和性别等因素的调节(Chen, Barth et al., 2011; Kim et al, 2010; Rodrigues et al., 2009)。而OXTR部分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也存在种族间差异,例如rs2254298位点上,欧裔个体中主体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而在亚裔个体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数量更高(Chelala, Khan, & Lemoine, 2009);这一差异同样出现在ASD的风险基因型上(Liu et al., 2010; Jacob et al., 2007; Wu et al., 2005)。由此可见,要更好地探索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的影响,我们需要将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纳入考量,才能够更为完整地了解二者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此外,在使用外源性催产素干预相关疾病方面,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大部分研究中通常根据惯例使用20-40IU的催产素浓度进行干预(MacDonald, Dadds, Brennan, Williams, Levy, & Cauchi, 2011),但很少有研究证据支持这一浓度范围是适宜的,能够比低浓度的催产素有更好的干预效果。事实上,较高浓度的外源性催产素干预可能影响大脑中催产素的动态平衡,进而存在一定的风险(Quintana et al., 2015)。而一些研究则发现,人类和动物研究在一些情境中,较低浓度的催产素干预可能同样能够达到干预效果,甚至效果可能会更好(van IJzendoorn & BakermansKranenburg, 2012)。今后的研究则可以进一步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将催产素系统的相关研究结果应用于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之中。
  6小结
  综上所述,理解催产素及其受体基因与社会行为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理、情绪和认知能力的关系,并结合孤独症群体相关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催产素系统对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催产素系统能够通过影响个体对社会线索的知觉加工、焦虑水平和亲和动机,这三种可能的机制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三者相辅相成。而想要更好地理解催产素系统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则需要更多研究对当前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2011). 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19(10),1480-1492.
  莫书亮,苏彦捷(2003).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特殊教育,5,75-79.
  苏彦捷,马天舒(2014). 孤独症儿童的公平决策: 心理理论和自我/他人情绪识别的作用.心理科学, 37(4), 985-992.
  吴南, 苏彦捷(2012). 催产素及受体基因与社会适应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20(6),863-874.
其他文献
摘 要 选择性注意是受众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可以被分解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本文界定了选择性注意的概念后,先回顾认知心理学中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总结以往研究中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一致观点和矛盾之处,然后从信息特征、个人特征及情境因素三大方面梳理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选择性注意机制和遗忘机制进行探索,并讨论不同影响因素下选择性注意的效用差异,从而完善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体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通过采集心率变异性、情绪主观评定等数据以及点矩阵任务,考察了悲伤、快乐及中性情绪对大学生运动员工作记忆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情绪主观评定的组别差异显著,且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F)和功率比值(LF/HF)有显著的组别差异,表明视频素材的情绪诱发效果较好;(2)协方差分析表明,在控制被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后,中性情绪条件组的点位置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反应时显著低
期刊
摘要为探究国内外商业门户网站信息传递的特点、差异,以及媒体“把关人”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搜狐和雅虎网站新闻标题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搜狐:扎根理论编码的信息群主要有家(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官(职业)、暴(军事与犯罪)、史(历史及人生、著名的人)、娱(影视娱乐),其中女性、婚姻与情欲诱惑、影视娱乐所占比重较大;标题多采用具有诱惑性、挑逗性的词语;搜狐网站高度关
期刊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本科生的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爱情观上无显著交互作用;(2)大学生的爱情观中奉献得分最高,其次是同伴,得分最低的是游戏;(3)男大学生爱情观中的浪漫、游戏、同伴、占有和奉献得分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4)男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双性化个体的游戏爱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个体
期刊
摘要积极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策略的结合是大学生学习绩效达成的必然路径,但学术界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绩效实现机制研究并不深入。该研究抽取699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控制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学习难度、学习投入时间等变量进行了一系列回归分析,以探析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绩效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主学习策略是达成学习绩效的关键性路径;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绩效促成有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其中,深层动机和
期刊
摘要 进入老年之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机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在注意和记忆中却存在积极效应,即与消极材料相比,老年人更倾向于注意和记忆积极材料。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积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老化悖论;积极效应;注意;记忆  分类号B8423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
期刊
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整整16个年头了。它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得到的社会认可,应归功于各有关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全体参与同仁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现代心理技术学的首倡人和论坛的发起者,我和大家一样是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此次论坛由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甘肃省心理学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协办。河西学院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是河西走
期刊
摘 要 研究根据“时间意识”的理论及已有实证结论,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探讨“时间流逝感”(feeling of the passage of time,FPT)这一概念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时间流逝感的三个子维度,即“情绪情感”、“易感性”和“行为反应倾向”。前两个维度验证了前人“情绪—注意”的理论模型,而“行为反应倾向”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时间流逝感的
期刊
摘要为探讨父亲缺失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大学生445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亲外出组Si分量表得分高于母亲外出组;父亲粗暴者组D、Pd、Mf、Pa、Sc、Si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教育者组;父亲亲切组Pd、Pt、Sc分量表得分低于平淡疏远组,Si分量表得分低于父亲不满组。可见,缺少父亲的教育、关心和爱护,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同、
期刊
摘要 张耀翔是中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把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结合,为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与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自幼对心理游戏感兴趣,早年赴美学习心理学,归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创建了中国较早的心理实验室,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学名师。他担任了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组织中华心理学会的首任会长,并创办了我国乃至东方第一本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他的研究兴趣广泛,除在民意测验、中国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