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镇上共有近百户人家,大都是一些简陋的瓦房和茅草房,一条狭窄的街道不足二百米,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街面上就满是泥泞,过路的人和牛马将稀泥带得到处都是。加之有的人家的猪圈、羊圈或牛圈面朝当街,与商店、饭店并立,过路时大街上就会飘来一股莫名的怪味。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呔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福,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彭德怀问:“我说同志,我要问你,他们是怎么个变法,是变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公社干部笑着说:“你这位首长也真是,当然是变好了哟,哪有变坏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最后,彭德怀提出,要到附近的农村去转一转。公社干部说:“好,我带首长们去看一看。”汽车顺着小镇外的公路朝前开去,在路边的一片菜地前停了下来,公社干部带着他们顺着田埂,走进了一户有着三间大瓦房的人家。
这的确是一户不错的人家,漂亮的堂屋里挂着毛主席像,家里除了收音机、缝纫机,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彭德怀很有兴趣地问着他家里的生产和收入情况,主人都——作了回答。原来这是一户蔬菜专业户,由于三线建设的生活物资运输有困难,施工部队和工程队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使这些过去无法卖出去的东西,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他的经营也就越做越好,生活条件也就随着改变。公社干部告诉彭德怀一行,三线建设给邻近的小镇带来了活力,也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
从这户人家出来,汽车向着偏远的村子开去。车停下来后,彭德怀坚持要顺着山路走,到前面一户茅屋里去看一看。茅屋前一个青年壮汉穿着一件生羊皮背心,裤腿卷到膝盖上,刚从田里干活回来,满腿都是泥。
彭德怀走上前去,向那个人问道:“老乡,你好啊!”
老乡转过脸来,一见好几个人,中间还有公社的干部,忙说:“同志哥好。”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老乡说:“不……不是……”
这时,那个公社干部走过来说:“彭主任,老乡不允许我们进去,我们还是别进去吧。”
彭德怀对老乡笑道:“怎么,你家里有金银财宝?”老乡苦笑着说:“哪里有那些东西,我是怕同志哥进去了不方便。”彭德怀说:“没什么,我们进去看看就走。”
屋檐很矮,彭德怀要低着头才能进去。到里面一看,黑咕隆咚,一时什么也看不见。停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看清屋子里有一只土炕,上面有一条破被,几个蓬头垢面的女人坐在上面,都用被子盖着自己的下半身。
彭德怀直朝炕上走去,几个女人一见这个陌生男人要上炕,吓得连连后退。老乡忙过来介绍:“这年纪大的是我的母亲,这中年妇女是我的婆娘,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是我的大女儿。”彭德怀朝她们点着头,要上炕去与她们唠家常。几个女人顿时吓得哇哇乱叫起来,用那条破被紧紧地裹着身子。彭德怀不知道她们为何如此,还以为自己违反了当地风俗,就连连向主人道歉。
这时,特区陪同的同志走过来,将彭德怀拉到一边,让那个公社干部帮助“解释”。公社干部看看屋子里的主人,将彭德怀拉到门外,轻声地说:“首长,那炕是不能上去的。”彭德怀问道:“为什么?”公社干部说:“那床上的女人都没有穿裤子。”彭德怀不解地问:“她们为什么不穿裤子?”公社干部说:“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彭德怀问道:“你是不是当地人?”公社干部答:“是。”彭德怀又问:“你老婆是不是当地人?”答:“是。”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刚才我们到你家里的时候,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彭德怀立刻找老乡来问,原来这家人因为太穷,全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平时谁外出谁穿,今天他到地里干活穿了,几个女人就只好都缩在土炕上的破被子里。彭德怀听后十分生气,对那个公社干部厉声地说:“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你能住得安心,你尽把小镇四周好的人家让我看,这不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吗?同志,不是我批评你,浮夸风、虚假风害死人呀!”
邢大军据《党史周刊》沈国凡/文
在三线建设的大战场里,有这样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小街,同样也吸引着彭德怀。彭德怀在特区指挥部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仁和镇。
他夹在赶场的人群里,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地问着各种东西的价钱,在这条极不起眼的乡村小街上,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特区陪同的同志怕他累了,就找了一个熟悉的地方,让他进去休息。
这是当地一位公社干部的家,就建在这条小街上。房子是用当时稀少的钢筋水泥和红砖垒成的,屋上的瓦也不是当地的小青瓦或油毛毡,而是建三线工厂的那种呔块的新式红瓦。两个房间分左右而建,中间是一间堂屋,收拾得很干净。彭德怀一行进去后,就安排在堂屋的椅子上坐下来休息。
房子的主人年近四十岁,穿着深色的中山装,身体有点发福,说的是当地土话,彭德怀有些听不懂,还得请陪同的特区同志当翻译。
这位公社干部让他的夫人出来与客人见面。女主人穿着当时流行的粉色的确良上衣,下身穿一条蓝色的确良裤子;脚上穿的是白色塑料底布鞋,显得十分得体。她朝客人们笑一笑,然后到屋后的厨房里去拿出一只热水瓶来,为彭德怀一行泡了一壶热茶。
喝够了茶,彭德怀就在屋子里转一转,连说不错不错,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现在是提高了。
特区陪同的同志说:“全靠搞大三线建设,才把这里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这里由于交通不便,老乡过去穷得很,一家几口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彭德怀问那位公社干部:“你们公社里像你这样的人家有多少?”公社干部说:“自打三线建设以来,这大山里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家,现在恐怕也不少了吧。”彭德怀问道:“我问的不是你们这些公家的干部,而是你们这里的老百姓。”公社干部说:“那也是有不少的变化吧。”彭德怀问:“我说同志,我要问你,他们是怎么个变法,是变好了呢,还是变得更坏了?”公社干部笑着说:“你这位首长也真是,当然是变好了哟,哪有变坏的。”
彭德怀听后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最后,彭德怀提出,要到附近的农村去转一转。公社干部说:“好,我带首长们去看一看。”汽车顺着小镇外的公路朝前开去,在路边的一片菜地前停了下来,公社干部带着他们顺着田埂,走进了一户有着三间大瓦房的人家。
这的确是一户不错的人家,漂亮的堂屋里挂着毛主席像,家里除了收音机、缝纫机,还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彭德怀很有兴趣地问着他家里的生产和收入情况,主人都——作了回答。原来这是一户蔬菜专业户,由于三线建设的生活物资运输有困难,施工部队和工程队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使这些过去无法卖出去的东西,一下子成了抢手货,他的经营也就越做越好,生活条件也就随着改变。公社干部告诉彭德怀一行,三线建设给邻近的小镇带来了活力,也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
从这户人家出来,汽车向着偏远的村子开去。车停下来后,彭德怀坚持要顺着山路走,到前面一户茅屋里去看一看。茅屋前一个青年壮汉穿着一件生羊皮背心,裤腿卷到膝盖上,刚从田里干活回来,满腿都是泥。
彭德怀走上前去,向那个人问道:“老乡,你好啊!”
老乡转过脸来,一见好几个人,中间还有公社的干部,忙说:“同志哥好。”彭德怀一边说着,一边就要朝屋里走。老乡见了,慌忙跑过来,一下子拦在大门前。彭德怀说:“老乡,不欢迎我们到屋里看看呀?”老乡说:“不……不是……”
这时,那个公社干部走过来说:“彭主任,老乡不允许我们进去,我们还是别进去吧。”
彭德怀对老乡笑道:“怎么,你家里有金银财宝?”老乡苦笑着说:“哪里有那些东西,我是怕同志哥进去了不方便。”彭德怀说:“没什么,我们进去看看就走。”
屋檐很矮,彭德怀要低着头才能进去。到里面一看,黑咕隆咚,一时什么也看不见。停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看清屋子里有一只土炕,上面有一条破被,几个蓬头垢面的女人坐在上面,都用被子盖着自己的下半身。
彭德怀直朝炕上走去,几个女人一见这个陌生男人要上炕,吓得连连后退。老乡忙过来介绍:“这年纪大的是我的母亲,这中年妇女是我的婆娘,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是我的大女儿。”彭德怀朝她们点着头,要上炕去与她们唠家常。几个女人顿时吓得哇哇乱叫起来,用那条破被紧紧地裹着身子。彭德怀不知道她们为何如此,还以为自己违反了当地风俗,就连连向主人道歉。
这时,特区陪同的同志走过来,将彭德怀拉到一边,让那个公社干部帮助“解释”。公社干部看看屋子里的主人,将彭德怀拉到门外,轻声地说:“首长,那炕是不能上去的。”彭德怀问道:“为什么?”公社干部说:“那床上的女人都没有穿裤子。”彭德怀不解地问:“她们为什么不穿裤子?”公社干部说:“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彭德怀问道:“你是不是当地人?”公社干部答:“是。”彭德怀又问:“你老婆是不是当地人?”答:“是。”
彭德怀一下子火冒三丈,生气地对那个公社干部大声吼道:“刚才我们到你家里的时候,你老婆为什么要穿裤子!”
彭德怀立刻找老乡来问,原来这家人因为太穷,全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平时谁外出谁穿,今天他到地里干活穿了,几个女人就只好都缩在土炕上的破被子里。彭德怀听后十分生气,对那个公社干部厉声地说:“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你却在镇上住大瓦房,你能住得安心,你尽把小镇四周好的人家让我看,这不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吗?同志,不是我批评你,浮夸风、虚假风害死人呀!”
邢大军据《党史周刊》沈国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