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中的理念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以前留学时,有一次我在做饭—就是想炒一个蛋炒饭,所以要先打蛋。同住一个套间的德国同学托马斯见到后,在厨房里翻箱倒柜了一番,最后终于在某个抽屉里觅得了平时几乎不用的打蛋器。他把打蛋器递给我说,打蛋就要用打蛋器。此时,我已经用筷子完成了打蛋的工作,就等下锅炒饭了。我感谢了托马斯,然后告诉他,我一直用筷子打蛋,对中国人来说筷子不仅是餐具也是厨具,打蛋效果也不错的,不过需要一点技巧和练习。我做完蛋炒饭,分了一点给托马斯尝尝。他一面惊叹于蛋炒饭的美味,另一面还在劝说我以后打蛋记得用打蛋器。不过,之后我还是用筷子打蛋。托马斯撞见的话,我俩就对视一笑。可谓和而不同了。
  后来有机会到德国同学和朋友家里做客,参观了他们的厨房之后,才有了新的领会。第一次进入德国人的厨房,一定会感觉它不是很像一个厨房,而更接近于实验室—里面必定有量筒、量杯、天平、格式模具,外加锅碗瓢盆、刀叉棍棒……量筒量杯是烘焙糕点必不可少的;常用的刀具就有五六把,有的是用来切冻肉的,有的是用来切法棍的,有的则是用来切蔬菜的,有的是用来处理海鲜的……做菜用和吃饭用的勺子是严格分开的,喝汤与甜点的勺子大小形状不一。小小一间厨房里有一整套器物學。这体现了西方人的合理主义精神。“合理”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中,还在生活细节中。像托马斯那样,坚持让我用打蛋器打蛋,就是为了让一个工具对应一道工序,从而达到最优化。这种理念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深入骨髓,甚至贯彻在厨房里的。
  西方意义上的第一个“现代厨房”是德国女设计师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在一九二六年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因为最早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福利房项目中实现而得名。她参考了工业流水线上的泰罗制,以提高效率、减少主妇走路距离为目标,彻底优化了传统厨房,将吃饭、烹饪、储物、洗涤,甚至熨烫几个功能集成在八平米当中,成为了一种新典范和时尚。这样的厨房当然也反映了城市化之后,居住面积减小带来的挑战,当然更大的问题是人们能够用来做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如今中国的主妇/主夫或许也想要这样一个整体厨房,而不想再埋身于烟火缭绕的大灶台了。并非我们在观念上变成了西方人,而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我们不得不成为现代人了。理解了这些,大概才算开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了。
其他文献
一、“经术”与“法术”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改革家,王安石与张居正,各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政治遗产,后人对此有赞有弹,众说纷纭。如果深入追究,两人的治国理念和改革思想的截然不同,是不容忽视的缘由。  王安石用儒家经术来处理世务,着眼点始终不离儒家经典,不离经术。他对儒家经典《周礼》特别重视,说:“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他的改革举措,即所谓“新法”,都从《周礼》寻找理论根据。变法期间,他撰写《三经新
期刊
二0一六年夏,我完成了关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博士论文,获得学位。毕业后常常忆及位于英国湖区格拉斯米尔(Grasmere)小村中的诗人故居“鸽舍”(Dove Cottage)以及在不远处的圣奥斯瓦尔德教堂墓园(St. Oswalds’ Churchyard)里安息着的诗人。在英国每当论文思路不清时,我便坐上五五五路巴士,到“鸽
期刊
他,被命运宠溺与苛待的诗人,被世人颂美与误解的诗人,在凯尔特的暮色中完成凯尔特文艺复兴的诗人,将哲思、抒情与戏剧并冶于一炉的诗人,集青春的生机与岁月的清明于一身的诗人,既温柔唯美又有几分靡菲斯特恶魔风味的诗人,讴歌爱情却永失所爱的诗人,不为民族与语言所囿的诗人;他是文字的冶炼者,新颤栗的创造者,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立體的乡愁  一八六
期刊
卡夫卡曾直言对老子思想的无限钦敬,称“老子的哲学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却对我依然紧闭”。这个果核紧紧地封闭着,它是自我圆足不加旁求的;它的成就、它的感觉、它所有的意义都绾聚在一起,收拢在一起;它精光内敛,一般人很难接近它,甚至没有接近它之前,就已经有点目迷五色了。为了向前人汲取智慧,我们需要让它敞开,这就是“打开果核”。  但并不是每个人对着文本就可以打开这个果核的,等打开
期刊
手头有一本描写毕加索生平故事的书,写得很精彩。但读到其中关于毕加索一幅著名画作的段落时,我不禁对译名产生了疑问。  这幅画,就是后来被很多人称为立体主义开山之作的《阿维尼翁的姑娘们》。  我手头的那本书,对此却有三种不同的译法。其一,《阿维尼翁的女士们》;其二,《淑女们》,应当是简称;其三,《亚威农姑娘》,此翻译是插图下的文字说明,想来不是译者的问题,而是编辑不知道从哪里查来的。  这幅彩色画是毕
期刊
亨利五世的真历史  亨利出生在威尔士蒙茅斯城堡的高塔之上,故被称作“蒙茅斯的亨利”(Henry of Monmouth),一四一三年三月二十日,继任国王,加冕为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的第二位君主。亨利五世(1386-1422)  亨利是亨利·布林布鲁克(Henry of Bolingbroke)和玛丽·德·波恩(Mary de Bohun,1368-1394)之子
期刊
罗兰·巴特写道:“就嫉妒而言,我痛苦了四回:因为我嫉妒;因为我怪自己嫉妒;因为我担心我的嫉妒伤害另一个人;因为我任凭自己落入俗套。我痛苦,是因为被排斥,因为自己咄咄逼人、疯狂、粗俗。”原以为嫉妒的四层痛苦已经很惊人了,没想到匈牙利作家萨博·玛格达(Szabó Magda,1917-2007)的长篇小说《鹿》带来了更为疯狂的嫉妒之火。《鹿》[ 匈牙利] 萨博·玛格达著余泽民译花城出版社2018 年版
期刊
我所写的每个字句都在试图说明同样一个整体,我不断反复,好像它们就是对于同一物象简单直接的不同观看角度。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我是火猴,缺水,所以如饥似渴,所以见水就迷,傍河就喜。我又有金牛固执的缺陷,所以最为羡慕的,就是水的无意。城里,我离哈德逊河只有两条马路之距,乡下,我处在纽约上州的湖泊之中。很多年来,我沿哈德逊河骑车去学校上课,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无论夏
期刊
一  春节过后,译者张洁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刘彦找我给法国小说《辫子》(La tresse)的中文版写一个代序,我当时手上正在赶法国女性出版社和法国妇女解放运动(MLF)的创始人之一安托瓦内特·福克的“女性学”代表作《两性》的译稿。前一本书看得很快,后一本书译得很慢,两本书长长短短的句子像不同节奏的鼓点,疏疏密密、轻轻重重地在我心房上不停地击打。赶巧的是,今年三月,由众多法语国家联合组织的第二十
期刊
又看了一遍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好说这是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导演们翻拍最多的小说,但这个故事的热度确实持续得够久。小说自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由伦敦柯林斯犯罪俱乐部首次出版以来,迄今已有十一个英文版本,中译本也有十个之多。在许多种被改编翻拍的影视作品中,还包括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本土化改编。这个大IP的源头是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小说,作者就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的阿加莎·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