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的深情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lp5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的某一天,沈从文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到湘西的故乡探亲,这次的故乡之行让他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湘行集》这本书。
  《湘行集》的前半部分是沈从文在返乡的路途中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书信。2002年6月,岳麓书社出版了一套共20本的《沈从文别集》,是小开本。《湘行集》是这套书里的一本,封面有著名画家、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的风景写意画。更弥足珍贵的是,《湘行集》里还有沈从文自己画的涂鸦式的铅笔画,赏心悦目,洋溢着天真稚拙的情趣。
  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据说,他曾经在老师沈从文的一本书里偶然看到了一段话: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汪曾祺说,一直不明白老师沈从文为什么会为过桥的大胖女人而难过。如今,我却觉得,其实,如果汪曾祺细细读了《湘行集》里的文字,在沈从文那次第多情的心境中,一定会渐渐明白沈从文为大胖女人而难过的缘由的。
  读沈从文的文字,总会让人想起清朝才子沈三白写的《浮生六记》这本书,一样的细致,一樣的真诚,一样的清新,一样的坦率,当然,更突出的还是一样的深情。不过,沈从文的款款深情和爱抚之心不像沈三白那样仅仅局限于儿女私情,对于自然界里的青山、绿水、白云、红霞、船夫、水手,以及水里的鱼,摇动的船桨和橹,沈从文都存着一份让人心动的爱抚和细心。
  沈从文是一个爱美而深情的作家,他说:“我还听到唱曲子的声音,一个年纪极轻的女子歌喉,使我感动得很。”“我这时有点惆怅。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对于凡尘中所有天然的美的事物,沈从文很容易为之而动情,这也让他极易为所有事物失去天然的美的光彩而难过。
  感触着沈从文这样的心性,就会明白了他为什么会为过桥的大胖女人而难过了,其实,他为大胖女人的难过正是一种纯真的动情。
  汪曾祺说过: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他之所以说这句话,也许是深受容易动情的老师沈从文的影响。尽管汪曾祺在写作中比沈从文懂得节制,尽管汪曾祺总是在宁静的文字里恬淡地叙述着红尘旧事,但是,汪曾祺还说过,他追求的是和谐。汪曾祺说的这“和谐”二字,大概和沈从文的动情是殊途同归的一种情愫。只是,现在的喧嚣太多,而和谐的境界却实在是不易寻觅的。
  读沈从文写的作品,在他无比优美的描述中,能够随处读到他真诚的内心独白:“白日既去,黄昏随来,夜已深静,我尚依然坐在桌边,不知何事必须如此有意挫折自己的肉体,求得另外一种解脱,解脱不得,自然困缚转加。直到四点,闻鸡叫声,方把灯一扭熄,眼已润湿。”(《烛虚》)“我好像为什么事情很悲哀,我想起生命。”(《烛虚·生命》)这样的心痕梦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动情,是唯美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却仿佛让人看到了茶峒河、渡船、翠翠和她的爱情故事,还有那如歌一般飘袅的思绪,缠缠绵绵,萦绕不断,荡漾在自己弥漫着淡淡惆怅的心湖,怎不动情?
  在凡尘俗世中阅读沈从文描写的湘西风情和他的心绪和情思,喜悦地感受着他的笔下湘西男人的质朴和湘西女子的深情,觉得自己也竟然莫名其妙地被悄悄感染了,甚至也为他描写的一切而魂牵梦萦了。
  只是现在,这世间再无沈从文了,他在47岁之后就放下了多情的笔,远离了文学,沉醉于寂寞的考古和服饰研究了。
  更遗憾的是,1988年,沈从文又辞世而去,这个世界永远失去了一位深情、多情而又情感无比细腻的作家。
  每次阅读沈从文的文字,我就会默默地想:在尘世的波光艳影中,还有几个人能为那些天然的、美的事物而由衷地动情和心仪?还有几个人能像沈从文那样深情地为这个世界写下丰盈美好的动人篇章?
  这样的问题,我一直还没有寻觅到答案。
其他文献
睽违8年,重返平和。  为纪念平和建县500周年,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东南方向、花山溪畔,新辟一个方圆160亩的阳明公园,公园内矗有一尊王阳明的塑像,颠覆我以往心目中王阳明的形象。  是日晚饭后,在当地文友的陪同下,徒步来到阳明公园。甫一进入,见有一方巨石,上面刻有王阳明先生的手迹集字——阳明公园。  穿过喧嚣的人群,披着朦胧的灯光,我们来到一尊高8.8米的王阳明全身塑像前。借着灯光和星光,我抬头仰望
期刊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如今,当你来到闽南东山岛,海风轻拂,海鸥飞翔,碧浪拥白沙,顿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浪淘沙》词,是专门为东山岛风光无限的海边秀美沙滩而作。  但,曾经是“一沙一世界”的闽南岛屿,却并非诗人笔下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而是令人谈沙色变。让人泪目的当地古老民谣为证: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十种九无收……  这一令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
期刊
红灯串串,摇落了一地七彩的阳光;花伞朵朵,撑起了一片缤纷的晴空。鹅卵石的小路蜿蜒进时光的深处;古城墙的纹理刻录着历史的华章。风情万种的蔡家堡是一本厚重的大書,家风馆、绍庆堂、村史馆、好事厅、古渡口、习艺堂……是大书里的一页页故事,等你去翻阅、探究。  追寻的脚步匆匆,踏踏的跫音在古堡里回响。风拨拉着树木的浓荫,与绿草香花袅娜共舞。花山溪哼着欢快的歌儿,奔跑跳跃。蝉鸣声声,游人笑语喧哗。爱武桥畔奏起
期刊
居住在小石码锦江道边上是幸运的,每天都可以信步林荫间,赏四季花草,观江水流云,望长桥轻舟。  往日的锦江道是仙气缭绕的休闲胜地。傍晚时分,一个人缓缓地走着,于古榕树下驻足凝思,发忆昔抚今之幽情;在三角梅前流连忘返,叹其旺盛的生命力;江烟虚渺、水光潋滟处停泊的船家人不时传来若有若无的渔歌唱晚,飘忽动人,颇有一番秦淮景致;悬索桥恰似一条矫龙横跨锦江两岸,在夜色中尤为引人注目,桥体通明,桥沿蓝、黄两色交
期刊
陶斋是间乡村旧学堂,位于东山县港西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陶斋还在使用,是港西小学的旧址。荒废了几十年,陶斋渐渐被人遗忘。好在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建在港西牛犊山的中驰山庄日渐红火,陶斋也被列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复兴项目,得以重新修复。  说陶斋,免不了说到它的村子。陶斋所在的港西村地理位置很好,很令人羡慕。村落在港西湾的西边,全村环后尾山而居,往西山与山之间夹着大片的良田。
期刊
12月的冬天,北方早已树木凋零,花草枯萎,雪花纷飞,银装素裹。而在闽南的集美海滨,依然风和日丽,树木青葱,满目翠绿。感觉不到寒冬的凛冽,自然界恩赐这里温暖如春,阳光柔美。  12月6日上午,晴空碧朗,几缕白云笑挂蓝天。受好友盛邀,走进厦门园博苑游览。时隔13年,让我又一次亲近碧绿浸染的海湾湖畔,拥抱滨水湿地公园。  13年前,刚开园不久,我第一次来游览,往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如今,园博苑景色绚丽,
期刊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因屡立战功而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至极。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 ,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开始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卢沟桥风云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
期刊
2008年的夏天,屋角的燕子早就习惯了隔壁家婶子的破锣嗓,整条巷子溢出了青春汗水的味道。“成长”这个词我们在一瞬间被懂得,但却宛若爬向星空的天阶,很漫长,很漫长,要用一辈子去诠释理解。  “救国!救国!”阿绵右手拍在墙上边用闽南语大喊着。  我边跑边往回看,隔壁的婶子刚从我家借了把凳子出来,我刹不住脚,跌倒扑在她怀里。  就在这瞬间恰巧被追逐着我的皮蛋赶上,她不依不饶,揪住我的衣袖:“抓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