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增值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课时比第二课时更重要。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对文本有种“陌生感”,充满着阅读期待。如何介入文本,试着把作者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陷入了僵化的套路。一般来说,无论哪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要实现三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造成僵化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把“目标”当“环节”了,也就是围绕上述目标平移推进。如何将三项主要目标穿插、整合在一起,立体地、螺旋上升地推进教学,这是第一课时改革的方向。
  有了初步的教学思路,我们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教学这篇课文,哪些是不用教的?哪些是最需要教师教的?课文浅白如话,读懂它并不难。有些内容一读就知,没必要作茧自缚,分析来分析去。阅读教学要勇于向“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了。这一课的重心应该放在词句上,放在作者“怎样介绍”上,放在容易忽略和难以理解的地方。为了让第一课时更有深度,可以将学习前置,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试着理解课文,以便于教师确定教学起点,依学而导,亦学亦导,争取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在原有学力的基础上“增值”。
  和学生一起学习,让学习增值,发展看得见、带着走的能力,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理念。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虚拟地进入了课堂:默写词语,有侧重点地指导,于细微处见匠心;自由阅读,发现“一节一意,段首提示”的特点,把握主要内容,生成文本脉络;围绕“代价”质疑,进入文本的细处和深处……就这样想着,我的教学设计形成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识、写生字,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绿洲”、“恶劣”、“代价”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发现作者的介绍顺序,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从学出发,把握文意
  1.课文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默写词语:
  代价 恶劣 挖去 填上 漂亮 侍弄 绿洲 绿树成阴
  (1)提醒“阴”不要写成“荫”。
  (2)“填”里面“三小横”靠左不靠右,横画多,间距要匀称。
  (3)“洲”是四周为水的陆地,课题“沙漠中的绿洲”什么意思?
  (4)提醒“侍”的音、形,课文中谁“侍弄”谁?怎样侍弄的?有什么感受?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说:课文介绍的是阿联酋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是茫茫的沙漠,但遍布着星罗棋布的绿洲,沙漠变成绿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等,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简要介绍阿联酋、迪拜。)
  3.迪拜可以介绍的地方很多,如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的海滩等,在这篇课文里,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呢?
  【将学习前置,在预习基础上确定学习起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给课堂带来深度。字词教学将重点放在难写的字上。新版课标提出每节课要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且在教师指导下写字。默写词语、指导写字,这一环节十分朴素,但也十分有效。学生在整体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迪拜可介绍的地方很多,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呢”这一问题,聚焦在了文本的核心内容上。】
  二、从学出发,把握文脉
  1.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伐,走进沙漠中的绿洲。默读课文,特别注意每节开头的第一句话,你能发现什么呢?
  2.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顺学而导:
  (1)“从飞机上往下看”——课文先介绍阿联酋的全貌。
  (2)“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聚焦阿联酋的首都迪拜。
  (3)“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下边几节都是围绕“代价”写的。
  (4)“那天清晨,我们在最大的中心花园漫步,正巧碰上一个穿黄马甲的园林工人在浇水”——由“正巧碰上”转入和园林工人的对话。
  (5)“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写自己的感受。
  3.引读全文:我们以游览者的身份来朗读全文,老师朗读每一节的第一句,请同学接着读完这一节。
  师: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接读第一节)
  师:我们来到迪拜访问,呈现眼帘的是——
  生:(接读第二节)
  ……
  【整体把握课文,不单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包括课文的表达顺序。课标到第三学段才要求“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重点还是放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我让学生注意每节开头的第一句话,重在把握段落的意思,同时也对表达的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高年段的学习做铺垫。四年级学生要求达到“初步学会默读”的要求,因此在整体把握环节安排了默读。朗读全文,将对课文内容及形式的理解整合在了一起。】
  三、从学出发,细读文本
  1.阿联酋人民不惜代价辛勤培植和精心侍弄花草树木,才使得恶劣的沙漠变成一座座漂亮的绿洲,围绕“代价”能够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提问:阿联酋人花费了哪些代价?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代价?花这样巨大的代价值吗?
  3.学生充分自读,聚焦文字:
  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1)“代价”指的是费用高,“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2)联系沙漠的环境理解“代价”:“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3)联系人们的行为理解“代价”:①买来……买来……买来……②挖去……填上……埋下……③纵横交错、源源不断。
  (4)联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代价”背后的价值:“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5)有感情地朗读。
  4.看介绍迪拜的风光片。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城市风光,这里原本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再回过头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5.朗读“我们”和园林工人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代价”。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的阅读重点。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是通过对“代价”的品味,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重点段落及重点词句上。有人认为,第一课时不宜文本细读。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篇课文属于介绍性的文本,内容浅显,生字不多,一读就懂。第一课时完成内容理解,第二课时可以多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四、从学出发,反思评价
  1.学到这儿,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你认为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学生讨论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
  活动一: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新词尽量用上。
  活动二:搜集我国沙尘暴的图片,思考自己的心愿是什么,要实现这样的心愿,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
  3.如果有时间,抄写你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一个完整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才能让学习真正增值。第一课时主要以文本的理解为主,第二课时通过实践活动深化自己的理解。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搜集有关沙尘暴的图片,就是要完成这样的综合性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伟人、哲人、智者、勇者、智勇双全者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倘若现代,冠以大师、大家、明星、大腕等头衔者更如过江之鲫。但在我肤浅的认识中,一直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和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学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在素有“颂圣文化”和“明君情结”的中国,在浩浩两千多年的时空里,这两大“团队”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统,也即“士”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教学时不仅要有让学生朗读的意识,更要在朗读方法的多样性上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读到位。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少特级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慧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将通过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一实践活动课来阐述。  一、媒体演示,激趣导入  1.一颗算珠。  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计数器上有一颗调皮的算珠,瞧,现在它在计数的哪一个数位上呢?(个位)表示数字几?  现在它又跑到哪儿去了?(十位)又表示什么数呢?  同样是一颗算珠,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等重要文献。  一、担国事,小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简洁明快、大气灵动,关注的是语言,是文字,是如何表达,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师:看课题——《祖父的园子》,谁来把课题变成问题?  生: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  师:好问题。请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当你脑海里有词语冒出来的时候,把这个词写在课题旁边。  (生自读、浏览,陆续写下几个词语:应有尽有 生机勃勃
[片段一]“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到新知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用课件呈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指名演示其中的“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将“蛋糕”剪开前,你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  生:因为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了例题中虚线框中的三句话。也用课件呈现。  师:半个是多少个呢?请自学课本第98页例题下半部分
主持人语  课改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既有众多方面的变化,也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变化与问题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无法逐一解决,务求整体思考。譬如,小学数学历来都以“算术”为其主要内容,而此次课改,不管是2001年版的“课标”还是2011年版的“课标”却都把算术与代数连接在一起,并称之为“数与代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数学本身”来“一视同仁”地对待算术与代数,那么这种“连接”也就无法成为“联结”。实际的
这段时间,我读的书,有些杂。有教育类的,有非教育类的。读教育类的书,难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过,我以为教师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读书,只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读书。我当下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这本书,和我这几年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有关。  读这本书,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购得这本书,当时就读了。它对我来说,既是一本论著,又是一套丛书。去年我陆续读了与其相关的3本书:
直觉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虽属于人的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但它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充满着个性,洋溢着丰富的情感,是具有创造性的心灵表现形态。艺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它同样能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益成长着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艺术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而这种带有浓重情感色彩的直觉体验会让儿童的美术创作活动迸发出让人
【关键词】生活素材;切入点;尝试;反思;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61-02  苏教版三上《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是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在年级内以同题切磋课的形式,对本课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三次尝试和反思。通过